東竺庵戲題原文
笑我昔謂此竺庵,弗宜在東宜西有。
既復論其地與名,有無東西逞辯口。
茲來查德其真解,庵在東谷之岡首。
竺既稱西可稱東,庵何不可稱東偶。
蓋竺非定東西定,方也名也各具守。
忽別是庵向東行,應指庵為在西否。
如是炙轂實難窮,不若忘言之無咎。
詩詞問答
問:東竺庵戲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東竺庵戲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有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六十四
2. 自少林寺轉東北入深谷有寺為東竺庵蓋天竺本西方梵宇之名不應曰東故丁未有詩云示佛無定相亦不過聊作轉語耳
參考注釋
有無
亦作“ 有亡 ”。1.有或無。《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游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註:“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揚雄 《羽獵賦》:“馳弋乎神明之囿,覽觀乎羣臣之有亡。” 唐 賈島 《送僧》詩:“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個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見有無。”
(2).指家計的豐或薄。《禮記·檀弓上》:“ 子游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惡乎齊?’” 陸德明 釋文:“有亡……一音無。” 孔穎達 疏:“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與宗族同其有亡。”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無,到天王廟去殺豬,宰羊,磔狗,獻雞,獻魚,求神保佑五穀的繁殖,六畜的興旺,兒女的長成,以及作疾病婚喪的禳解。”
(3).指有餘與不足。《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孫星衍 疏:“有為有餘,無為不足也。”按,《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韓愈 《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宋 蘇軾 《過雲龍山人張天驥》詩:“墟里通有無,垣牆任摧倒。”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的向深山中村莊走去,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其弟 渾 ,以家有無,葬以車一乘於 龍門山 先人兆。” 宋 曾鞏 《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其喪父也,以家之有無葬,故葬不緩。”
(5).古代哲學範疇。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實有”等義;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幾神之區;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東西
(1) 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
吃東西
寫東西
(2) 特指人或動物(常含喜愛或厭惡的情感)
這小東西真可愛
媽,別理這東西,小心吃了他們的虧。——曹禺《雷雨》
逞辯
賣弄口舌
真解
(1).猶徹悟。 南朝 梁 蕭統 《解二諦義令旨》:“世俗心中所得空解,為是真解,為是俗解。”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七篇:“《後西遊記》六卷四十回,不題何人作。中謂 花果山 復生石猴,仍得神通,稱為小聖,輔 大顛和尚 賜號 半偈 者,復往西天,虔求真解。”
(2).獨到而確切的見解。 清 包世臣 《再與楊季子書》:“貴鄉 汪容甫 頗有真解,惜其騖逐時譽,耗心餖飣,然有至者,固足為後來先路矣。”
東谷
(1).指 暘谷 。傳說中的日出處。 晉 張載 《安石榴賦》:“似西極之若木,譬東谷之扶桑。” 明 何景明 《元日言志》詩:“北杓建寅月,東谷發首旦。氣轉青陽曖,日映丹霞爛。”
(2).東邊山谷。《北史·封子繪傳》:“ 晉州 北界 霍山 舊號 千里徑 者,山坂高峻,每大軍往來,士馬勞苦。 子繪 請於舊徑東谷,別開一路。” 唐 馬戴 《題廬山寺》詩:“東谷笑言西谷響,下方雲雨上方晴。”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西定
傣族的一種樂器,類似二胡。傣族青年男女常用以傳達感情。
別是
難道是,表揣測
他臉色這么難看,別是病了吧
如是
如此這么;像這樣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清· 劉開《問說》
炙轂
見“ 炙輠 ”。
不若
即不如
不若與人。——《孟子·梁惠王下》
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湯問》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之無
(1).之字與無字。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金 元好問 《贈利州侯神童》詩:“極知之無不足訝,更恐洛誦難為功。”
(2).借指簡單易識之字。 明 劉元卿 《賢奕編·應諧·乍解張皇》:“ 汝 有田舍翁,家貲殽盛,而累世不識之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醫術》:“張曰‘我僅識之無耳,烏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醫何必多識字乎?但行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