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寺再疊舊作韻原文
春氣濛濛潤岫螺,花宮兼有古松羅。
青衣童子誰曾見,白足僧人此處多。
畫卷重教神晤會,竹爐一為手摩娑。
底須今昔頻量檢,七識田中幻末那。
詩詞問答
問:惠山寺再疊舊作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惠山寺再疊舊作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惠山寺再疊舊作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歌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四十六
2. 去聲
參考注釋
春氣
(1).春季的癘疫之氣。《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命國難,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陳澔 集說:“春者陰氣之終,故磔攘以終畢厲氣也。”
(2).春季的陽和之氣。《莊子·庚桑楚》:“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 宋 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上·種葡萄法》:“異時春氣發動,眾萌競吐。”
(3).春天的氣象。 唐 杜甫 《宿白沙驛》詩:“萬象皆春氣,孤槎自客星。” 元 迺賢 《雪霽晚歸偶成》詩之二:“聽得隔簾人笑語,夜來春氣似 江 南。” 蘆芒 《回春曲》:“此刻,祖國春氣正濃, 北京 的暖氣更襲人。”
濛濛
1.迷茫貌。《詩·豳風·東山》“零雨其濛” 漢 鄭玄 箋:“歸又道遇雨,濛濛然。” 漢 嚴忌 《哀時命》:“霧露濛濛,其晨降兮。” 唐 吉師老 《鴛鴦》詩:“江島濛濛煙靄微,緑蕪深處刷毛衣。” 明 陳恭尹 《登祝融峰》詩:“濛濛在太古,乾坤猶未判。” 冰心 《最後的安息》:“對面山峰上,雲氣濛濛,草色越發的青綠了。”
2.紛雜貌。 漢 枚乘 《梁王菟園賦》:“羽蓋繇起,被以紅沫,濛濛若雨委雪。” 唐 賈島 《送神邈法師》詩:“柳絮落濛濛, 西州 道路中。” 宋 晏殊 《踏莎行》詞之五:“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清 陳維崧 《點絳唇·和成容若韻》詞:“西風惡,數聲城角,冷雁濛濛落。”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黃鸝低鳴,飛絮濛濛。”
3.濃盛貌。 唐 張籍 《惜花》詩:“濛濛庭樹花,墜地無顏色。”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一折:“愁雲靄靄,殺氣濛濛。”
花宮
(1).指佛寺。 唐 李頎 《宿瑩公禪房聞梵》詩:“花宮仙梵遠微微,月隱高城鐘漏稀。” 唐 李白 《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詩:“玉斗橫網戶,銀河耿花宮。”參見“ 花雨 ”。
(2).猶仙界。 清 龔自珍 《如夢令》詞:“本是花宮么鳳,降作人間情種。不願住人間,分付藥爐煙送。”
有古
有遠謀。《逸周書·常訓》:“哀樂不淫,民知其至,而至於子孫,民乃有古,古者因民以順民。” 孔晁 註:“皆有經遠之規,謂之有古。”
松羅
風“松蘿”。
青衣
(1) 黑色的衣服
青衣小帽
(2) 漢以後卑賤者衣青衣,故稱婢僕、差役等人為青衣
(3) 指評劇角色之一。扮演莊重的中年或青年婦女,因穿青衫而得名
童子
(1)
(2) 未成年的人
童子六七人。——《論語·先進》
彼童子之師。——唐· 韓愈《師說》
操童子業。——《聊齋志異·促織》
(3) 童生,明清科舉,凡中舉以前,不論年齡大小,皆稱童生
操童子業。——《聊齋志異·促織》
白足僧
即白足和尚。 清 吳偉業 《夜遊虎丘千人石》詩:“碧樹朱闌白足僧,相攜 劉尹 與 張憑 。”參見“ 白足和尚 ”。
畫卷
(1) 成捲軸形的畫
(2) 比喻動人的壯麗場面
晤會
會面。 丁玲 《韋護》第一章四:“那兩個嫵媚的,又微微逼人的眼像正瞅著他,且帶點命令的樣子,挽留他再做一次晤會。”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為什麼不可以拒絕呢,你可以的。我相信有許多也只是無聊的晤會。”
竹爐
亦作“ 竹罏 ”。一種外殼為竹編、內安小缽、用以盛炭火取暖的用具。 唐 杜甫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詩之一:“易簡高人意,匡牀竹火爐。” 宋 韓駒 《夜與疏山清公對語因設果供戲成長句》:“竹罏篝火曲木牀,烏柏為燭楓脂香。”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熏坑》:“時當冬月,坑火初燃……所費無多。 江 南柴灶, 閩 楚 竹爐,所需不啻什百也。” 傅尃 《重遊惠山》詩:“竹爐未改前番火,松石強如我輩頑。”
摩娑
見“ 摩挲 ”。
底須
何須;何必。 元 許有壬 《摸魚子·和明初韻》詞:“傾緑醑,底須按樂天池上《霓裳》譜!”《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 清 孫致彌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園居即事抒懷》詩:“遮莫文章供齒頰,底須愁病減腰圍。”
今昔
現在和過去
不知今昔是何年
今昔對比
量檢
審度;審察。《宋史·律曆志九》:“量檢彌年,則加減均同;異歲相課,則遠近應率。”
七識
佛教語。法相宗謂從根本識中派生的七種精神和感覺現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稱七轉識。《決定藏論》卷上:“如諸心數,同是心法,有種種相,相應俱生,無有妨礙。阿羅耶識而與七識相應俱生,亦復如是。” 南朝 齊 謝朓 《佛影銘》:“群生因染,六趣牽纏,七識迭用,九居屢遷。”亦有特指末那識為“七識”者。見《成唯識論》。
田中
(1).田地之中;田野之中。《韓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晉 葛洪 《抱朴子·道意》:“昔 汝南 有人於田中設繩罥以捕麞。” 宋 楊萬里 《初夏即事》詩之三:“更無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 沉從文 《牛》:“ 大牛伯 ……牽了那被教訓過一頓說是‘撒嬌偷懶’的小牛,到田中去做事。”
(2).指鄉村。《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 唐 韋應物 《答暢校書當》詩:“偶然棄官去,投跡在田中。” 宋 張仲文 《白獺髓》:“ 西湖 僧 儀 ,嘗以詩上權臣云:‘我本田中一比丘,卻來乘馬不乘牛。如今馬上風波急,不似田中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