羑里祠

作者:劉紹 朝代:元代

羑里祠原文

陳跡使人感,天秋一登臨。

高堂肅遺像,孰識千古心。

伊昔植昏暴,披猖肆邪淫。

宮鄰縱金虎,大聖逢幽禁。

縲紲豈我罪,天行敢無欽。

鞠躬待王誅,苦節明斷金。

遐想狴犴艱,圜扉郁森沈。

天昏慘無人,殺氣吹冥陰。

怨慕日罪已,明夷以沈吟。

至今臣道難,帝命惟棐忱。

明祀仰萬古,我行適幽尋。

蘋蘩愧無奠,肅拜偕朋簪。

白日照殷甸,霜風疑遙岑。

高歌昌黎詞,感嘅徵在今。

詩詞問答

問:羑里祠的作者是誰?答:劉紹
問:羑里祠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劉紹的名句有哪些?答:劉紹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侵韻 出處:元音遺響卷十

參考注釋

陳跡

過去的事跡;舊跡;過去的事情(物)

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事信而有徵。—— 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清· 袁枚《祭妹文》

六朝陳跡

使人

傭人,奴僕。《初刻拍案驚奇》卷四:“明日, 魏博 搜捕金盒,一軍憂疑。這裡卻教了使人送還他去, 田承嗣 一見驚慌,知是劍俠,恐怕取他首級,把邪謀都息了。” 蕭紅 《生死場》三:“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門前,地主們就連一塊銅板也從不捨棄在貧農們的身上。”

奉命出使的人。《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趙孟 曰:‘牀笫之言不踰閥,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六:“沙糖中國本無之。 唐太宗 時,外國貢至,問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明史·太祖紀》:“六月戊寅, 察罕 以書來報,留我使人不遣。”

天秋

謂天行秋肅之氣;時令已值清秋。 唐 李白 《秋思》詩:“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鷄悲。” 唐 韋應物 《藍嶺精舍》詩:“日落羣山陰,天秋百泉響。”

登臨

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遊覽山水

南望彭澤、 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 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高堂

(1) 高大的廳堂

開戶內光,坐高堂之上。——《論衡·別通》

觀其坐高堂。——明· 劉基《賣柑者言》

(2) 指父母

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唐·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

搶劍辭高堂。——李白《送秀才從軍》

遺像

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畫像

千古

(1) 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

千古奇聞

(3) 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別或永垂不朽。多用於輓聯、花圈等的上款

伊昔

從前。《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伊昔有皇,肇濟黎蒸。” 李善 註:“《爾雅》曰:‘伊,惟也。’ 郭璞 曰:‘發語辭也。’”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王侍中》:“伊昔值世亂,秣馬辭帝京。” 唐 劉希夷 《相和歌辭·白頭吟》:“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昏暴

(1).昏亂暴虐。亦指昏亂暴虐之君。《書·仲虺之誥》:“殖有禮,覆昏暴。” 孔 傳:“有禮者,封殖之;昏暴者,覆亡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並譎辭飾説,抑止昏暴。”《資治通鑑·宋武帝永初元年》:“彼若昏暴,民將歸汝;若其休明,汝將事之;豈得輕為舉動,僥冀非望。”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一章第一節:“ 胡亥 厲行督責,昏暴無比,是完全的 * 。”

(2).愚昧兇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珊瑚》:“媼詰得故,極道妹子昏暴,即欲送之還。 珊瑚 力言其不可。”

猖肆

猖狂放肆。《明史·雲南土司傳三·木邦》:“ 雲南 守臣奏 孟密 侵奪 木邦 ,兵連禍結,垂四十餘年,屢撫屢叛,勢愈猖肆,請調兵往討。”

邪淫

亦作“ 邪婬 ”。1. * 縱逸。《史記·夏本紀》:“毋教邪淫奇謀。” 宋 蘇轍 《進策·民政上》:“蓋天下之民邪淫不法紛亂而至於不可告語者,非今世而然也。”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琴瑟琵琶》:“奏揚敦厚 羲 農 俗,蕩滌邪淫 鄭 衛 音。”

(2). * ;下流的行為。《大乘起信論》:“云何修戒門?所謂在家菩薩,當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言。”《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 鐵生 就禮拜 臥師 為師父,受了五戒,戒了邪淫。” 端木蕻良 《科爾沁旗草原》二:“ 三爺 賣完了關子,便用著邪淫的眼睛,擠溜骨碌地眨摩著撿鋪子的小媳婦和大姑娘。”

(3).中醫指致病的因素,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 明 劉基 《郁離子·瞽聵》:“是故君子之修慝辨惑,如良醫之治疾也,鍼其膏肓,絶其根源,然後邪淫不生。”

宮鄰

指帝王左右親幸之人。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宮鄰昭泰,荒憬清夷。” 清 錢謙益 《十一月初六日召對文華殿旋奉嚴旨革職待罪感恩述事》詩之七:“宮鄰初散鼠孤羣,殷殷成雷又聚蚊。”參見“ 宮鄰金虎 ”。

金虎

(1).指西面方向。語出《淮南子·天文訓》:“西方金也……其神為 太白 ,有獸 * 。” 唐 呂溫 《凌煙閣勛臣頌·劉夔公宏基》:“ 夔公 崢嶸,金虎之精。”

(2).西方七宿的通稱。《文選·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先>詩》:“ 望舒 離金虎, 屏翳 吐重陰。” 李善 註:“《漢書》曰:西方,金也……然西方七星,畢昴之屬,俱 * 也。” 劉良 註:“畢星,西方宿,故云金虎也。”

(3).指金星和昴星。古人以為金星與昴宿相近系兵亂之象。《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耀,金虎習質。” 李善 註:“《石氏星經》曰:昴者,西方 * 之宿也。太白者,金之精。太白入昴,金虎相薄,主有兵亂也。” 唐 李嘉祐 《潤州楊別駕宅送蔣九侍御收兵歸揚州》詩:“冷氣清金虎,兵威壯鐵冠。”

(4).指太陽。 南朝 梁 劉孝綽 《望月有所思》詩:“玉羊東北上,金虎西南昃。” 五代 譚用之 《江邊秋夕》詩:“吟期汗漫驅金虎,坐約丹青跨玉魚。” 明 何景明 《後白菊賦》:“金虎兮屏舍,白帝兮徂駕。”

(5).比喻國君所親厚的小人。《文選·張衡<東京賦>》:“始於宮鄰,卒於金虎。” 李善 註:“ 應劭 《漢官儀》曰:不制之臣,相與比周。比周者,宮隣金虎。宮隣金虎,言小人在位,比周相進,與君為隣,貪求之德堅若金,讒謗之言惡若虎也。”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金虎知難動,毛釐亦恥言。” 清 錢謙益 《癸未元日》詩:“禁城雲護銅龍曉,閣道風迴金虎清。”

(6).器物上的虎形金屬裝飾。 唐 韓湘 《言志》詩:“寳鼎存金虎,元田養白鴉。” 宋 米芾 《書史》:“研滴須琉璃,鎮紙須金虎。”

(7).指虎。 元 張可久 《人月圓·吳門懷古》曲:“山藏金虎雲藏寺,池上老梅枝。”一本作“ * ”。

(8).見“金虎臺。”

(9).見“ 金虎符 ”。

大聖

(1).古謂道德最完善、智慧型最超絕、通曉萬物之道的人。《荀子·哀公》:“ 孔子 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所謂大聖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 漢 揚雄 《法言·吾子》:“委大聖而好乎諸子者,惡覩其識道也。” 明 李贄 《題孔子像於芝佛院》:“人皆以 孔子 為大聖,吾亦以為大聖。”

(2).稱帝王。《呂氏春秋·君守》:“大聖無事,而千官盡能。”《史記·秦始皇本紀》:“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著綱紀。”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一:“帝曰:‘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蓋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大聖之度,慈厚若此。”

(3).佛教稱佛、菩薩。《法華經·方便品》:“今慧日大聖尊久乃説是法。”《無量壽經》卷上:“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4).謂極有神通。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我女大聖,死經二十三年,猶能與生人交往。”

(5).指小說《西遊記》中的 孫悟空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齊天大聖》:“客言大聖靈著,將禱諸祠……入殿瞻仰,神猴首人身,蓋 齊天大聖 孫悟空 雲。”

幽禁

(1) 宛如監禁般限制、束縛、禁閉;囚禁

(2) 軟禁

縲紲

捆綁犯人的黑繩索。借指監獄;囚禁

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論語·公冶長》

冤獄平反解縲紲,已死得生誣得雪。——陳基《烏夜啼引》

天行

(1).天體的運行。《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孔穎達 疏:“行者,運動之稱……天行健者,謂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無時虧退。” 唐 韓愈 《重雲李硯疾贈之》詩:“天行失其度,陰氣來乾陽。重雲閉白日,炎燠成寒涼。”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夫天行不能無歲差,況鬼神乎?”

(2).任自然而行。《莊子·刻意》:“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郭象 註:“任自然而運動。”

(3).猶天命。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二章:“談命運者僅付天行,信因果者只嗟劫數。”

(4).指流行病。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船底苔,療天行。” 元 無名氏 《凍蘇秦》第二折:“又誰知遇天行染了這場兒病疾,險些兒連性命也不得回歸。”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千金藤》:“﹝千金藤主治﹞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瘧瘴。”《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宣教 感天行時疫病,無旬日而故。”

鞠躬

(1) 請安、低頭,彎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從或羞愧

(2) 在跳方形舞時(向舞伴)行禮

王誅

(1).謂王法之當誅滅者。《漢書·谷永傳》:“廢先帝之法度,聽用其言,官秩不當,縱釋王誅。” 顏師古 註:“王誅,謂王法當誅者。” 清 陳確 《破帷》詩:“曷為佑諸兇,食人勝豺虎,一一漏王誅,書史徒欺予。”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謹操守》:“縱免王誅,難逃鬼罰。”

(2).謂天子的討伐。 漢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昔 袁術 僭逆,王誅將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諸侯御師,則雲肅將王誅。” 唐 朱敬則 《北齊高祖論》:“王誅欲加,命乃懸於鬼籙。”

苦節

《易·節》:“節,亨。苦節,不可貞。” 孔穎達 疏:“節須得中。為節過苦,傷於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復正。故曰‘苦節,不可貞’也。”意謂儉約過甚。後以堅守節操,矢志不渝為“苦節”。《漢書·蘇武傳》:“以 武 苦節老臣,令朝朔望,號稱祭酒,甚優寵之。” 宋 陸游 《漣漪亭賞梅》詩:“苦節雪中逢 漢 使,高標澤畔見 湘纍 。” 明 孫仁孺 《東郭記·殆不可復》:“想 於陵仲子 真清潔,處塵世甘心苦節。” 魯迅 《華蓋集·“碰壁”之後》:“就如 中國 歷來的大多數媳婦兒在苦節的婆婆腳下似的,都決定了暗淡的運命。”

斷金

同心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易·繫辭上》

遐想

超越現實作高遠的想像

狴犴

(1) 傳說中的走獸

王魔騎狴犴。——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

(2) 牢獄

狴犴使人多禮乎?——《法言·吾子》

圜扉

獄門。亦借指為牢獄。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稀鳴桴於砥路,鞠茂草於圜扉。” 唐 駱賓王 《獄中書情通簡知己》詩:“圜扉長寂寂,疏網尚恢恢。” 陳熙晉 箋註:“圓扉,獄戶以圓木為扉也。” 唐 薛用弱 《集異記·凌華》:“ 華 昔日曾宰 劇縣 ,甚著能績,後有缺行敗其成功,謫官圜扉,伺其修省。” 明 沉鯨 《雙珠記·刑逼成招》:“我身居囹圄,役在圜扉。” 明 張煌言 《祭四叔父文》:“今逆虜棄天經,斁人彝,株連波累,致叔父畢命圜扉。”

森沈

見“ 森沉 ”。

昏慘

見“ 昏慘慘 ”。

無人

(1).沒有人才。《左傳·文公十三年》:“﹝ 士會 ﹞乃行。 繞朝 贈之以策,曰:‘子無謂 秦 無人,吾謀適不用也。’” 金 元好問 《曲阜紀行》詩之八:“吾謀未及用,勿謂 秦 無人。”

(2).沒有人;沒人在。《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秦王 屏左右,宮中虛無人。” 三國 魏 應璩 《與侍郎曹良思書》:“足下去後,甚相思想。《叔田》有無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風人之作,豈虛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詞:“深院無人,黃昏乍拆鞦韆,空鎖滿庭花雨。”參閱《詩·鄭風·叔于田》。

殺氣

(1) 兇惡嚇人的氣勢

殺氣騰騰

(2) 發泄氣憤;出氣

你有委屈就說出來,不該拿別人殺氣

(3) 陰氣;寒氣

匈奴處北地,寒,殺氣早降。——《史記·匈奴列傳》

(4) 戰場上殺伐之氣,借指戰事

殺氣騰空

冥陰

指陰間。 明 無名氏 《金雀記·投崖》:“休嗔,刀劍叢中願喪身。如今,含笑從容歸冥陰。”

怨慕

《孟子·萬章上》:“ 萬章 問曰:‘ 舜 往於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孟子 曰:‘怨慕也。’” 趙岐 註:“言 舜 自怨遭父母見惡之厄而思慕也。” 朱熹 集註:“怨慕,怨己之不得其親而思慕也。”後泛指因不得相見而思慕。 晉 陸機 《贈從兄車騎》詩:“感彼歸途艱,使我怨慕深。” 唐 元稹 《鶯鶯傳》:“﹝ 崔氏 ﹞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嚴復 夏曾佑 《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必其人有過人之行,偏勝獨長之處,而使天下之人怪嘆駭汗,怨慕流連,不能自止者。”

明夷

(1).六十四卦之一。即離下坤上。《易·明夷》:“明夷,利艱貞。” 孫星衍 集解引 鄭玄 曰:“夷,傷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則傷矣,故謂之明夷。”後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賢人遭受艱難或不得志。《漢書·五行志中之上》:“ 京房 《易傳》曰:‘賢者居明夷之世,知時而傷,或眾在位,厥妖雞生角。’”《宋書·孝義傳·龔穎》:“臣聞運纏明夷,則艱貞之節顯;時屬棟撓,則獨立之操彰。” 唐 李白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詩》序:“ 仲尼 旅人, 文王 明夷,苟非其時,聖賢低眉。” 清 魏源 《定軍山武侯祠》詩:“明夷自正志,艱貞蒙大難。”

(2).指遭受艱難的賢人志士。 梁啓超 《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我自傷心人不見,訪明夷,別有英雄淚。”

(3).鳴鴺。叫著的鵜鶘。明,通“ 鳴 ”。《易·明夷》:“明夷于飛,垂其翼。” 李鏡池 通義:“明夷,借為鳴鴺。”一說,即鳴雉。見 高亨 《周易大傳今注》卷三。

(4).指太陽下山。《易·明夷》:“明夷,夷於左股,用拯馬壯。” 李鏡池 通義:“明,指太陽。夷,滅。” 南朝 宋 朱昭之 《難顧道士<夷夏論>》:“初若登天,光被俗表,末如入淵,明夷輝淪。”

(5).鳴弓。謂拉弓發射。《易·明夷》:“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 李鏡池 通義:“明夷,鳴弓。”

(6).大弓。《易·明夷》:“入於左腹,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 李鏡池 通義:“明夷,大弓。”

(7).東方之國,日出處。《易·明夷》:“ 箕子 之 明夷 。利貞。”參閱 李鏡池 《周易通義》。

沈吟

亦作“沉吟”。1.深思。《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馳情整中帶,沉吟聊躑躅。” 宋 秦觀 《滿園花》詞:“一向沉吟久,淚珠盈襟袖。” 楊朔 《海羅杉》:“這段史實, 鄒文楷 老人家說得那么清晰,那么動心,聽了,使人沉吟回味,久久不能忘懷。”

(2).謂深深的思念。 三國 魏 曹操 《短歌行》之一:“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宋 姜夔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詞:“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3).遲疑,猶豫。《後漢書·隗囂傳》:“ 邯 得書,沉吟十餘日,乃謝士眾,歸命 洛陽 。”《晉書·劉曜載記》:“ 準 自以殺 曜 母兄,沉吟未從。”《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 李方哥 見 程朝奉 要收拾起銀子,便呆著眼不開口,儘有些沉吟不捨之意。” 許傑 《改嫁》:“她父親想到這一層,便有些沉吟起來了。”

(4).低聲吟味;低聲自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風骨》:“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舖辭,莫先乎骨。” 唐 獨孤及 《寒夜溪行舟中作》詩:“沉吟《登樓賦》,中夜起三復。” 元 張可久 《滿庭芳·春晚梅發元帥席上》曲:“誰感慨 蘭亭 故紙,自沉吟羅扇新詞。”《再生緣》第二一回:“娘娘見説沉吟道,涼藥調和或者安。”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 姮娥 ﹞渴澀的歌喉,早就瀾漫沉吟,醉囈依微。”

(5).沉重。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鬧殤》:“今夕中秋佳節,風雨蕭條,小姐病轉沉吟,待我扶他消遣。”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臣道

為臣的道理和本分。《易·坤》:“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穀梁傳·桓公十一年》:“死君難,臣道也。”《孟子·離婁上》:“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 堯 舜 而已矣。”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流業》:“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 清 曾國藩 《復黃恕皆侍郎書》:“竊觀古來臣道,凡臣工皆可匡扶主德,直言極諫,惟將帥不可直言極諫,以其近於鬻拳也。”

帝命

(1).猶天命。天帝的意志。《詩·大雅·文王》:“有 周 不顯,帝命不時。”

(2).天子的命令。《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夔 典樂,和神人; 龍 作納言,出入帝命。” 南朝 宋 顏延之 《祭屈原文》:“惟 有宋 五年月日, 湘州 刺史 吳郡 張邵 恭承帝命,建旟舊 楚 ,訪懷沙之淵,得捐珮之浦。” 明 劉基 《官箴上》:“慈匪予愛,帝命溥時;威匪予憎,國有恆規。”

棐忱

謂輔助誠信的人。《書·康誥》:“天畏棐忱。” 孔 傳:“天德可畏,以其輔誠。”《文選·張衡<思玄賦>》:“彼天監之孔明兮,用棐忱而祐仁。”舊註:“棐,輔也。忱,誠也。”

明祀

對重大祭祀的美稱。《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崇明祀,保小寡, 周 禮也。” 杜預 註:“明祀, 大皥 有濟 之祀。” 晉 陸機 《答張士然》詩:“駕言巡明祀,致敬在祈年。” 唐 儲光羲 《尚書省受誓誡貽太廟裴丞》詩:“皇家有恆憲,齋祭崇明祀。”

萬古

萬世

萬古長青

我行

猶言我這裡。《水滸傳》第十四回:“ 雷橫 又駡道:‘賊頭賊臉賊骨頭,必然要連累 晁蓋 !你這等賊心賊肝,我行須使不得。’”

肅拜

古九拜之一。 惲敬 《釋拜》:“ 鄭司農 曰:‘如今之撎。’ 鄭 説非也。撎不跪,肅亦不跪,肅拜則跪……是故不跪而舉手下手曰撎,曰肅;跪而舉下手曰肅拜。謂肅如撎可也,謂肅拜如撎不可也。”《禮記·少儀》:“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 鄭玄 註:“肅拜,拜低頭也。”一本作“拜不低頭也”。《朱子語類》卷九一:“問:古者婦人以肅拜為正,何謂肅拜?曰:兩膝齊跪,手至地而頭不下為肅拜。”按,撎,古“揖”字。

朋簪

指朋輩。語本《易·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孔穎達 疏:“盍,合也。簪,疾也。若有不疑於物以信待之,則眾陰羣朋合聚而疾來也。” 唐 戴叔倫 《臥病》詩:“ 滄州 詩社散,無夢盍朋簪。” 宋 范仲淹 《南京書院題名記》:“不負國家之樂育,不孤師門之禮教,不忘朋簪之善導。” 清 趙翼 《稚存約游黃山遲余不到》詩:“朋簪樂事此焉最,冠蓋西園何足數。” 黃葆楨 《周六介招飲即席有作》詩:“朋簪偶合今宵雨,拇戰傳喧一席賓。”

日照

一日當中太陽光照射的時間

霜風

(1).刺骨寒風。 北周 庾信 《衛王贈桑落酒奉答》詩:“霜風亂飄葉,寒水細澄沙。” 宋 柳永 《八聲甘州》詞:“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三折:“斷不了你那 章臺 上霜風淅淅, 渭城 邊煙雨霏霏。”

(2).指嚴明的風紀。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治化》:“政德洽於霜風,教義窮於足跡。”

遙岑

遠處陡峭的小山崖。 唐 韓愈 孟郊 《城南聯句》:“遙岑出寸碧,遠目增雙明。” 明 劉基 《題畫山水》詩:“澹澹輕煙羃半林,涓涓飛瀑瀉遙岑。” 清 魏源 《嘉陵江中》詩之一:“遙岑斷煙去,近岸風榛寂。”

高歌

放聲歌唱;高唱

高歌猛進

昌黎

(1). 唐 韓愈 世居 潁川 ,常據先世郡望自稱 昌黎 (今 河北省 昌黎縣 )人; 宋 熙寧 七年詔封 昌黎伯 ,後世因尊稱他為 昌黎先生 。 唐 韓愈 《送陸歙州》詩序:“於是 昌黎 韓愈 道願留者之心,而泄其思。”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紹 昌黎 之道脈,豈興八代之衰!” 清 周亮工 《王王屋傳》:“公著詩一卷、文二卷。詩清婉有志,文則力追 昌黎 、 柳州 。” 馬其昶 《<古文辭類纂標註>序》:“ 昌黎 論文,務去陳言。”

(2).借指 韓 姓。 宋 李清照 《上樞密韓肖胄詩》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 。身為百夫特,行足萬人師。”按,此“昌黎”指 韓肖胄 。

感嘅

見“ 感慨 ”。

詩詞推薦

羑里祠原文_羑里祠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