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玉雲龍如意原文
似堪琬琰等閒廁,豈肯珊瑚孟浪敲。
設玩雲龍相從象,訓垂九五著乾爻。
詩詞問答
問:題玉雲龍如意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玉雲龍如意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玉雲龍如意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餚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九十三
2. 入聲
參考注釋
琬琰
(1).琬圭、琰圭。《書·顧命》:“弘璧、琬琰在西序。” 孔 傳:“大璧琬琰之圭為二重。” 蔡沉 集傳:“琬琰,圭名。”
(2).為碑石之美稱。 唐玄宗 《孝經序》:“寫之琬琰,庶有補於將來。” 宋 蘇軾 《賀林待制啟》:“箸書已成,特未寫之琬琰;立功何晚,會當收之桑榆。”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寫諸琬琰,播 狼胥 瀚海 之聲;炳若丹青,掩 麟閣 雲臺 之美。”
(3).泛指美玉。《楚辭·遠遊》:“吸飛泉之微液兮,懷琬琰之華英。” 洪興祖 補註:“琬音宛,琰音剡,皆玉名。”《淮南子·說山訓》:“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雖廉者弗釋。” 南朝 梁 劉峻 《辨命論》:“火炎 崐 岳,礫石與琬琰俱焚;嚴霜夜零,蕭艾與芝蘭共盡。” 唐 韓愈 《送窮文》:“攜持琬琰,易一羊皮,飫於肥甘,慕彼糠糜。” 明 楊珽 《龍膏記·觖望》:“花明寶鈿,光浮琬琰,是 廣寒 仙媛,合配風流時彥。”
(4).比喻品德或文詞之美。 漢 東方朔 《七諫·自悲》:“厭白玉以為面兮,懷琬琰以為心。”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懷抱之內,吐琳瑯於毛墨之端。”《南史·劉遵傳》:“文史該富,琬琰為心;辭章博贍,玄黃成采。” 元 鄧文原 《奉題延祐宸翰詩》:“官聯天府璇璣象,帝闡河圖琬琰文。”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史閣部書》:“今倥傯之際,忽捧琬琰之章。”
(5).玉液。 晉 王嘉 《拾遺記·周穆王》:“﹝ 西王母 ﹞共玉帳之高會,薦清澄琬琰之膏以為酒。” 元 張之翰 《一字硯賦》:“以藉古錦,以盛蟾蜍,以滴琬琰。”
豈肯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肯”
既然是你先動了手,我豈肯與你善罷甘休?
珊瑚
許多珊瑚蟲的骨骼聚集物,樹狀,供玩賞
珊瑚,色赤,生於海,或生於山。——《說文》。按,似樹,大者高三尺余,枝格交錯,無葉,有青色者,曰琅玕。
珊瑚在網:比喻有才學的人都被收羅來了
孟浪
(1) 言語輕率不當
夫子以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莊子·齊物論》
(2) 魯莽;莽撞
酒後舉動,過於孟浪。——《鏡花緣》
雲龍
(1).雲和龍。 漢 王充 《論衡·亂龍》:“ 董仲舒 申《春秋》之雩,設土龍以招雨,其意以雲龍相致。” 五代 齊己 《春雨》詩:“雲龍相得起,風電一時來。” 前蜀 杜光庭 《天冊巡官何文濟為東院生日齋詞》:“猶風虎以相須,若雲龍而感契。”
(2).《易·乾》:“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孔穎達 疏:“龍是水畜,雲是水氣,故龍吟則景雲出,是雲從龍也。”後因以“雲龍”比喻君臣風雲際會。 宋 陸游 《太師魏國史公輓歌詞》:“雲龍際千載,典冊冠三公。” 明 張居正 《聖母圖贊·慶都毓聖》:“元雲入戶,赤龍在宮,遂開景運,萬國時雍,濟濟岳牧,是謂雲龍。”
(3).喻朋友相得。 清 趙翼 《余簡稚存詩稚存答詩再簡奉酬》:“昔 唐 有 韓 孟 ,雲龍兩連翩。” 清 徐夔 《移居贈永夫》詩:“爾我重訂雲龍交,歲惟作噩月當且。”
(4).即龍。《易·乾》:“雲從龍。”故稱。 唐 張祜 《憶游天台寄道流》詩:“雲龍出水風聲過,海鶴鳴皋日色清。” 南唐 沉汾 《續仙傳·酆去奢》:“﹝ 安和觀 ﹞北五里有 卯山 ……每雷雨只在山半常見雲龍、雷公、電姥,神鬼甚眾。”
(5).喻豪傑。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雲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和卓閣老紀恩詩》:“雲龍追逐當時志,愧我衰齡獨閉關。”
(6).駿馬的美稱。《文選·曹植<七啟>》:“僕將為吾子駕雲龍之飛駟,飾玉輅之繁纓。” 李善 註:“馬有龍稱,而雲從龍,故曰云龍也。《周禮》曰:凡馬八尺已上為龍。”
(7). 漢 宮殿門名。《文選·班固<東都賦>》:“爾乃盛禮興樂,供帳置乎 雲龍 之庭。” 呂延濟 註:“ 雲龍 ,門名。”《文選·張衡<東京賦>》:“飛 雲龍 於春路,屯 神虎 於秋方。” 薛綜 註:“ 德陽殿 東門稱 雲龍門 。”
(8).山名。在 江蘇省 徐州市 。 宋 蘇軾 《訪張山人得山中二字》詩之二:“萬木鎖 雲龍 ,天留與 戴公 。”自註:“ 雲龍 ,山名。”
(9).印有龍的圖案的茶餅,為 宋 朝的貢茶。泛指優質名茶。 宋 舒亶 《菩薩蠻·湖心寺席上賦茶》詞:“香泛雪盈杯,雲龍疑夢回。” 宋 黃庭堅 《答黃冕仲索煎雙井並簡楊休》詩:“家山鷹爪是小草,敢與好賜雲龍同。” 明 高啟 《贈墨翁沉蒙泉》詩:“人間留藏敢輕試,傳玩正比雲龍茶。”參見“ 龍團 ”。
相從
(1).跟隨,在一起。《史記·日者列傳》:“ 宋中 為中大夫, 賈誼 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議。”《漢書·食貨志上》:“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宋 蘇軾 《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詩:“相從結茆舍,曝背談金鑾。”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獸類·狸》:“弟與之相從半年,且賴渠拯恤,義均伉儷,難誣以鬼也。”
(2).相交往;相合併。 宋 蘇軾 《岐亭》詩序:“凡余在 黃 四年,三往見 季常 ,而 季常 七來見余,蓋相從百餘日也。”《元朝秘史》卷一:“大凡女孩兒生了,老在家裡的理無,我將女兒與你兒子,你兒子留在這裡做女婿,兩家相從了。”
九五
(1).《易》卦爻位名。九,謂陽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孔穎達 疏:“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後因以“九五”指帝位。《晉書·東海王越傳》:“遂裂冠毀冕,幸百六之會;綰璽揚纛,窺九五之尊。”《舊唐書·突厥傳上》:“ 突厥 所以掃其境內,直入 渭 濱,應是聞我國家初有內難,朕又新登九五,將謂不敢拒之。”《三國演義》第六回:“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 孫中山 《治粵談》:“窺若輩之用心,無非欲登九五,破共和,復行專制而已。”
(2).指帝王。 南朝 梁 沉約 《辯聖論》:“若不登九五之位,則其道不行。”《隋書·越王侗傳》:“且 化及 偽立 秦王 之子,幽遏比於囚拘,其身自稱霸相,專擅擬於九五。” 元 無名氏 《連環計》第三折:“若遲三五日呵,太師登了九五之位,那時君臣名分就如天地隔絶,再也不能展其僚寀之歡。”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題玉雲龍如意原文_題玉雲龍如意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