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寺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慈雲寺原文

宛轉楊柳陌,荒涼琉璃界。

棟樑靡孑遺,牆壁餘半在。

雲昔香積廚,祝融偶不戒。

赤幟勝勢張,水雲下風拜。

焦爛無其人,一舉致大敗。

放參僧盡散,餘者三五輩。

借問四天下,有象孰無壞。

譬諸鳥栖林,林空鳥相背。

曲突善後計,彼方謂蒂芥。

道左冀檀那,識之尚未逮。

詩詞問答

問:慈雲寺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慈雲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五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二

參考注釋

宛轉

(1) 圓場;圓成

店主八折了五兩銀子,沒處取討,索性做個宛轉。——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2) 輾轉

路宛轉石間。——《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宛轉而不臥

(3) 婉轉

楊柳陌

路旁栽楊柳的道路。多用指分別之處。 唐 盧照鄰 《首春貽京邑文士》詩:“寒辭楊柳陌,春滿鳳皇城。” 唐 王維 《觀別者》詩:“青青楊柳陌,陌上別離人。”

荒涼

荒蕪冷落。形容曠野無人的景況

一個荒涼的村莊

琉璃

巴利語 veluriya或梵文俗語verulia的譯音。用鋁和鈉的矽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料,常見的有綠色和金黃色兩種,多加在粘土的外層,燒製成缸、盆、磚瓦等。亦指琉璃燈座

一盞琉璃

棟樑

(1) 屋頂最高處的水平木樑,支承著椽子的上端

(2) 身負重擔的人;能擔負責任的人材

(3) 比喻擔負國家重任的人

他們是國家的棟樑

孑遺

殘存者;遺民

三陷之後,城中無孑遺。——《明史》

牆壁

建築物用磚石或木板隔成的屋界

香積廚

僧家的廚房。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小僧取鑰匙,開了佛殿、鐘樓、塔院、羅漢堂、香積廚,盤桓一會,師父敢待回來。”《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遂分付香積廚中辦齋。”參見“ 香積 ”、“ 香積飯 ”。

祝融

(1).神名。 帝嚳 時的火官,後尊為火神,命曰 祝融 。亦以為火或火災的代稱。《國語·鄭語》:“夫 黎 為 高辛氏 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呂氏春秋·孟夏》:“其神 祝融 。” 高誘 註:“ 祝融 , 顓頊氏 後, 老童 之子, 吳回 也,為 高辛氏 火正,死為火官之神。” 唐 張說 《蒲津橋贊》:“ 飛廉 煽炭, 祝融 理爐。” 清 趙翼 《八月二日天寧寺旁巽宮樓火》詩:“趨觀乃知此樓燬,剎竿突兀招 祝融 。”

(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管子·五行》:“得 奢龍 而辯於東方,得 祝融 而辯於南方。”《漢書·揚雄傳上》:“麗 鉤芒 與驂 蓐收 兮,服 玄冥 及 祝融 。” 顏師古 註:“ 祝融 ,南方神。”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考於傳記,而南海神次最貴,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號為 祝融 。”

(3).傳說中的古帝。 漢 王符 《潛夫論·五德志》:“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 伏羲 、 神農 為二皇,其一者或曰 燧人 ,或曰 祝融 ,或曰 女媧 ,其是與非未可知也。”

(4).峰名。 衡山 的最高峰。據《路史》雲, 祝融 葬 衡山 之陽,是以名之。 唐 韓愈 《謁衡岳廟》詩:“ 紫蓋 連延接 天柱 , 石廩 騰擲堆 祝融 。” 宋 楊萬里 《送劉子思往衡陽》詩:“ 洞庭 昨夜起霜風,翩然欲登 石廩 與 祝融 。”

赤幟

(1).紅旗。《史記·淮陰侯列傳》:“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閒道萆山而望 趙 軍。” 元 成廷珪 《送謝太守》詩:“雙螭交赤幟,五馬挾朱輪。”《說岳全傳》第三六回:“赤幟紅旗映日光。”

(2).今指無產階級的革命旗幟。 柳亞子 《存歿口號》之一:“ 神烈峰 頭墓草青, 湘 南赤幟正縱橫。” 李少石 《祝董老六十大壽》詩:“地缺山崩六十年,高張赤幟獨當先。” 趙朴初 《洪湖曲·吊賀龍同志》:“堅持赤幟不可奪,烈焰飛騰 湘 鄂 西。”

(3).比喻太陽或太陽的炎威。 宋 范成大 《新嶺》詩:“曈曈赤幟張,昱昱金鉦上。” 元 舒頔 《金陵懷古》詩:“玉驄聲斷烏臺寂,赤幟陰移畫省深。” 元 王惲 《苦熱嘆》詩:“炎官張火傘, 屏翳 揚赤幟。”

(4).比喻榜樣,典範。 宋 岳珂 《桯史·一言悟主》:“﹝ 范石湖 ﹞悟主以一言之頃,理明辭正,雖不能終格,猶足為公議立赤幟雲。”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大風》三章,氣籠宇宙,張千古帝王赤幟。” 清 李玉 《清忠譜·譜概》:“一傳詞壇標赤幟,千秋大節歌《白雪》。”

(5).比喻領袖人物或領袖地位。《宋史·司馬光傳》:“ 光 才豈能害政,但在高位,則異論之人倚以為重。 韓信 立 漢 赤幟, 趙 卒氣奪;今用 光 ,是與異論者立赤幟也。”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七:“藝苑則 李懷麓 、 張滄洲 為赤幟。”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科諢》:“使 粲花主人 及今猶在,奮其全力,另製一種新詞,則詞壇赤幟,豈僅為 若士 一人所攫哉!”

水雲

(1).水和雲。多指水雲相接之景。 唐 戎昱 《湘南曲》:“ 虞帝 南遊不復還,翠蛾幽怨水雲間。” 唐 楊漢公 《明月樓》詩:“ 吳興 城闕水雲中,畫舫青簾處處通。” 南唐 李煜 《玉樓春》詞:“笙簫吹斷水雲開,重按《霓裳》歌遍徹。” 清 邵錦潮 《蒹葭》詩:“伊人不可即,悵望水雲邊。”

(2).水上方的雲。《淮南子·覽冥訓》:“水雲魚鱗。” 高誘 註:“水氣出雲似魚鱗。”

(3).指將要下雨的雲。 茅盾 《脫險雜記·太平凡的故事》:“雨漸小漸止,但滿山水雲,隨時會變成雨下來。”

下風

(1) 風所吹向的那個方向

不要在下風的方向救火,那太危險了

(2) 比喻處於下位,卑位

焦爛

燒焦潰爛

面額焦爛。——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一舉

一次行動

一舉殲滅來犯之敵

大敗

在競爭和軍事對抗中遭受慘重的失敗

放參

(1).放人進衙參謁。《三國演義》第二回:“ 玄德 幾番自往求免,俱被門役阻住,不肯放參。”

(2).指佛門中放免晚參(晚上坐禪)。放參須敲鐘三下,謂之放參鍾。 明 寓山居士 《魚兒佛》第三出:“[內作鐘聲三響][副末]呀,菩薩放參了,人犯帶過一邊。” 清 吳偉業 《靈岩繼起和尚住虎丘祖席》詩:“居然歌舞地,人為放參來。”

三五

(1).謂十五天。《禮記·禮運》:“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後以指農曆月之十五日。《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三五明月滿,四五詹兔缺。” 宋 賀鑄 《侍香金童》詞:“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欄乾,斷腸千里。” 清 林則徐 《中秋眺月有作》詩:“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

(2).指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 宋 李清照 《永遇樂》詞:“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宋 劉辰翁 《永遇樂·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詞為之涕下》詞:“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

(3).謂十五歲。 晉 陶潛 《雜詩》之十二:“年始三五間,喬柯何可倚?” 唐 王翰 《飛燕篇》:“可憐女兒三五許,丰茸惜是一園花。” 明 何景明 《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 王闓運 《采芬女子墓志銘》:“芳辰三五,方 洛陽 而自嬌;闌乾十二,弔 姮娥 而微嘆。”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謂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五百年一大變。《史記·天官書論》:“為國者必貴三五。” 司馬貞 索隱:“三五,謂三十歲一小變,五百歲一大變。”

(5).指三皇五帝。《楚辭·劉向<九嘆·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絶《洪範》之辟紀。” 王逸 註:“言君施行,背三皇五帝之常典。”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夫談主上之聖明,則君盡三五;述宰相之英偉,則人皆二八。” 宋 歐陽修 《憎蚊》詩:“荒茫三五前,民物交相黷。” 清 錢謙益 《大司馬吉安茂明李公參贊留務序》:“主上神聖,度越三五。”

(6).指三王五霸。《楚辭·九章·抽思》:“望三五以為像兮,指 彭鹹 以為儀。” 王逸 註:“三王五伯,可修法也。” 姜亮夫 校註:“ 戰代 言三五,多指三王、五伯。”

(7).指三辰五星。《史記·天官書論》:“為天數者,必通三五。” 司馬貞 索隱:“案:三謂三辰,五謂五星。” 晉 葛洪 《抱朴子·勖學》:“考七耀之盈虛,步三五之變化。”《雲笈七籤》卷二十:“九靈交度,三五相推。”

(8).指三正五行。《黃庭內景經·五行》:“五行相推反歸一,三五合氣九九節。” 梁丘子 註:“《玄妙經》云:三者,在天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為珠、玉、金,名曰三寶;在人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懷五行,故曰三五……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遠,三五復返。’”

(9).指三才五常。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逯欽立 註:“三五,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義、禮、智、信。”

(10).指三所五位。《詩·大雅·大明》“燮伐大 商 ” 漢 鄭玄 箋:“協和伐 殷 之事,謂合位三五也。” 孔穎達 疏:“言正合會天道於五位三所而用之。歲、日、月、辰、星五者各有位,謂之五位。星、日、辰在北,歲在南,月在東,居三處,故言三所。”《漢書·敘傳上》:“東厸虐而殲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顏師古 註:“ 應劭 曰:‘東厸, 紂 也。殲,盡也。王, 武王 也。欲合五位三所,即《國語》歲、日、月、星、辰之所在也。’……五位,謂歲、日、月、辰、星也。三所,謂 逢公 所憑神, 周 分野所在, 后稷 所經緯也。”

(11).指三田五臟。《黃庭內景經·治生》:“安在紫房幃幙間,立坐室外三五玄。” 梁丘子 註:“謂八景及二十四真神營護人身,則三田五藏真氣調柔無災病也。”

(12).九宮術謂三生五死。《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備鳴盜淺術之餘,豫三五賤伎之末。” 李善 註:“《抱朴子·軍術》曰:大將軍當明案九宮,視年在宮,常就三居五;五為死,三為生,能知三五,橫行天下。” 唐 劉禹錫 《魏生兵要述》:“吾知元侯上舍,不獨善雞鳴、彈長鋏、三五、九九之伎,顓之而已。”參見“ 九宮 ”。

(13).指參宿和昴宿。《詩·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上》:“三五,舉其數也;參昴,著其名也。”舊說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毛 傳:“三,心;五,噣。四時更見。”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天漢迴西流,三五正從橫。”

(14). 晉 時征人服兵役,在部分地區實行五丁抽三制,後因稱發人征役為“三五”。《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又敕 河 南四州具南師之備, 並 、 朔 、 秦 、 雍 嚴西討之資, 青 、 冀 、 幽州 三五發卒。”《宋書·孝義傳·孫棘》:“ 世祖大明 五年,發三五丁,弟 薩 應充行。”《南史·循吏傳·郭祖深》:“又 梁 興以來,發人征役,號為三五。”

(15).約舉之數。表示數目不多。 唐 李白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還西京》詩:“遂將三五少年輩,登高遠望形神開。”《水滸傳》第二回:“ 朱武 、 陳達 、 楊春 三個頭領吩咐小嘍囉看守寨柵,只帶三五個做伴。” 清 朱彝尊 《<騰笑集>自敘》:“庭有藤二本,檉柳一株,傍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賦詩。” 沉從文 《生存》:“長案旁坐下了三五個車夫。”

謂三令五申。 南朝 梁 江淹 《蕭驃騎發徐州三五教》:“所統郡縣,便普三五;鹹依舊格,以赴戎麾。” 胡之驥 匯註:“三五,猶《孫子兵法》所謂三令五申之教。”

借問

敬辭,用於向別人詢問事情;請問

借問酒家何處有?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譬諸

譬之於;譬如。《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謂我敝邑,邇在 晉國 ,譬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 漢 王粲 《從軍詩》之四:“恨我無時謀,譬諸具官臣。”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光陰可惜,譬諸逝水。”

鳥栖

見“ 鳥栖 ”。

亦作“ 鳥栖 ”。鳥栖息。亦謂如鳥之棲息,形容固守。《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若此而不得,則臣請輓屍車而寄之於國門外宇溜之下,身不敢飲食,擁轅執輅,木乾鳥栖,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 張純一 校註:“比喻如鳥栖木,任其乾枯而不移。”《晉書·羊祜傳》:“乘勝席捲,徑至 成都 , 漢中 諸城,皆鳥栖而不敢出。”

相背

亦作“ 相倍 ”。1.互相背叛。《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論》:“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

(2).相違;相反。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簡與禮相背,嬾與慢相成。” 唐 杜甫 《 * 送李二十九弟入蜀》詩:“檣烏相背發,塞雁一行鳴。”

曲突

(1).指煙囪。 晉 張協 《雜詩》之十:“里無曲突煙,路無行輪聲。”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圜堵常閉,曲突無煙。” 清 蔣廷錫 《六荒詩·柴荒》:“八口望曲突,嗷嗷嘆枵腹。”

(2).見“ 曲突徙薪 ”。

後計

日後的計議。《隋書·陳稜傳》:“眾亂既作,拒之禍且及己,不如偽從,別為後計。”《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況且還要替你商量個後計。”

蒂芥

也作“芥蒂”。比喻內心不滿或不快:心存蒂芥。

道左

(1).路的左邊。《孔叢子·問軍禮》:“主車止於中門之外,外門之內,廟主居於道左,社主居於道右,其所經名山大川,皆祭告焉。”

(2).道路旁邊。《詩·唐風·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左。” 毛 傳:“興也。道左之陽,人所宜休息也。” 鄭玄 箋:“道左,道東也。日之熱,恆在日中之後,道東之杜,人所宜休息也。今人不休息者,以其特生陰寡也。” 馬瑞辰 通釋:“下章‘道周’,《韓詩》作道右,則左右隨所見言之,不以道左之陽取興。”《韓非子·內儲說上》:“南門之外,有黃犢食苗道左者。”《太平廣記》卷三 * 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於凝》:“﹝ 於凝 ﹞遙見道左嘉木美蔭,因就焉。” 清 鈕琇 《觚賸·雪遘》:“將度 梅嶺 , 吳公子 已迎候道左,執禮甚恭。”

檀那

(1).梵語音譯。施主。《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靈》:“檀那一去寺久荒,清宵賦詠來諸郎。” 清 黃遵憲 《櫻花歌》:“繖張胡蝶衣哆囉,此呼奧姑彼檀那。” 錢仲聯 註:“《翻譯名義集》:‘檀那者,《要覽》曰:梵語陀那鉢底, 唐 言施主,今稱檀那,訛陀為檀,去鉢底留那也。’《日本國志·學術志》註:‘稱男子為檀那,則用梵語也。’”

(2).梵語音譯。布施。 唐 顏真卿 《撫州寶應寺翻經台記》:“檀那衣鉢,悉力經綸,不日復之,周邦仰仁。”《翻譯名義集·辨六度法》:“《法界次第》云: 秦 言布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心中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

尚未

至今未曾;還沒有。 

例句: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三回:“正是科爾沁部統領明安,尚未行禮,即大哭道“全部軍士都敗沒了,貴統領布塞聞已戰死了。”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左拉

詩詞推薦

  • 丁丑歲中秋日劭農於城南得五絕句

    史彌寧宋代〕人事當先莫靠天,蚤修陂堰貯清泉。來年未必晴明久,萬一晴明溉得田。
  • 寄才仲

    沈遼宋代〕陶令在彭澤,放懷天壤間。橫江三百里,往往向廬山。多尋簡寂醉,時訪遠公閒。不復顧吏跡,世人指為頑。公子
  • 石橋

    郭茂倩宋代〕石橋庵下少徘徊,雪暗松林撥不開。坐久無人天向午,雙烏飛上施生台。
    慈雲寺原文_慈雲寺的賞析_古詩文
  • 霍光傳(節選)

    班固兩漢〕霍光,字子孟,票騎將軍去病弟也。父中孺,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少兒私通而生去病。
  • 相國廣平文簡程公輓歌二首

    司馬光宋代〕帝誥封泥紫,皇墳殺簡青。坐談安玉壘,專對讋龍庭。黼黻昭文理,冰霜瑩典刑。英靈人箕尾,終古作天星。
  • 燈夕即事

    乾隆清代〕貝闕珠宮影盪搖,風軒月宇彩飄蕭。梅心半醉如酬節,柳眼將開似盻韶。饒有憂懷賦雲漢,都無閒興問星橋。火蛾
  • 賜孝子侯義詩二首·其二

    朱棣明代〕瓜生同實木連枝,盜賊相知不忍欺。蛇鴿俱馴來繞護,由來純孝感天知。
  • 次韻游山寺

    汪炎昶宋代〕龕暈描輕蘚,檐陰寞翠藤。追涼有時客,避難盡無僧。法界魔為崇,宗風冷欲冰。不知緣底事,還復有傅燈。
    慈雲寺原文_慈雲寺的賞析_古詩文
  • 題錢維城仿古冊·其二·春浦飛帆

    乾隆清代〕山頂紅樓誰縱目,飛帆歷歷見其間。漫言此逸彼忙者,下水順風想亦閒。
  • 登永嘉綠嶂山

    謝靈運魏晉〕裹糧杖輕策,懷遲上幽室。行源徑轉遠,距陸情未畢。澹瀲結寒姿,團欒潤霜質。澗委水屢迷,林迥岩逾密。眷西
  • 二月初六日經筵

    乾隆清代〕風色雲容淡沲春,廣庭鵷侶列華茵。欲衡今古惟時敘,藉澡身心與日新。別院漫傳花似綺,甫田喜積屑如銀。自慚
  • 雪谷譚

    張嗣古宋代〕崎嶇鳥道開煙蘿,長松偃蹇聲盪摩。白龍怒吼掛絕壁,蒼兕離立迎清波。枯筇拄破春苔色,雷雨收功神斂跡。窮源
  • 除夕不寐感事口占

    方鶴齋〔清代〕此夜江城爆竹多,老來無復悔蹉跎。送窮婦作呻吟語,守藏翁潛安樂窩。蠶食易消筐里葉,雞鳴難止枕邊戈。鳥聲
  • 梁國惠康公主輓歌詞二首(駙馬即司空於公之子)

    羊士諤唐代〕湯沐成陳跡,山林遂寂寥。鵲飛應織素,鳳起獨 * 。玉殿中參罷,雲輧上漢遙。皇情非不極,空輟未央朝。授冊
  • 乾隆清代〕長年率善醒,五鼓睡興窮。不欲進尚衣,勞役虞匆匆。破曙亦即興,曖然碧宇空。疊峰蒼影分,諸泉白色通。深林
  • 從幸親稼殿觀新秧稻奏御

    宋庠宋代〕宸扆尊農扈,滮池入禁廛。耨區周耜熟,分墢禹溝連。苒苒香塍色,油油瑞畝煙。弭災消暴蟘,迎稔嘒鳴蟬。國佇
  • 送陳叔方閩縣丞

    戴栩宋代〕兩年湘岸聽籌聲,又向閩峰住冷廳。可是初階帶朝籍,己聞獨薦起齋鈴。秋邊梧葉無風下,旱後苗根一雨青。客路
  • 離都下

    虞儔宋代〕經年不踏軟紅塵,偶入修門中事新。本為湖山尋舊約,卻愁風雨送行人。多情 * 空搔首,無伴芳醪可入唇。今歲
  • 棲霞室

    乾隆清代〕倚岩三架屋,顥氣接鴻濛。浙左賦曾讀,江南名偶同。虛來自生白,起處亦標紅。今昨攝山況,無殊一瞬中。
  • 自贊

    釋大觀宋代〕是境不涉,逢緣不借。惡人隨順,喜人凌跨。撥千聖剩語為畫處山川,笑從上發機如巾結兔馬。絲糝弗容留,虛空
慈雲寺原文_慈雲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