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十五首·其十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古風十五首·其十原文

郭公解布穀,王孫能促織。

區區禽與蟲,因時亦有識。

人生性本靈,充然備五德。

私利一薰蒸,靈台因窒塞。

譬彼瑤台月,忽被蟾蜍蝕。

克已萬理明,處事乃不惑。

詩詞問答

問:古風十五首·其十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古風十五首·其十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職韻 出處: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十四

參考注釋

郭公

(1).布穀鳥的別稱。布穀鳴聲如呼“郭公”,故稱。 元 李孝光 《寄朱希顏》詩之一:“會有行人回首處,兩邊楓樹郭公啼。” 明 高啟 《同杜徵士寅過南渚赴朱七丈招飲》詩:“果熟皆梅子,禽啼盡郭公。” 金檀 註:“《禽經》:‘郭公,鳥名,即布穀也。’” 清 曹寅 《鰣魚》詩:“涔涔江雨熟梅子,黯黯春山啼郭公。” 徐珂 《清稗類鈔·動物·布穀》:“布穀,一名鳲鳩,又名郭公,絶類杜鵑,而體較大。”

(2).傀儡。《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五·邯鄲郭公歌》 郭茂倩 題解引《樂府廣題》:“ 北齊 後主 高緯 ,雅好傀儡,謂之‘郭公’,時人戲為《郭公歌》。” 唐 溫庭筠 有詩,題曰《邯鄲郭公詞》。

布穀

杜鵑(鳥名)

王孫

(1) 王爵的子孫

(2) 泛指貴族子孫,古時也用來尊稱一般青年男子

王孫公子

促織

蟋蟀的別名。《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唐 杜甫 《促織》詩:“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元 薛昂夫 《甘草子》曲:“促織兒啾啾添瀟灑, 陶淵明 歡樂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 宣德 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區區

(1) 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區區之薛。——《戰國策·齊策四》

區區之地。——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何乃太區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區區百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區區之數

區區五毛錢

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2) 猶方寸。形容人的心

區區之心

(3) 舊時謙辭,我

區區嚮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4) (語氣不莊重)

此人非他,就是區區

(5) 誠摯

感君區區懷。——《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有識

(1).有見識。 漢 劉向 《說苑·善說》:“夫以 秦 楚 之強而報讎於弱 薛 ,譬之猶摩蕭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後漢書·皇后紀下·靈思何皇后》:“時有識之士心獨怪之,後遂因 何氏 傾沒 漢 祚焉。” 元 孔齊 《至正直記·防微杜漸》:“有識之男子,必當絶之於始,慎勿使婦人姑息,傷大義也。” 郭沫若 《羽書集·忠告日本政治家》:“壯年入貴族院,曾銳意於貴族院之改革, 日本 的有識者都以為這位貴公子是相當有為。”

(2).指有見識的人。《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闚陛下也。”《後漢書·伏湛傳》:“微過斥退,久不復用,有識所惜,儒士痛心。”

(3).指成年或能曉事之年。《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之二》:“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 呂延濟 註:“有識,自三十成立之後。”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勸農》:“然余初有識時,尚見勸農舊扁於府署之門。”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及 夫之 有識而侍兄,先於 敞 者十餘年, 敞 所未及知而 夫之 知之。”

(4).佛教語。猶有情。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誦經·釋法宗》:“ 釋法宗 , 臨海 人。少好遊獵,嘗於 剡 遇射孕鹿,墮胎。鹿母御箭,猶就地舐子。 宗 乃悔悟,知貪生愛子是有識所同。於是摧弓折矢出家業道。”參見“ 有情 ”。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動

(2)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3) 與人的關係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充然

(1).滿足貌。 唐 韓愈 《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坐於罇俎之南,鼓 有虞氏 之《南風》……及暮而退,皆充然若有得也。” 明 方孝孺 《鄭處士墓碣銘》:“開門授徒,學者聞其講説,各充然若有得。” 清 姚鼐 《鄭大純墓表》:“日奔走營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蕷,君意顧充然。”

(2).猶浩然。盛大貌。 明 方孝孺 《贈王生序》:“ 王生 年二十餘,調為 寧海 關市吏,其容凝然,其氣充然,其守甚確。” 明 李贄 《送鄭大姚序》:“觀君魁然其容,充然其氣,洞然不設城府。”

五德

(1).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剋或相生的順序,互動更替,周而復始。《史記·張丞相列傳》:“推五德之運,以為 漢 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文選·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註:“五德,五行之德。自 伏羲 已下,帝王相代,各據其一行。始於木,終於水,則復始也。” 唐 張說 《應制和千秋節》詩:“五德生王者,千齡啟聖人。”

(2).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何晏 集解引 漢 鄭玄 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

(3).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智、信、仁、勇、嚴。《孫子·始計》“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三國 魏 曹操 註:“將宜五德備也。” 唐 王維 《謝集賢學士表》:“固當宣其五德,列在四科。” 趙殿成 箋:“《新論》:五德者,智、信、仁、勇、嚴也。”

(4).比喻物的五種特徵。古謂玉有仁、智、義、禮、信五德。《詩·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漢 鄭玄 箋:“玉有五德。” 孔穎達 疏引《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孚尹旁達,信也。”

(5).比喻物的五種特徵。古謂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韓詩外傳》卷二:“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鬭,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唐 白居易 《池鶴八絕句·雞贈鶴》:“一聲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

(6).比喻物的五種特徵。古謂蟬有文、清、廉、儉、信五德。 晉 陸雲 《寒蟬賦》:“夫頭上有繡,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節,即其信也……邁休聲之五德,豈鳴雞之獨珍。”

(7).東、西、南、北、中五方種的五色穀物。《漢書·郊祀志下》:“耕耘五德,朝種暮穫。”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五德東方甲,南方丙,西方庚,北方壬,中央戊。種五色禾於此地為耕耘也。”

私利

私人的利益

圖謀私利

為了謀取私利,甚至無視黨紀國法,手中有一點權,就為所欲為。——《偉大轉變和重新學習》

薰蒸

(1).煙燻氣蒸。《參同契》卷上:“若能練己,則真氣薰蒸遍於一身。”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余偶見一醫僧解犀……以極薄紙裹置於懷中,近肉,以人氣蒸之,候氣薰蒸浹洽,乘熱投臼中急擣,應手如粉。因知人氣之能粉犀也。” 明 何孟春 《餘冬序錄摘鈔》卷二:“鉛氣有毒……業久之家,長幼為毒薰蒸,多萎黃,旋致風攣癱軟之疾,不得其壽而斃。”

(2).薰陶。 宋 司馬光 《上謹習疏》:“上行下效謂之風,薰蒸漸漬謂之化。” 明 張居正 《與中丞孫淮海書》:“今惟積此真意,漸次薰蒸,假以一二年,庶可少變。” 清 戴名世 《<禹貢錐指>序》:“會今天子聰明神聖,四海之內薰蒸浸漬,莫不彈冠振衿輻輳而出。”

(3).猶蒸騰。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啊!掌舵的人早已被私慾薰蒸在三十三天之上,同人們距離太遠,早已不能理解人們的情緒了。”

靈台

(1) 指心;心靈

不可內於靈台。——《莊子·庚桑楚》

(2) 放靈柩或死者遺像、骨灰盒的台

靈台左右排列著花圈

窒塞

閉塞;堵住。 漢 班固 《 * 通·鄉射》:“春氣微弱,恐物有窒塞不能自達者。”《朱子語類》卷三三:“且如讀書,每思索不通處,則翻來覆去,倒橫直竪,處處窒塞。”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慾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 葉聖陶 《倪煥之》一:“一陣猛風像一隻巨大無比的手掌,把他的頭面身體重重地壓抑,呼吸都窒塞了。”

瑤台

(1).美玉砌的樓台。亦泛指雕飾華麗的樓台。《楚辭·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 有娥 之佚女。” 游國恩 纂義引 徐煥龍 曰:“瑤臺,砌玉為臺。”《淮南子·本經訓》:“晚世之時,帝有 桀 紂 ,為琁室瑤臺,象廊玉牀。”《舊唐書·后妃傳上·太宗賢妃徐氏》:“是以卑宮菲食,聖主之所安;金屋瑤臺,驕主之為麗。” 明 李夢陽 《去婦詞》:“瑤臺築就猶嫌惡,金屋裝成不論錢。”

(2).指傳說中的神仙居處。 晉 王嘉 《拾遺記·崑崙山》:“傍有瑤臺十二,各廣千步,皆五色玉為臺基。”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瑤臺。比紅塵中別是一重境界。”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牛相奉旨招婿》:“小娘子是瑤臺 閬苑 神仙, 蔡狀元 是 天祿 石渠 貴客。”

(3).積雪的樓台。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贊》:“氣徧霜繁,年豐雪積……權陋瑤臺,暫踐盈尺。” 唐 許渾 《看雪》詩:“客醉瑤臺曙,兵防玉塞寒。” 宋 柳永 《望遠行》詞:“長空降瑞,寒風翦,淅淅瑤花初下……須信幽蘭歌斷,彤雲收盡,別有瑤臺瓊榭。”

(4).玉鏡台。妝檯的美稱。 唐 劉禹錫 《傷往賦》:“寳瑟僵兮弦柱絶,瑤臺傾兮鏡匳空。” 明 湯顯祖 《南柯記·御餞》:“冠裳俊雅,正瑤臺鏡里,鳳妝濃乍。”

蟾蜍

(1) 俗稱癩蛤蟆,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能分泌粘液,吃昆蟲、蝸牛等小動物

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後漢書·張衡傳》

(2) 指月球,因為傳說月亮里有三條腿的蟾蜍

處事

(1).辦事。《左傳·文公十八年》:“先君 周公 制 周 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國語·魯語下》:“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 唐 韓愈 《興元少尹房君墓誌》:“﹝ 房武 ﹞歷十二官,處事無纖毫過差。” 沙汀 《淘金記》四:“一個人信用要緊,我們又是才到社會上來處事的。”

(2).六書之一。即指事。《周禮·地官·保氏》“五曰六書”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孫詒讓 正義引 許慎 《<說文解字>敘》:“《周禮》八歲入國小,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參見“ 指事 ”。

不惑

(1)

 

遇事能明辨不疑

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

(2)

 

四十歲的代稱

四十而不惑

詩詞推薦

古風十五首·其十原文_古風十五首·其十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