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偏涼汀作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游偏涼汀作原文

灤州境內兩奇勝,夷齊廟及偏涼汀。

肅謁清聖挹古貌,高台臨碧為延停。

輕輿向南三十里,橫山秀色蔚岌嶬。

笑指面前灤水雲,急流先我來何駛。

蘭椒石磴登夤緣,峰容波態相澄鮮。

遙思六月松下坐,謖謖濤泛涼來偏。

好景多屬化人國,文殊問道維摩默。

摩挲往跡辨金明,壁上有詩僧不識。

倚岩飛閣坐憑流,昔年遊興一晌酬。

化民成俗今然不,初心自問多增憂。

詩詞問答

問:游偏涼汀作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游偏涼汀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五十三

2. 舊作有偏涼汀畔水待我再憑流之句

參考注釋

奇勝

謂景物非常優美。《新唐書·文藝傳中·王維》:“﹝ 維 ﹞別墅在 輞川 ,地奇勝。” 宋 范仲淹 《與晏尚書書》:“又郡之山川,接於 新定 ,誰謂幽遐,滿目奇勝。” 清 惲敬 《舟經丹霞山記》:“ 敬 聞 韶 有 韶石山 , 虞舜 南巡奏樂於是,以為是山之奇勝足當之矣。”

夷齊

伯夷 和 叔齊 的並稱。《孔叢子·陳士義》:“ 夷 齊 無欲,雖 文 武 不能制。” 唐 李白 《梁園吟》:“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 夷 齊 事高潔。” 廖仲愷 《有感》詩:“扣馬 夷 齊 思止暴,亡羊 臧 谷 共傷時。”參見“ 夷叔 ”。

肅謁

恭敬地謁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督撫·提督軍務》:“當督撫到任之初,兜鍪執仗,叩首而出,繼易冠帶肅謁,乃加禮貌焉。”

清聖

(1).清酒。 宋 陸游 《初秋小疾效俳諧體》詩:“遣悶憑清聖,忘情付黑甜。”參見“ 清聖濁賢 ”。

(2).純潔的聖人。語本《孟子·萬章下》:“ 伯夷 ,聖之清者也。” 清 陳確 《死節論》:“《論》《孟》並亟稱 夷 齊 ,不一及死。 孔 序逸民, 孟 曰清聖,推求義藴,二子生平,盡於此矣。”

古貌

古樸的形貌。 唐 韓愈 《孟生》詩:“ 孟生 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宋 蘇軾 《漁樵閒話錄》下篇:“﹝ 馬拯 ﹞見一老僧,古貌龐眉,體甚魁梧。” 明 周篔 《哭然公》詩:“古貌世莫見,高風予夙聞。”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南州逸事》:“同朝 京江 張相國 玉書 ,古貌清臞。”

高台

(1).高建樓台。《管子·小匡》:“昔先君 襄公 ,高臺廣池,湛樂飲酒。”《左傳·昭公二十年》:“其適遇淫君……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斬刈民力,輸掠其聚,以成其違,不恤後人。”

(2).高的樓台。 晉 左思 《吳都賦》:“造 姑蘇 之高臺,臨四遠而特建。” 明 王世貞 《登岱》詩:“ 軒轅黃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開。”

(3).比喻京師。《文選·曹植<雜詩>之一》:“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 李善 注引《新語》:“高臺,喻京師。”

(4).頭之別稱。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形貌·頭》:“《黃庭經》:高臺通天臨中野。”原註:“頭為高臺。”

輕輿

輕車。 晉 左思 《吳都賦》:“輕輿按轡以經隧,樓船舉颿而過肆。” 宋 曾鞏 《游 * 山》詩:“我馳輕輿豈知倦,倏忽遂覺窮嶔崟。”

三十

(1).數詞。十的三倍。《詩·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左傳·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於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2).指三十歲。《穀梁傳·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 南朝 梁簡文帝 《戲贈麗人》詩:“自矜心所愛,三十侍中郎。” 唐 崔灝 《贈王威古》詩:“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

(3).指三十年。 唐 權德輿 《古興》詩:“人生大限雖百歲,就中三十稱一世。”

秀色

秀美的容色

麗姿秀色

面前

跟前;面對著的地方

他來到國王面前

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很艱巨

水雲

(1).水和雲。多指水雲相接之景。 唐 戎昱 《湘南曲》:“ 虞帝 南遊不復還,翠蛾幽怨水雲間。” 唐 楊漢公 《明月樓》詩:“ 吳興 城闕水雲中,畫舫青簾處處通。” 南唐 李煜 《玉樓春》詞:“笙簫吹斷水雲開,重按《霓裳》歌遍徹。” 清 邵錦潮 《蒹葭》詩:“伊人不可即,悵望水雲邊。”

(2).水上方的雲。《淮南子·覽冥訓》:“水雲魚鱗。” 高誘 註:“水氣出雲似魚鱗。”

(3).指將要下雨的雲。 茅盾 《脫險雜記·太平凡的故事》:“雨漸小漸止,但滿山水雲,隨時會變成雨下來。”

急流

(1).湍急的水流。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五:“ 江 介多悲風, 淮 泗 馳急流。” 南朝 宋 鮑照 《還都道中》詩之一:“急流騰飛沫,迴風起 江 濆。”

(2).謂水流疾速流動。 唐 許渾 《謝亭送別》詩:“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3).比喻官場中複雜的鬥爭。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三:“﹝ 劉瞻 ﹞孤貧有藝,雖登科第,不預急流。” 元 楊暹 《劉行首》第四折:“恁莫痴,爭似 張良 會歸,急流中身先退。” 清 杜濬 《肥水先生忽有居》詩:“急流未必從君退,且喜歸懷有定蹤。”參見“ 急流勇退 ”。

石磴

石級;石台階。 南朝 梁 蕭統 《開善寺法會》詩:“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約有十數里,方得石磴,磴有百來級,級盡方是平地。” 清 錢謙益 《香山寺》詩:“雲從石磴中間出,月向香臺下界生。”《收穫》1984年第3期:“有的地方石磴足有二尺高,可磴面兒只有二寸來寬,大腿高高地提上去,腳板貼緊石磴橫過來,咬著牙關彆足氣,才能升上一磴。”

夤緣

本指攀附上升,後喻攀附權貴,向上巴結

喬松孤立,蘿蔦夤緣,柔附凌雲,豈曰能賢。——《舊唐書·令孤楚牛僧孺傳贊》

夤緣得官

澄鮮

清新。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 金 元好問 《丙辰九月十六日挈家游龍泉》詩:“風色澄鮮稱野情,居僧聞客喜相迎。” 郁達夫 《遲桂花》:“早晨的空氣,實在澄鮮得可愛。”

遙思

(1).思念處在遠方的人或相隔已久的事。《楚辭·遠遊》:“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怳而乖懷。” 漢 蔡邕 《述行賦》:“並日夜而遙思兮,宵不寐以極晨。”

(2).指對處在遠方的人或相隔已久的事的思念。 晉 潘岳 《西征賦》:“俾萬乘之盛尊,降遙思於征役。” 王西彥 《古屋》第二部一:“而在晚上,我看見的則是藉以寄託著我的遙思的,幾顆遠遠的隱沒無常的星星。”

六月

《詩·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國語·晉語四》:“ 秦伯 賦《六月》。” 韋昭 註:“《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業。《小雅》其詩云:‘王於出征,以匡王國。’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國。’此言 重耳 為君,必霸諸侯以匡佐天子。”後多用以指衛國定亂的正義之師。《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梁郊祀樂章》:“白日體無私,皇天輔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師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於是竿木羣興,風雲畢會,興六月之師,振九天之鋭。”

松下

(1).松樹之下;松間。 唐 李白 《淮南臥病書懷》詩:“風入松下清,露出草閒白。” 唐 賈島 《尋隱者不遇》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宋 梅堯臣 《對雪憶往歲錢塘西湖訪林逋》詩之一:“折竹壓籬曾礙過,卻穿松下到茅廬。”

(2).古地名。《呂氏春秋·行論》:“ 松下 亂,先君以不安棄羣臣也。” 高誘 註:“ 松下 ,地名也。”

謖謖

(1) 形容挺勁有力;挺拔

謖謖長松

(2) 象聲詞。形容風聲呼呼作響

謖謖風來

好景

(1).美好的景色。 前蜀 魏承班 《木蘭花》詞:“遲遲好景煙花媚,曲渚鴛鴦眠錦翅。” 宋 柳永 《雨霖鈴》詞:“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五:“對許多好景,觸目是斷腸詩。” 元 劉秉忠 《寄友人》詩:“好景與時渾易過,可人和月只難圓。”

(2).好的景況。如:好景不常。

化人

(1).有幻術的人。《列子·周穆王》:“ 周穆王 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 張湛 註:“化幻人也。” 清 趙翼 《<小倉山房集>中有<詠物詩>戲用其韻鏡》詩:“誰從對面偷描我,忽漫分身作化人。”

(2).指有道術的人。《關尹子·四符》:“譬如化人,若有厭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為妖,不名為道。”

(3).佛教謂佛、菩薩變形為人,以化度眾生者。《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 周穆王 時, 文殊 、 目連 來化, 穆王 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 宋 蘇軾 《同正輔表兄人游白水山》詩:“因隨化人履巨跡,得與仙兄躡飛鞚。” 王十朋 註:“ 自水巖 有大足跡,世謂之佛跡。今‘化人’,則藉以言佛耳。”

(4).仙人。 前蜀 杜光庭 《溫江縣招賢觀眾齋詞》:“歷代化人,隨機濟物,大惟邦國,普及幽明,俱賴神功,鹹承景貺。” 金 雷琯 《龍德宮》詩:“綵仗竟無金母降,仙裾猶憶化人攜。” 清 吳偉業 《海市》之二:“灝氣空濛萬象來,非煙非霧化人裁。”

(5).勸化人;教化人。 唐 黃滔 《丈六金身碑》:“夫帝王之道,理世也;釋氏之教,化人也。理世之與化人,蓋殊路而同歸。” 宋 王禹偁 《柳府君墓碣銘》:“有 唐 以武勘亂,以文化人。”

文殊

佛教菩薩名。 文殊師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徵 大日如來 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徵智慧銳利威猛。為 釋迦牟尼佛 的左脅侍,與司“理”的 普賢菩薩 相對。 中國 傳其說法道場為 山西省 五台山 。 晉 殷晉安 《文殊象贊》:“ 文殊 淵睿,式昭厥聲。”《四遊記·唐三藏被難得救》:“願佛慈悲,早見 文殊 金身,賜我真經,留傳東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僧》:“相傳山上徧地皆黃金, 觀音 、 文殊 猶生。”

問道

(1).請教道理、道術。《晏子春秋·問上十一》:“臣聞問道者更正,聞道者更容。”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蓋聞帝之元儲,必入太學,承師問道。”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睢水》:“ 先 ( 寇先 )好釣,居 睢水 旁, 宋景公 問道不告,殺之。” 北周 庾信 《賀傳位於皇太子表》:“皇帝邈然 姑射 ,正當乘雲馭龍,問道 崆峒 。”

(2).猶問路。《二刻拍案驚奇》卷三:“﹝翰林﹞結束整齊,一直問道 徐 家來。”

(3).問,詢問。道,語助詞。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二折:“俺孩兒未經滿月,蚤問道我十數遭,今日個浪包婁到公庭混賴著。”

維摩

(1). 維摩詰 的省稱。 唐 李商隱 《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詩:“ 維摩 一室雖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場。” 宋 蘇軾 《殢人嬌》詞:“白髮蒼顏,正是 維摩 境界。” 清 吳偉業 《題王石谷畫》詩之二:“一幅天然圖畫裡, 維摩 僧寺 破山 橋。”

(2).即《維摩詰經》。通行 後秦 鳩摩羅什 譯本。共十四品。 唐 賈島 《訪鑒玄師侄》詩:“《維摩》青石講初休,緣訪親宗到 普州 。” 元 雅琥 《留別凱烈彥卿學士》詩:“汗竹有編歸太史,雨花無跡染《維摩》。” 清 龔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讀書盡三藏,最喜《維摩》卷里多清詞。”

摩挲

用手撫摩

與一老公共摩挲銅人。——《後漢書·薊子訓傳》

往跡

往事;陳跡

一切都已成了往跡

金明

(1).見“ 金明池 ”。

(2).如金之光明。 前蜀 杜光庭 《戶部張相公修遷拔明真齋詞》:“三籙定金明之典,功被人天。” 元 師嚴 《庚午三月五日朱尚書席上醉歌》:“妙舞清歌如有神,翠爛金明各回首。”

詩僧

能作詩的僧人。 唐 皎然 《答權從事德輿書》:“ 靈澈上人 ,足下素識,具文章,挺瓌奇,自 齊 梁 已來詩僧未見其偶。” 明 葉子奇 《草木子·談藪》:“ 賈似道 當國時,一日退居湖山,有一 蜀 僧徘徊於其側。問之曰:‘你為何僧?’對曰:‘某,詩僧也。’” 蘇曼殊 《有懷》詩之二:“多謝 劉三 問訊息,尚留微命作詩僧。”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二章:“ 齊己 和 貫休 齊名,是 五代 的兩個大詩僧。”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飛閣

亦作“ 飛閤 ”。1.架空建築的閣道。《三輔黃圖·漢宮》:“帝於 未央宮 營造日廣,以城中為小,乃於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 建章宮 ,構輦道以上下。”

(2).高閣。 三國 魏 曹植 《贈丁儀》詩:“凝霜依玉除,清風飄飛閣。”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瑤光寺》:“ 高祖 在城內作 光極殿 ,因名 金墉城 門為 光極門 ,又作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雲也。” 唐 趙彥昭 《人日侍宴大明宮應制》詩:“平樓半入 南山 霧,飛閤旁臨東墅村。”

昔年

前幾年;從前

昔年欲登未登者。——《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遊興

遊覽的興致

一晌

(1).指短時間。 南唐 李煜 《浪淘沙》詞:“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南唐 馮延巳 《鵲踏枝》詞:“一晌憑闌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

(2).指較長的時間。 元 無名氏 《契約文字》第三折:“呀!伯娘入去了,可怎么這一晌還不見出來?”《古今小說·閒雲庵阮三償冤債》:“小姐因問我浴佛的故事,以此講説這一晌。” 郁達夫 《出奔》二:“三人靜對著沉默了好一晌。”

(3). 清 八旗田畝單位之一種,每六畝為一晌。見《清文獻通考·田賦五》。

化民成俗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風尚。《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宋 曾鞏 《勸學詔》:“夫心無蔽,故施之於己則身治而家齊,推之於人則官脩而政舉,其流及遠,則化民成俗,常必繇之。” 清 曾國藩 《復劉霞仙中丞書》:“前哲化民成俗之道,禮樂並重。” 孫中山 《興中會章程》:“切實講求富國強兵之學,化民成俗之經。”

然不

見“ 然否 ”。

初心

(1).本意。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五:“既不契於初心,生死永訣。”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 岑文本 之初心,止於縣令。” 郭沫若 《萬引》:“我的初心是想在創作上得些觀摩。”

(2).佛教語。指初發心愿學習佛法者。《景德傳燈錄·弘教大師》:“初心後學,近入叢林;方便門中,乞師指示。”

自問

(1) 自己問自己

(2) 自己衡量

詩詞推薦

游偏涼汀作原文_游偏涼汀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