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二首

作者: 朝代:唐代

定風波·二首原文

不攻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塞騁僂儸?手執綠沉槍似鐵,明月,龍泉三尺斬新磨。
堪羨昔時軍伍,謾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征戰僂儸未足多,入市僂儸轉更加。三策張良非惡弱,謀略,漢興楚滅本由他。
項羽翹據無路,酒後難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

詩詞問答

問:定風波·二首的作者是誰?答:
問:定風波·二首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你們儒生念書練幾下劍,有什麼用,怎么能比得上我們那些在邊塞沙場上英勇的武士?手持名槍象鐵,磨得嶄新瓦亮,象明月一樣亮。我真羨慕古時候的軍人,不要誇口你們儒士有何德何能,忽然聽說邊塞狼煙四起,問你們儒士誰敢去平定這場風波。

你們武士那點能耐不值得稱道,我們文人的能耐還在你們之上!緊接著舉例說明:知道體弱多病的張良嗎?從不帥軍作戰,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漢興楚滅可全虧了張良的謀略!

詩文賞析

這兩首詞的原抄件今藏巴黎。由於抄寫者的水平不高,因此錯訛甚多,幾乎不可卒讀。此處所錄,是任二北先生校理過的文字。
從文義來看,他們應是兩個人的對唱。當我們司空見慣了文人詞中占百分之九十九的獨唱歌曲,再回過頭來讀一讀這兩首詞,不禁會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民間詞里還有這樣一種生動活潑的藝術表現形式!
揣想當年演出時的情景,很可能是這樣的:甲乙兩人分別扮作文武二士,粉墨登場。“武士”斜眸白了“文士”一眼,露出鄙夷而不屑一顧的神態,挑釁的唱出了第一首曲子。
“攻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塞騁僂儸。”第一首詞上片前兩句是說,你們儒生念書練幾下劍,有什麼用,怎么能比得上我們那些在邊塞沙場上英勇的武士?爭:怎。騁僂儸:騁,逞。僂儸,聰明伶俐、機靈能幹。
武士的唱詞可真尖刻的,一開頭就把文士們所致力的從事學業貶了個一錢不值。貶低他人,目的當然是抬高自己。
“手執綠沉槍似鐵,明月,龍泉三尺斬新磨。”上片後三句是說,手持名槍像鐵,磨得嶄新瓦亮,,像明月一樣亮。綠沉:古代名槍。綠沉,深綠色。龍泉:寶劍泛稱。斬新:嶄新。
接下去三句,進一步炫耀自己的勇武,十六個字只寫兩件兵器,不著一語去描畫人物的形象,但武器精良如此,人物的剽悍更不待言了,這便是側壁的妙用,比正面寫人要來得精彩。
上闋得意洋洋,風頭出足,相形之下,文士已顯得寒酸、侷促、黯淡無光;但武士似乎還覺得不夠盡興,下闋又加倍跌宕。
“堪羨昔時軍伍,謾夸儒士德能多。”下片前兩句是說,往昔立下戰功的軍人們才值得羨慕,別瞎吹噓什麼儒士的德行和忍耐如何之大了。
換頭處再次折回去用直筆貶抑儒生。末三句更變本加厲,改用詰問的口吻:
“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末三句是說,忽然聽見邊塞狼煙四起,請問你們這班儒士,哪位有勇氣去平定戰亂?
這一“軍”“將”得極狠。在觀眾看來,“文士”已經被逼到了牆角,無路可遁了。演出至此已經進入高潮,人們當饒有興致的等看著那“文士”如何下台。這時,只見他不慌不忙脫口唱出第二支曲子來。
“征戰僂儸未足多,儒士僂儸轉更加。”第二首詞上片前兩句是說,你們武士那點本事不值得稱道,我們文士的忍耐更在你們之上呢!多:稱道,讚許。轉更加:轉,反而。加,超過、在上。
——反唇相譏,“文士”一甩手,也拋出這兩句大話。
“三策張良非惡弱,謀略,漢興楚滅本由他。”下片前兩句是說,知道體弱多病的張良嗎?從不率軍作戰,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漢興楚滅可全虧了張良的謀略。惡弱:原抄件如此。“惡”疑是“愚”的形訛。
楚漢相爭,楚強漢弱,而終究漢興楚滅,可全虧了張良的謀略。“文士”拉出這面大旗只輕輕的一晃,便化解了“武士”其來勢也洶洶的進攻招數。腳跟既已站穩,下闋就勢反擊。
“項羽翹據無路,酒後難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下片前三句是說,項羽武功不可謂不高吧,然而在張良的謀略面前,他還不是飲酒帳中,對愛姬虞美人、駿馬烏騅一曲慷慨悲歌。項羽和虞姬都獲得個自刎的下場。
弦外之音不啻是說:你們武士誰還狠得過楚霸王?什麼綠沉槍、龍泉劍之類的話題快快收起,休要再提了,匹夫之勇,何足道哉!
“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末兩句是說,以古例今,從來就是儒士平息戰亂!
那文士成竹在胸,辯才敏捷,看來這場舌戰是他贏了。
從這兩首詞的創作傾向來看,作者當是下層社會的一位士子。創作動機也很明顯,大抵當時社會上的風氣重武輕文,詞人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因而借歌伶之口為書生們吐氣,到娛樂場去謀取精神勝利。
平心而論,安邦定國必須文武並重,相輔相成,這兩句詞持論都不免失之偏頗;然而武士既自負沙場野戰功勞在先,文士又何妨轉而標榜一下運籌帷幄的業績。詞中喜劇式的爭執氣氛,活脫脫表現出文武二士爭強好勝的個性,質樸可愛,從一個特定的側面反映我們民族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

標籤:敦煌曲子詞

詩詞推薦

定風波·二首原文_定風波·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