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原文
振壑復鳴柯,於喁唱和多。
古聞周帝誥,今見漢皇歌。
陡澗泉吟瑟,平岡草偃波。
方慚符五日,敢道致中和。
詩詞問答
問:風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風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風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歌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七
參考注釋
鳴柯
樹木枝條因風作響。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竹緣浦以被緑,石照澗而映紅。月隱山而成陰,木鳴柯以起風。”自註:“山高月隱,便謂為陰;鳥集柯鳴,便謂為風也。”
於喁
相和之聲。《莊子·齊物論》:“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 陸德明 釋文引 李軌 曰:“於喁,聲之相和也。” 明 汪薌 《題眉嵋蒼松圖》詩:“眾竅於喁吹參差,下方萬戶聞清颸。” 清 錢謙益 《哭何季穆九百二十字》詩:“死已醒啽囈,生猶嘆於喁。”
唱和
(1) 以原韻律答和他人的詩或詞
(2) 歌唱時此唱彼和,互相呼應
漢皇
(1). 漢 朝皇帝。《晉書·皇甫謐傳》:“ 醫和 顯術於 秦 晉 , 倉公 發祕於 漢 皇。” 唐 李白 《古風》之四三:“ 周穆 八荒意, 漢 皇萬乘尊。”
(2).借指 唐 朝皇帝。 唐 白居易 《長恨歌》:“ 漢 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平岡
指山脊平坦處。 南朝 梁 沉約 《宿東園》詩:“茅棟嘯愁鴟,平岡走寒兔。” 宋 柳永 《臨江仙引》詞:“渡口、向晚,乘瘦馬、陟平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七》:“南循東下之脊而上,半里,得平岡。”
草偃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比喻在上者能以德化民, * 之向化,猶風吹草仆,相率從善。 晉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明後御世,風向草偃,道洽化醇。” 唐 白居易 《冊回鶻可汗加號文》:“東漸海夷,西亘山狄,惠寧威制,鱗帖草偃。”《資治通鑑·魏明帝青龍元年》:“聖化所綏,萬里草偃。”
五日
(1).指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唐 馮贄 《雲仙雜記·靈運須》:“ 中宗 時, 安樂公主 五日鬥百草。” 宋 姜夔 《訴衷情·端午宿合路》詞:“石榴一樹浸溪紅,零落小橋東。五日淒涼心事,山雨打船篷。”
(2).謂任職不會長久。即將去職。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懷》詩:“兩衙決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問誰?”參見“ 五日京兆 ”。
中和
(1) 使中和
用酸中和鹼
(2) 相對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質
酸鹼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