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賻襚來中禁,簫笳去國門。
素冠空列鼎,白髮但歌盆。
彤管音徽盛,甘泉像貌尊。
所傳天下勸,豈獨慰兒孫。
詩詞問答
問:《挽秦國夫人三首(安厚卿母)·其二》的作者是誰?答:劉摯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劉摯的名句有哪些?答:劉摯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元韻
2. 安厚卿母
參考注釋
賻襚
送給喪家錢財衣物。《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鄒 魯 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賻襚。” 張守節 正義:“衣服曰襚,貨財曰賻,皆助生送死之禮。” 宋 王安石 《吳正肅公輓辭》:“朝廷終倚賴,賻襚極哀榮。” 清 方文 《述哀》詩:“重以賻襚資,腆厚踰常格。”
中禁
(1).內心約束。 漢 蔡邕 《議郎胡公夫人哀贊》:“議郎早世,檢誨幼孤,義方以導其性,中禁以閒其情。”
(2).禁中。皇帝所居之處。 唐 宗楚客 《奉和人日應制》:“九重中禁啟,七日早春還。”《宣和遺事》後集:“﹝ 宣和 七年﹞九月,有狐自 艮岳山 直入中禁,據御榻而坐。” 清 趙翼 《錢竹汀輓詩》:“縹緗麗製傳中禁,碑版雄詞到百蠻。”
(3).指皇帝。 北周 庾信 《周車騎大將軍婁公神道銘》:“入陪中禁,更領儀同。”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太尉 韋昭度 ,舊族名人,位非忝竊,而沙門僧 澈 ,潛薦之中禁。”《元史·王壽傳》:“ 阿里 等專政,煽惑中禁,幾搖神器。”
簫笳
管樂器名。笳即胡笳。 三國 魏 曹植 《與吳季重書》:“若夫觴酌凌波於前,簫笳發音於後。” 唐 盧綸 《送張郎中還蜀歌》:“須臾醉起簫笳發,空見紅旌入白雲。” 宋 蘇舜欽 《游南內九龍宮》詩:“簫笳迭終日,旌仗展無窮。”
國門
(1)
(2) 舊指國都的城門,也指守護城門的小神,也指邊境;今指邊防哨所和海關
拒敵於國門之外
(3) 比喻國家政策、規定
打開國門,大膽吸收一切有用的東西
素冠
(1).白色的帽子。古代遭凶喪事時所戴。《禮記·曲禮下》:“大夫、士去國,踰竟,為壇位,鄉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 孔穎達 疏:“素衣、素裳、素冠者,今既離君,故其衣、裳、冠皆素,為凶飾也。”
(2).《詩·檜風·素冠》:“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 毛 傳:“庶,幸也;素冠,練冠也。”又《〈素冠〉序》:“《素冠》,刺不能三年也。” 毛 傳:“喪禮,子為父,父卒,為母,皆三年,時人恩薄禮廢,不能行也。”後因以“素冠”為對不能克盡孝道者的譏刺語。《晉書·顧和傳》:“吾在常日猶不如人,況今中心荒亂,將何以補於萬分,祇足以示輕忘孝道,貽素冠之議耳。”《北史·孝行傳序》:“斯乃詩人所以思素冠, 孔 門有以責衣錦也。” 宋 王禹偁 《記孝》:“古者大臣有喪,三年不呼其門。故 閔子 腰絰從公,《春秋》謂君使之非也,《素冠》之詩,疾之已甚。”
列鼎
謂陳列置有盛饌的鼎器。古代貴族按爵品配置鼎數。《孔子家語·致思》:“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唐 王維 《寓言》詩:“列鼎會中貴,鳴珂朝至尊。”《水滸傳》楔子:“我是朝廷貴官,在京師時重裀而臥,列鼎而食。” 明 劉基 《會稽張氏春暉堂》詩:“列鼎未酬歡,倚門已生悲。”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四章第二節:“ 春秋 初年的 三門峽 上村嶺 虢國 墓葬中,從 太子元 以下的各級貴族,列鼎的數目和車馬都還有一定的組合,以‘別貴賤,辨等列’。”
白髮
白頭髮
白髮誰家翁媼。——辛棄疾《清平樂》
但歌
漢 魏 時無伴奏歌曲名。《晉書·樂志下》:“但歌,四曲,出自 漢 世。無絃節,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 魏武帝 尤好之。時有 宋容華 者,清徹好聲,善唱此曲,當時之特妙。自 晉 以來不復傳,遂絶。”
彤管
古代女史用以記事的桿身漆朱的筆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詩·邶風·靜女》
音徽
(1).指琴上供按弦時識音的標誌。亦指琴或樂曲。 南朝 宋 謝靈運 《君子有所思行》:“長夜恣酣飲,窮年弄音徽。” 南朝 梁 劉孝標 《重答劉秣陵詔書》:“余悲其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
(2).美音;德音。《文選·王儉<褚淵碑文>》:“風儀與秋月齊明,音徽與春雲等潤。” 李善 註:“音徽,即徽音也。” 張銑 註:“徽,美也。”
(3).指音容。 唐 劉禹錫 《彭陽唱和集引》:“今年公在 并州 ,予守 吳門 ,相去迥遠,而音徽如近。”
(4).猶音訊;書信。《文選·陸機<擬庭中有奇樹>詩》:“歡友蘭時往,迢迢匿音徽。” 李周翰 註:“音徽,言文章、書信。” 前蜀 魏承班 《謁金門》詞:“雁去音徽斷絶,有恨欲憑誰説。” 明 湯顯祖 《紫簫記·出山》:“十年來, 河 隴 路斷, 松潘 圍逼,至今三君音徽斷絶。”
甘泉
(1)
(2) 甜美的泉水
但願人間的一切血淚和汗點,同雨點一樣,化做甘泉
孔子曰:“為人下者乎?其猶土也?深抇( hú)掘
(3) 之而得甘泉焉。——《荀子·堯問》
(4) 亦指美好的水泉
濟南多甘泉,名聞者以十數
像貌
長相,容貌。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七:“一日, 曾 往祠下遍閲,無女子像貌。” 清 孫枝蔚 《題方爾止四壬子圖》詩:“像貌兼求畫裡傳,丹青無如戴蒼好。” 郁達夫 《薄奠》:“死了之後,她還不曉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由拉車的同伴認出了他的象貌,才跑回來告訴她。”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豈獨
難道只是;何止。《左傳·成公十六年》:“君唯不遺德刑,以伯諸侯,豈獨遺諸敝邑,敢私布之。”《莊子·胠篋》:“然而 田成子 一旦殺 齊 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唐 杜甫 《有感》詩之四:“終依古封建,豈獨聽簫韶?”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四:“使朝廷與 夏國 歡好如初,生民重見太平,豈獨 夏國 之幸,乃天下之幸也。” 清 黃遵憲 《四用前韻》:“豈獨 漢 唐 無此禍,五洲驚怪國人狂。”
兒孫
(1) 兒子和孫子
(2) 泛指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