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群仙再聚五羊城,紫氣關門傍斗橫。
履道九人稱盛會,洛陽一社盡耆英。
波恬海印鷗機息,月照松關鶴夢清。
四十年來霄漢侶,幾人重結歲寒盟。
詩詞問答
問:《庚子自南禮乞歸再會鄉同年於珠江舟次》的作者是誰?答:王弘誨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參考注釋
五羊城
廣州 的別名。相傳古代有五仙人乘五色羊執六穗秬而至此,故稱。見《太平寰宇記·嶺南道一·廣州》引《續南越志》。 唐 黃滔 《寄南海黃尚書》詩:“ 五羊城 下駐行車,此事如今八載餘。” 宋 錢易 《南部新書》庚“ 吳脩 為 廣州 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騎五色羊,負五穀而來。今州廳樑上,畫五仙人騎五色羊為瑞,故 廣 南謂之 五羊城 。” 清 趙天錫 《三元里》詩:“ 五羊城 北 三元里 ,殺賊更番膽愈豪。”亦省作“ 五羊 ”。 唐 鄭熊 《番禺雜記》:“ 廣州 昔有五仙騎羊而至,遂名 五羊 。” 白炎 《遊仙》詩之四:“獵獵天風下 五羊 , 羅浮 歸路月昏黃。”一說 戰國 時此地屬 楚 , 南海 人 高固 任 楚 相,有五羊銜穀穗聚其庭,以為祥瑞,因以為地名。參閱 晉 顧微 《廣州記》。
紫氣
紫色的霞氣,古人以為瑞樣的徵兆
紫氣舒其石。——唐· 李朝威《柳毅傳》
關門
關口上的門
履道
(1).躬行正道。《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漢 班昭 《東征賦》:“正身履道,以俟時兮。” 晉 陸雲 《與戴季甫書》:“居德履道,秉心真實。” 明 唐順之 《答洪方洲主事》:“惟慎獨二字是千古 * 眼藏,若於此參透,則終日履道只是家常茶飯。”
(2).謂所行的路。《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民報·告非難民生主義者》:“故 英國 為革命之性質,有浴血淋漓之現象,而 美 則為履道坦坦之一進化而已。”
(3).見“ 履道里 ”。
九人
漢 揚雄 著《太玄》,定人為九等。 漢 揚雄 《太玄·數》:“九人:一為下人;二為平人;三為進人;四為下祿;五為中祿;六為上祿;七為失志;八為疾瘀;九為極。”
盛會
盛大的集會
良宵盛會喜空前!——柳亞子《浣溪沙》
洛陽
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西部,市區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97萬。中國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稱,中國佛教祖庭白馬寺位於市東,其南龍門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隴海鐵路、焦枝鐵路交匯於此
耆英
高年碩德者之稱。 唐 司空圖 《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賓筵備禮,耆英盡綴於詞林;將略求材,劍戟自森於武庫。” 宋 辛棄疾 《江神子·和李能伯韻呈趙晉臣》詞:“看長生,奉嚴宸;且把風流、水北畫耆英。” 明 方孝孺 《休日奉陪蜀府諸公宴集》詩:“羣公盡耆英,過從殊恨晚。”
機息
機心止息。猶忘機。 唐 戴叔倫 《將巡郴永途中作》詩:“機息知名誤,形衰恨道貧。” 明 唐順之 《游馬跡山宿許道士房有贈》詩之一:“機息何妨奕,神全可卻糧。偶來分半席,遽使世情忘。”
松關
(1).猶柴門。 唐 孟郊 《退居》詩:“日暮靜歸時,幽幽扣松關。” 清 吳偉業 《贈願雲師》詩:“故人扣松關,匡牀坐酬酢。”
(2).古關名。在 陰山 。 元 耶律楚材 《過夏國新安縣》詩:“昔年今日渡 松關 ,車馬崎嶇行路難。”原註:“西城 陰山 有 松關 。” 元 王惲 《玉堂嘉話》卷四:“戈船飛渡,而天塹無憑;鐵馬長驅,而 松關 失險。”
鶴夢
謂超凡脫俗的嚮往。 唐 司空圖 《與李生論詩書》:“地涼清鶴夢,林靜肅僧儀。” 元 張翥 《多麗·西湖泛舟夕歸施成大席上以晚山青為起句各賦一詞》詞:“自湖上、愛梅仙遠,鶴夢幾時醒。”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引 栗道甫 《游五龍山》詩:“鶴夢通雲島,猿啼下石門。”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霄漢
雲霄和天河,指天空,比喻朝庭
氣凌霄漢
重結
(1).謂鬱結之甚。《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心重結,意不舒。”
(2).重新締結。《花月痕》第六回:“千回萬轉情難滅,雙飛若註鴛鴦牒;三生舊好緣重結,又何惜人間再受罰折!”
寒盟
《左傳·哀公十二年》:“公會 吳 於 橐皋 , 吳子 使大宰 嚭 請尋盟。公不欲,使 子貢 對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結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猶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乃不尋盟。”後以“寒盟”指背棄或忘卻盟約。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三:“不數年, 金國 寒盟,遂有中土,兩都皆覆。”《初刻拍案驚奇》卷十:“茲 金聲 願還聘定, 韓生 願還婚姻,庶不致寒盟於 程氏 。” 清 姚錫光 《東方兵事紀略·釁始》:“十一年五月, 前光 復齎其外務卿 副島種臣 、大輔 寺島宗則 書來 天津 、求改約; 鴻章 諷以寒盟, 前光 慚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