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釋奠先師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仲春釋奠先師原文

經筵昨甫過,釋奠此親臨。

寧僅崇文典,惟殷望道心。

衣冠集魚雅,殿幕仰深沈。

道法參天地,神依貫古今。

千年綿後裔,六佾協元音。

聖藻光楣梠,君師責並欽。

詩詞問答

問:仲春釋奠先師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仲春釋奠先師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仲春釋奠先師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侵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

2. 聖裔襲封衍聖公孔昭煥是日適陪祭

參考注釋

經筵

漢 唐 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 宋 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 元 、 明 、 清 三代沿襲此制,而 明 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後,亦有講筵之設。 清 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於仲秋仲春之日進講。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二:“ 神宗皇帝 御經筵,時方講《周官》。”《元史·吳澄傳》:“ 泰定 元年,初開經筵,首命 澄 與平章政事 張珪 、國子祭酒 鄧文原 為講官。”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經筵面奏》:“我朝經筵日講,非徒辯析經史,為觀美也;謂當旁及時務,以匡不逮。”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二:“ 康熙 十年二月,肇舉經筵大典於 保和殿 ,以 孝感 熊文端公 為講官,知經筵事。”

釋奠

古代在學校設定酒食以奠祭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禮記·王制》:“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鄭玄 註:“釋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北史·周紀下·太祖文帝》:“二月丁巳,帝幸路門學,行釋奠禮。” 宋 歐陽修 《大理寺丞狄公墓志銘》:“乃修 孔子 廟,作禮器,與其邑人春秋釋奠而興於學。”參見“ 舍3奠 ”。

親臨

親赴;親身到達

親臨指導

崇文

(1).謂崇尚文治。《魏書·高祖紀下》:“國家雖崇文以懷九服,修武以寧八荒,然於習武之方,猶為未盡。” 唐 李暠 《奉和聖制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詩:“偃武 堯 風接,崇文 漢 道恢。”

(2).古代掌管文化的官職。《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協律、揔章之司,厚倫正俗;崇文、成均之職,導德齊禮。” 張銑 註:“崇文、成均,文學官也。”

望道

謂敬慕有道之人。 明 徐渭 《代雲南策問》之五:“ 湯 之執中立賢,與 文 之視民望道, 武 之不泄不忘,並非事也,心也。”

衣冠

(1) 衣服和禮帽

(2) 服飾

衣冠不整

(3) 指紳士,借指禮教、斯文

衣冠之弟

深沈

亦作“ 深沉 ”。1.深刻周密。《漢書·王嘉傳》:“相 (梁相) 計謀深沉, 譚 ( 鞫譚 )頗知雅文。” 老舍 《且說屋裡》:“ 方文玉 把菸灰彈在地毯上,而後用左手捏了鼻子兩下,似乎是極深沉地搜尋妙策。” 冰心 《寄小讀者》十二:“造物者的意旨,何等的深沉呵!”

(2).沉著持重。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下》:“光祿大夫 周舉 、待中 杜喬 ,深沉正直,當世名臣。” 宋 曾鞏 《張久中墓志銘》:“君為人,深沉有大度。”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八:“當他的眼珠定住的時候,他好像是很深沉,個性很強似的。”

(3).形容極深。《藝文類聚》卷八引 晉 夏侯湛 《江上泛歌》:“凌波兮願濟,舟檝不具兮江水深沉。” 唐 李白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詩:“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龍蟠。” 清 陳維崧 《花發沁園春·月夜布席》詞:“夜深沉,我醉休扶,和月和花同宿。” 阿章 《寒夜的別離》:“她那雙跟媽媽一模一樣的眼睛裡,含著一眶淚水,就像潭水那么深沉。”

(4).重;沉重。 晉 葛洪 《抱朴子·知止》:“瞻九犗而深沉,望密蔚而曾逝。”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一:“但等工作一完畢,又靜了下來,苦悶卻更加深沉了。”

(5).深邃隱蔽。 南朝 宋 謝靈運 《晚出西射堂》詩:“連障疊巘崿,青翠杳深沉。” 宋 梅堯臣 《邃隱堂》詩:“華宇何深沉,但聞列圖籍。” 許地山 《空山靈雨·處女底恐怖》:“深沉院落,靜到極地。”

(6).低沉。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二》:“以上諸篇,或豪宕悲壯,或深沉感慨,有無窮義味。”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一時作者,深沉鬱於泉淵,逸嚮振於金石。” 華山 《山中海路》:“一聲深沉的嘆息,聲音更緩慢了。”

道法

(1).道理法度。《管子·法法》:“明王在上,道法行於國,民皆舍所好而行所惡。”《荀子·致士》:“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無道法則人不至,無君子則道不舉。”《韓非子·飾邪》:“先王以道為常,以法為本……道法萬全,智慧型多失。”

(2).遵循效法。《韓非子·難言》:“時稱《詩》《書》,道法往古。”

(3).遵守法制。《管子·任法》:“聖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羣臣修通輻輳,以事其主;百姓輯睦,聽令道法,以從其事。”《管子·任法》:“法不一,則有國者不祥。民不道法,則不祥。” 尹知章 註:“道,從。”

(4).道教的教義。 晉 葛洪 《神仙傳·墨子》:“乃入 周狄山 ,精思道法,想像神仙。” 徐志摩 《天目山中筆記》:“在東方人,這齣家是求情感的消滅,皈依佛法或道法,目的在一切自我痕跡的解脫。”

(5).道教的法術。 晉 葛洪 《神仙傳·劉京》:“ 隆 合服之,得三百歲,不能盡其道法,故不得度世。”《水滸傳》第七十回:“馬步軍兵回頭看時,你我對面不見。此是 公孫勝 行持道法。”

(6).即佛法。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體極不兼應》:“常以為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 堯 孔 ,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諸國來集,共遵道法。” 宋 范成大 《題記事冊》詩:“劃破虛空一劍閒,六根同轉上頭關。如今宴坐菴中事,政在凡夫道法間。” 明 馮夢龍 《量江記·母妻被逮》:“[貼]他二人初到,自未參講道法。”

(7).泛指宗教的學說與法術。 茅盾 《子夜》十七:“她隨侍老太爺十年之久,也不曾感到過這樣溫暖的撫愛。老太爺對待她始終就像一位傳授道法的師父。”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你是留心道法的,你看紅燈照的道法,是哪一派?”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貫古

猶博古。 清 徐世溥 《與錢牧齋先生書》:“不知 虞山 ,由於無淹古之學,無貫古之識,且無希古之心。”

千年

極言時間久遠。 晉 陶淵明 《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蓋百代之儀表,千年之領袖。” 唐 盧照鄰 《中和樂章·歌登封》:“山稱萬歲,河慶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 魏武 揮鞭。”

後裔

已死去的人的子孫。後代子孫

大衛王的後裔

一個貴族的後裔

六佾

(1). 周 諸侯所用樂舞之格局:六列,每列六人,共三十六人;或雲,每列八人,六列共四十八人。《左傳·隱公五年》:“公問羽數於 眾仲 ,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公從之,於是初獻六羽,始用六佾也。” 杜預 註:“六六三十六人。” 孔穎達 疏:“ 何休 説如此, 服虔 以用六為六八四十八人。”《公羊傳·隱公五年》、《穀梁傳·隱公五年》皆謂“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說與《左傳》不同。後世遂以為公爵重臣的樂舞格局。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是用錫君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北史·宇文護傳》:“五年,詔賜 護 軒懸之樂,六佾之舞。”

(2). 夏 代天子之樂舞格局。《淮南子·齊俗訓》:“ 夏後氏 其社用松、祀戶,葬牆置翣,其樂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六英》。”

元音

指發音氣流在口腔通過不受阻礙而發出的聲音

聖藻

帝王的文辭。 唐 顧況 《樂府》:“文房開聖藻,武衛宿天營。”

君師

古代君、師皆尊,故常以君師稱天子。 宋 朱熹 《<大學章句>序》:“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 明 唐順之 《祭祖廟文》:“ 順之 欽承敕命,視師 浙直 ,顧生殺誅宥,有天命君師在, 順之 不敢專。”《冷眼觀》第二一回:“無奈他此時業已騎虎不能自下,久不有君師在眼裡了。”

詩詞推薦

仲春釋奠先師原文_仲春釋奠先師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