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原文
釀澤雲布空,收威風返壑。
氛氳暗林巒,黯淡靜簾箔。
豐隆馳素馭,金烏稍斂爚。
佇待靈雨零,普蘇甫田涸。
憶昨三白積,滿擬有秋樂。
春杪缺甘霖,入夏驕陽熇。
縱遲五日期,望潤心如灼。
覽古企休徵,泰階調六幕。
連年憂旱潦,信矣余德薄。
彷徨立階除,翹首天衣腳。
詩詞問答
問:陰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陰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藥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四
2. 蘇東坡喜雨亭記雲五日不雨則無麥
參考注釋
釀澤
製造和粉飾。《新唐書·吳兢傳》:“始, 兢 在 長安 , 景龍 間任史事,時 武三思 、 張易之 等監領,阿貴朋佞,釀澤浮辭,事多不實。”
雲布
(1).雲氣布散。《晉書·衛恆傳》:“煥若星陳,鬱若雲布。”《晉書·食貨志》:“荷鍤贏糧,有同雲布。”《雲笈七籤》卷一一九:“俄而風起雲布,微雨已至。”
(2).形容眾多,到處都是。《文選·班固<西都賦>》:“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呂延濟 註:“星羅雲布,言眾也。” 唐 於季子 《奉和聖制夏日游石淙山》:“九旗雲布臨 嵩室 ,萬騎星陳集 潁川 。”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三折:“開南軒,奇峯雲布。” 清 魏源 《<聖武記>敘》:“人見其材雲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
威風
使人敬畏的氣勢或氣派
威風凜凜
氛氳
(1).指陰陽二氣會合之狀。《魏書·孝文帝紀上》:“天地氛氳,和氣充塞。”
(2).盛貌。《文選·謝惠連<雪賦>》:“霰淅瀝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氳蕭索。” 李善 注引 王逸 《楚辭注》:“氛氳,盛貌。” 唐 李嶠 《寶劍篇》:“淬緑水,鑒紅雲,五采焰起光氛氳。” 宋 歐陽修 《龍興寺小飲呈表臣元珍》詩:“蔽日雪雲猶靉靆,欲晴花氣漸氛氳。” 明 何景明 《贈王文熙》詩之四:“息馬中林樹,煙靄何氛氳。”
(3).雲霧朦朧貌。 南朝 宋 鮑照 《冬日》詩:“煙霾有氛氳,精光無明異。” 唐 王維 《山行遇雨》詩:“驟雨晝氛氳,空天望不分。” 宋 蘇軾 《犍為王氏書樓》詩:“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氳。”
(4).指濃郁的煙氣或香氣。 南朝 梁 沉約 《詠竹火籠》:“覆持鴛鴦被,白鶴吐氛氳。” 唐 無可 《蘭》詩:“蘭色結春光,氛氳掩眾芳。” 清 黃景仁 《初更後有攜酒食至者》詩:“滿堂酒氣飄氛氳,一縷心煙起蓊勃。”
(5).比喻心緒繚亂。 唐 陳子昂 《入東陽峽》詩:“仙舟不可見,遙思坐氛氳。” 唐 李白 《鳴皋歌送岑徵君》:“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望不見兮心氛氳,蘿冥冥兮霰紛紛。” 唐 溫庭筠 《詠寒宵》:“話窮猶注睇,歌罷尚持頤。晻曖遙相屬,氛氳積所思。”
暗林
幽暗的密林。 宋 蘇舜欽 《獨游輞川》詩:“暗林麋養角,當路虎留蹤。”
淡靜
淡泊寧靜。《後漢書·張衡傳》:“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簾箔
帘子。多以竹、葦編成。《三輔黃圖·漢宮》:“ 未央宮 漸臺 西有 桂宮 ,中有 明光殿 ,皆金玉珠璣為簾箔。” 唐 白居易 《北亭》詩:“前楹捲簾箔,北牖施牀席。” 宋 范成大 《初發桂林》詩:“長風盪籃輿,簾箔飄以翾。” 清 龔自珍 《菩薩鬘》詞:“文廊匼匝屏風曲,輕寒惻惻侵簾箔。”
豐隆
(1).亦作“ 豐霳 ”。古代神話中的雷神。後多用作雷的代稱。《楚辭·離騷》:“吾令 豐隆 椉雲兮,求 宓妃 之所在。”《淮南子·天文訓》:“季春三月, 豐隆 乃出,以將其雨。” 高誘 註:“ 豐隆 ,雷也。” 唐 皮日休 《霍山賦》:“叱 豐隆 ,奔列缺,轟然霹靂,天地俱裂。” 清 張尚瑗 《仙霞關》詩:“淙淙飛泉下幽壑,輣衝百道鳴豐霳。” 郭沫若 《創造者》詩:“你聽,他聲如豐隆。”
(2).豐盛隆厚。《後漢書·公孫瓚傳》:“據職高重,享福豐隆。”《宋書·禮志三》:“其優衍豐隆,無所取喻。” 宋 李之儀 《與金馬部書》之十一:“至於樽俎豐隆,祖帳華茂,傾意於俯格,而至巷無居人。”
(3).高大崇隆。《藝文類聚》卷六引 南朝 梁 蕭子范 《建安城門峽賦》:“瓌詭豐隆,質狀不同,班黃糅采,玄紫潛通。” 元 陳樵 《東陽縣學暉映樓賦》:“登茲樓以相羊兮,愛結構之豐隆。” 清 張惠言 《景福宮賦》:“豐隆穹崇,岧嶤崔巍。”
金烏
古代神話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因用為太陽的代稱。 漢 劉楨 《清慮賦》:“玉樹翠葉,上棲金烏。” 唐 李涉 《寄河陽從事楊潛》詩:“金烏欲上海如血,翠色一點 蓬萊 光。” 元 武漢臣 《馮玉蘭》第二折:“看東溟漸升玉兔,早西山墜盡金烏。”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絕句》之二:“燭影搖紅人未散,金烏騰彩已三竿。”
靈雨
(1).好雨。《詩·鄘風·定之方中》:“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説於桑田。” 鄭玄 箋:“靈,善也。” 宋 蘇軾 《與孟震同游常州僧舍》詩之三:“待向三茆乞靈雨,半篙流水贈君行。” 元 關漢卿 《竇娥冤》第四折:“昔 於公 曾表白 東海 孝婦,果然是感召得靈雨如泉。” 鄭澤 《長沙謁烈士祠》詩:“靈雨飄東風,祠堂載瞻仰。”
(2).喻君王的恩澤。 唐 楊巨源 《春日奉獻聖壽無疆詞》之一:“靈雨含雙闕,雷霆肅萬方。” 宋 蘇軾 《謝賜恤刑詔書表》之二:“凱風養物,散為扇暍之涼;靈雨應時,同沾執熱之濯。”
甫田
(1).大田。《詩·齊風·甫田》:“無田甫田,維莠驕驕。” 孔 傳:“甫,大也。”《漢書·禮樂志》:“登成甫田,百鬼迪嘗。” 顏師古 註:“甫田,大田也……言此粢盛,皆因大田而登成,進於祀所,而為百神所歆饗也。” 晉 陸機 《瓜賦》:“殷中和之淳祜,播滋榮於甫田。” 明 何景明 《雨頌》:“甫田之坼,陰液膏之。”
(2).《詩·齊風》篇名。 朱熹 以為詩的主旨是“戒時人厭小而務大,忽近而圖遠。將徒勞而無功也”。後引為戒“務大而無功”的典實。 明 范濂 《觀濠堂記》:“ 顧 君務廣其地,越數十餘年,志猶未竟,識者不無《甫田》之譏。”
(3).《詩·小雅》篇名。《詩·小雅·甫田序》云:“《甫田》刺 幽王 也,君子傷今而思古焉。”後用為傷今思古的典實。 漢 劉向 《說苑·復恩》:“ 晉 文公 出亡,周流天下, 舟之僑 去 虞 而從焉。 文公 反國,擇可爵而爵之,擇可祿而祿之, 舟之僑 獨不與焉……遂歷階而去。 文公 求之不得,終身誦《甫田》之詩。”
古澤藪名。《詩·小雅·車攻》:“東有 甫 草,駕言行狩。” 鄭玄 箋:“ 甫 草者, 甫田 之草也。 鄭 有 甫田 。” 陸德明 釋文:“ 鄭 音‘補’,謂 圃田 , 鄭 藪也。” 朱熹 集傳:“今 開封府 中牟縣 西 圃田澤 是也。”
三白
(1).三度下雪。《全唐詩》卷八八載《占年》:“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 宋 蘇軾 《次韻陳四雪中賞梅》:“高歌對三白,遲暮慰 安仁 。” 金 元好問 《雪後招鄰舍王贊子襄飲》詩:“ 河南 冬來已三白,土膏墳起如蜂房。” 明 唐寅 《擬瑞雪降群臣賀表》:“祥徵三白,允昭聖德之符。”
(2).指鹽、蘿蔔、飯。三者皆白色,故謂。《續談助》卷五引 唐 楊華 《膳夫經手錄》:“蘿蔔,貧寠之家,與鹽、飯皆行,號為三白。”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六:“ 東坡 嘗與 劉貢父 言:‘某與舍弟習制科時,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復信世間有八珍也。’ 貢父 問三白。答曰:‘一撮鹽,一楪蘿蔔,一盌飯,乃三白也。’”
(3).指三白酒。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 江 南之三白,不脛而走半九州矣,然 吳興 造者,勝於 金昌 。”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品酒》:“其中矯矯獨出者,則有 松江 之三白,色微黃極清,香沁肌骨,惟稍烈耳。”參見“ 三白酒 ”。
(4).西瓜的一種。其皮、瓤、子俱白,故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西瓜》:“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黃沙瓤、紅沙瓤各種。”
(5).同“ 三白法 ”。《高僧傳·遺身·元慧》:“何謂三白?通曰:事理二種,一白飯、白水、白鹽事也;二身不遍觸、口誦真經、意不妄緣,此三明白非黑業也。”
滿擬
滿心打算。 茅盾 《子夜》十六:“當下 周仲偉 就決定了要找益中公司試試他的運氣,滿擬做一個‘第二個的 陳君宜 ’!”
有秋
豐收,有收成;豐年。《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晉 陶潛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穫》詩:“司田春有秋,寄聲與我諧。飢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唐 元稹 《范季睦授尚書倉部員外郎》:“乃詔執事,聿求其才,乘我有秋,大實倉廩。” 明 李贄 《復楊定見書》:“如種田相似,年年不輟,時時不改,有秋之穫如此,無成之歲亦如此,安可以一耕不穫而遂棄前事耶?”
春杪
春末。 清 鈕琇 《觚賸·雪遘》:“﹝ 查孝廉 ﹞詢以舊袍何在,曰:‘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
甘霖
久旱後下的雨;及時雨
甘霖三尺透,病體十分輕。——元· 方回《次韻金漢臣喜雨》
做甚么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元· 關漢卿《竇娥冤》
驕陽
酷烈的陽光
頭頂驕陽
日期
約定的日子和時間
郵戳上的日期模糊不清
覽古
遊覽古蹟
覽古勃發幽情
休徵
吉祥的徵兆。《書·洪範》:“曰休徵。” 孔 傳:“敘美行之驗。”《漢書·終軍傳》:“故 周 至 成王 ,然後制定,而休徵之應見。” 顏師古 註:“休,美也。徵,證也。” 唐 元稹 《遭風》詩:“那知否極休徵至,漸覺宵分曙氣催。” 明 唐順之 《廷試策》:“陛下敬一以昭事,中和以立極,宜乎休徵至而六沴消矣。”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故河清海宴,神人無雜擾之災,物阜民蕃,太史奏休徵之應。”
泰階
(1).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兩兩並排而斜上,如階梯,故名。《漢書·東方朔傳》:“願陳《泰階六符》以觀天變。” 顏師古 註:“ 孟康 曰:‘泰階,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驗也。’ 應劭 曰:‘《黃帝泰階六符經》曰: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三階平則陰陽和,風雨時,社稷神祇鹹獲其宜,天下大安,是為太平。’”《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泰階。” 明 張居正 《黃馬》詩:“從此 華陽 休駿足,山河重整泰階平。” 清 張錫作 《月蝕詩》:“吾聞皇天無私泰階平,二紀五緯誰相爭。”
(2).借指朝廷。 唐 賈至 《閒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詩:“信矣草創時,泰階速賢良。” 唐 劉禹錫 《山南西道節度使廳壁記》:“去年夏四月,今丞相 趙郡公 徵還泰階,遂命左僕射 燉煌公 往踐其武。”
六幕
指天地四方。《漢書·禮樂志》:“專精厲意逝九閡,紛雲六幕浮大海。” 顏師古 註:“六幕,猶言六合也。” 唐 王初 《自和書秋》詩:“ 漢 宮夜結雙莖露,閶闔涼生六幕風。” 宋 王琪 《秋日白鷺亭向夕風晦有作》詩:“是時天宇曠,六幕無纖靄。”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方土者,自然者也。自然者,非材力,席六幕之餘壤,而富斗絶於類醜。”
連年
連續許多年同一種情況
連年兵荒馬亂
德薄
德行淺薄。《易·繫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禮記·祭統》:“其德薄者,其志輕。” 唐 韓愈 《鱷魚文》:“及後王德薄,不能遠有,則 江 漢 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 楚 越 。” 宋 歐陽修 《瀧岡阡表》:“俾知夫小子 修 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清 吳定 《答鮑生桂星書》:“鄉者僕方穉昧,不自度德薄才庸,奮然以繼 洛 、 閩 、 魯 、 鄒 之傳自任,其志豈小哉!”
彷徨
(1) 徘徊,走來走去,不知道往哪裡走好
(2) 猶豫不決
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 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階除
台階。 漢 蔡邕 《傷故栗賦》:“樹遐方之嘉木兮,於靈宇之前庭。通二門以征行兮,夾階除而列生。” 唐 杜甫 《南鄰》詩:“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蕭七》:“疑送客時遺落途間,執燈細照階除,都復烏有,意頊頊不自得。”
翹首
抬頭而望;也形容盼望之切:翹首晴空|登高翹首,遠望家鄉|翹首以待。天衣
(1).佛教謂諸天人所著之衣。《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近者,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廣亦然。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 南朝 陳 徐陵 《天台山徐則法師碑》:“夫海水揚塵,幾千年而可見;天衣拂石,幾萬年而應平。”
(2).泛指仙神所著之衣。 唐 司空圖 《雲台三官堂文》:“塵蒙而廟貌全隳,蘚駁而天衣半褫。” 許地山 《綴網勞蛛·商人婦》:“ 阿丹浩挖 被天魔 阿扎賊 來引誘,吃了 阿拉 所禁的果子,當時他們二人底天衣都化沒了。”
(3).帝王所著之衣。《南齊書·輿服志》:“袞衣 漢 世出 陳留 襄邑 所織。 宋 末用繡及織成, 建武 中, 明帝 以織成重,乃采畫為之,加飾金銀薄,世亦謂為天衣。” 唐 杜甫 《傷春》詩之三:“煙塵昏御道,耆舊把天衣。” 明 唐順之 《喜峰口觀三衛貢馬》詩:“天衣沾蚪蟒,國馬出駒駼。”
(4).喻指天空中飄浮的雲。 元 張可久 《人月圓·會稽懷古》曲:“荷花十里,清風鑑水,明月天衣。” 明 王守仁 《登泰山》詩:“長風吹海色,飄颻送天衣。”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陰原文_陰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