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荷葉原文
他猛見了痛傷悲。
兀的不有蹺蹊。
云:兀那小的。我問你咱。這個是你甚么人。徠打手勢科:正末云:似這般可怎生是好。唱:好教我不解其中意。
起初道眼迷奚。
他如今則把手支持。
真箇是啞子做夢說不的。
落可便悶的人心碎。
詩詞問答
問:乾荷葉的作者是誰?答:鄭廷玉
問:乾荷葉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乾荷葉是什麼體裁?答:散曲
注釋
1. 出處:元曲選 後庭花 第四折
參考注釋
傷悲
悲傷;悲哀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兀的
(1) 這;這個
瞧他兀的得意樣兒
(2) 怎么,表感嘆
(3) 〈方〉∶突然
兀的失蹤
不有
沒有
無所不有。——《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明·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蹺蹊
亦作“ 蹺奇 ”。亦作“ 蹺欹 ”。亦作“蹻蹊”。1.奇怪;可疑。《朱子語類》卷二九:“如一件事物相似,自恁地平平正正,更著不得些子蹺欹。”《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小娘子與那後生看見趕得蹺蹊,都立住了腳。” 明 湯顯祖 《邯鄲記·外補》:“稟老爺,蹻蹊了,原來老爺朦朧取旨,馳驛而回,被 宇文老爺 看破了奏上,聖旨寬恩免究。”《歧路燈》第六回:“ 孝移 見話頭蹺奇,茫然不知所以。”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十章:“如今,沒有地主迫租追債,自盡了,定有蹺蹊。”
(2).詭譎。《朱子語類》卷六十:“如 齊桓 尚自白直,恁地假將去。至 晉文公 做了千般蹺蹊。所以夫子有‘正、譎’之論。”
(3).離奇。 宋 陳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書》:“ 曹孟德 本領一有蹺欹,便把捉天地不定,成敗相尋,更無著手處。”
兀那
指示代詞。猶那,那個。可指人、地或事。 元 馬致遠 《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清平山堂話本·契約文字記》:“孩兒然後去兀那墳前,也拜幾拜。”《水滸傳》第十四回:“兀那都頭不要走!”
小的
(1).舊時平民、差役對官紳自稱之詞。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三折:“大人,小的是 東京 差來的。”《儒林外史》第六回:“那掌舵的道:‘想是剛才船板上幾片雲片糕。那是老爺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膽就吃了。’” 鄧之誠 《骨董三記·朱衣道人案》:“據 傅青主 供稱:小的名 山 ,字 青主 ,原是 太原府 生員。” 洪深 《趙閻王》第六幕:“老爺別把小的當做兇手,小的沒有 * 呀!”
(2).用為僕人對主人輩的自稱之詞。 巴金 《家》十八:“﹝ 高忠 ﹞等主人罵得夠了,才慢慢地說:‘小的在街口上等了好久,都不見一條龍燈來。’”
(3).舊時對僕從的稱呼。 元 李直夫 《虎頭牌》第一折:“小的一壁廂刲羊宰豬,安排筵席者。”《西遊記》第二八回:“小的們,都出去把那山上燒酥了的碎石頭與我搬將起來堆著。”
(4).小孩子;少年。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二折:“兀那婦人,你抱著這箇小的丟在地下,去了可又回來,數番不止,你必是暗昧。”《水滸傳》第二四回:“且説本縣有個小的,年方十五六歲……取名叫做 鄆哥 。” 沙汀 《盧家秀》:“三個小的,我早就把他們安頓睡了。”
這個
(1) 目前的、附近的或心中想到的或剛才提到的人、物或想法
坐在我旁邊的這個人是出價最高的人
(2) 已經或正在談及、暗示或舉例說明的人或事物
這個就是他努力的成果
甚么
什麼。 唐 呂岩 《贈江州太平觀道士》詩:“不知甚么漢,一任輩流嗤。” 元 劉唐卿 《蔡順奉母》第二折:“要我這婆婆好,不問要甚么,都得捨。”《水滸傳》第五四回:“ 李逵 道:‘你使的甚么鳥好,教眾人喝采!’” 楊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對江煙火更大,江橋被煙包圍著,甚么也看不見。”
打手勢
(1)
(2) 用手或身體的富有表現力的動作來表達或指示
(3) 在表達或指示時用手、四肢或身體作富有表現力的動作
正末
元 雜劇里扮演男主角的腳色行當,相當 明 以後戲劇里的“生”。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正末扮 張珪 引祇候上。” 元 馬致遠 《任風子》第一折:“正末扮 任屠 同旦 李氏 上。”
這般
(1) 如此,這樣
這般仔細的一個人
(2) 像這個樣子
怎生
(1) 怎樣;怎么
怎生不捎帶個字兒來?
(2) 務必;無論如何
小生有一簡,怎生煩小娘子送去
不解
(1).不能解開;不能分開。《楚辭·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漢 枚乘 《七發》:“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贄 《過桃園謁三義祠》詩:“誰識 桃園 三結義,黃金不解結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向使 郭隗 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 柳青 《狠透鐵》:“有時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惡痛絕,好象結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罷休。《漢書·五行志上》:“歸獄不解,茲謂追非,厥水寒, * 。”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謂釋有罪之人而歸無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嗶嘰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唐 李白 《月下獨酌》詩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陰符經》,至‘禽獸之制在氣’經年不解,夢烏衣人教之,遂通其義。” 余開選 《獅子》:“‘你要幹啥?’ 王天明 不解地問。”
不懈怠。《詩·大雅·假樂》:“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其中
那裡面;那中間
樂在其中
起初
原來;最初
這個工廠起初很小
道眼
(1).佛教語。指能洞察一切,辨別真妄的眼力。《敦煌變文匯錄·維摩詰經問疾品變文》:“必使天龍開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 宋 蘇軾 《與王定國書》:“粉白黛緑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願公以道眼照破。”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藝文賞鑒一》:“今此幅得 李唐 法,世人以肉眼觀之,則無足取也。若以道眼觀之,則形不足而意有餘矣。” 易宗夔 《新世說·巧藝》:“具道眼者,必有以教我。”
(2).曠野中行人踩出來的小路。 劉白羽 《一個溫暖的雪夜》:“開頭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後來風雪又下得漫天漫地,不知道什麼時候一離開道眼,我們就在荒草甸子裡轉游開了。”
(3).辦法;主意。 端木蕻良 《科爾沁旗草原》十八:“你的道眼比我多,快快想個好法子,把 大山 那小子煙消火滅。”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三:“快把你的道眼拿出來呀!留在肚子裡叫它生小崽呀!”
(4).指達到目的的途徑。 梁斌 《播火記》二一:“你天不怕地不怕,連我也不看在眼裡。道眼兒越走越窄,窄到擠不過身子去了。”
(5).言外之意。 管樺 《小英雄雨來》一:“ 雨來 聽出 鐵頭 話裡面有道眼,就折轉身,朝著河沿跑。”
迷奚
見“ 迷希 ”。
如今
在這些日子裡;現在,當今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
如今咱們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大學生
把手
(1) 器物上供手執握之處
(2) 具有熟練操作技能的人。引申為負責人
一把手,二把手
(3) 通過它可握住、操縱或移動某物的常見的拉手(如抽屜或門的)
金屬把手
支持
(1) 支撐;撐住
支持陽台的柱子
(2) 勉強維持
支持門戶
(3) 應付;打點
煤氣還能支持兩天
(4) 供應
支持一路舟車之費
(5) 把持;主持
支持世界軍控
(6) 支援;贊同鼓勵
彼此支持
得到名家支持
真箇
〈方〉∶的確;真的
他真箇生氣了
啞子做夢
亦作“ 啞子託夢 ”。亦作“ 啞子尋夢 ”。比喻有話或苦衷說不出。 宋 蘇軾 《雜纂》:“啞子做夢--説不得。” 元 鄭廷玉 《看錢奴》第三折:“做了個啞子託夢,説不的這場板障。”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二折:“似鰾膠粘住口角,似魚刺嘠了喉嚨,低著頭似啞子尋夢。”
說不的
(1).不說。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三折:“小妮子,你早些兒説不的,倒可惜了我這幾拜。”
(2).免不了。《紅樓夢》第五二回:“ 晴雯 道:‘説不的我掙命罷了!’”《醒世姻緣傳》第六九回:“説不的咱大家替他告饒。”
落可便
亦作“ 落可的 ”。亦作“ 落可也 ”。 元 代口語。戲曲中多用於語句中間或句首,為襯字或話搭頭,不表具體意義。 元 劉君錫 《來生債》第一折:“我待向那萬丈洪波落可便一跳身,轉回頭別是個乾坤。”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一折:“掛起這秋風布帆,是看那碧雲兩岸,落可便輕舟已過萬重山。”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楔子:“則我這白氈帽半搶風,則我這破搭膊落可的權遮雨。” 明 張鳳翼 《紅拂記·扶餘換主》:“英雄猛將世上無敵,端的一個個貫甲披袍落可也的氣勢,耀武揚威、攂鼓篩鑼,吶喊搖旗。” 清 洪昇 《長生殿·哭像》:“惡噷噷單施逞著他統軍元帥威能大,眼睜睜只逼拶的俺失勢官家氣不長,落可便手腳慌張。”
心碎
形容悲傷至極。 宋 戴復古 《代人送別》詩:“一聲離岸櫓,心碎 楚 江邊。” 陶斯亮 《一封終於發出的信》:“再說我也想避開使人心碎的送別場面,咬著牙沒和您告別就走了。”
詩詞推薦
雜劇·西遊記·第四本
楊景賢〔元代〕玉宇澄空卷絳綃紫雲聲里奏鹹韶認將北斗回金柄魔利天中走一遭第十三折妖豬幻惑(豬八戒上,雲)自離天門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