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其七原文
六籍著聖道,昭昭日行空。
仲尼苟不作,萬古誠昏蒙。
吾觀春秋成,經世由至公。
斯志倘有遂,興周在其東。
夢奠豈虛垂,百王仰休風。
詩詞問答
問:雜言·其七的作者是誰?答:張達
問:雜言·其七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押東韻 出處:元音遺響卷九
參考注釋
六籍
(1).即六經。《文選·班固<東都賦>》:“蓋六籍所不能談,前聖靡得言焉。” 李善 註:“六籍,六經也。”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二十:“如何絶世下,六籍無一親。” 明 張煌言 《陳文生未焚草序》:“ 祖龍 一炬,六籍煙飛,然博士掌故,猶未焚也。” 清 龔自珍 《送夏進士序》:“大哉斯言!是其炳六籍,訓萬祀矣。”
(2).佛教著作《大般若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楞伽經》、《圓覺經》、《楞嚴經》,號稱禪家六籍。
聖道
(1).聖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漢 揚雄 《法言·問明》:“甚矣,聖道無益於庸也。”《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始自 秦 世,不師聖道,私以御職,姦以待下。” 唐 韓愈 《請復國子監生徒狀》:“今聖道大明,儒風復振,恐須革正,以贊鴻猷。”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見聖道之全者惟 顏子 。”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時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經有了‘ 大成至聖文宣王 ’這一個闊得可怕的頭銜,不消說,正是聖道支配了全國的時代。”
(2).佛教謂出離生死煩惱之道。即“四聖諦”與“八正道”的合稱。《成實論·四無畏品》:“謂修聖道不能盡結,既不盡結,何能離苦?” 唐 道綽 《安樂集》卷上:“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聖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浄土。” 宋 陸游 《自警》詩:“聖道功殊淺,塵緣習未除。”參見“ 八正道 ”。
昭昭
(1) 明亮;光明
昭昭有光,利行兵
(2) 明白;清楚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老子》
昭昭然白黑分類。——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形容有心事
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
行空
奔騰於太空。 明 劉子鍾 《<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 胡鄂公 《北方實錄》:“其繼也,若游龍之行空,長虹之逶迤。”
仲尼
孔子 的字。 孔子 名 丘 , 春秋 魯國 人。《莊子·人間世》:“ 顏回 見 仲尼 ,請行。”《史記·孔子世家》:“ 紇 與 顏氏 女野合而生 孔子 ,禱於 尼丘 得 孔子 。 魯襄公 二十二年而 孔子 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 丘 雲,字 仲尼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 周公 慎言於金人, 仲尼 革容於欹器。” 唐 張說 《大唐祀封禪頌》:“ 仲尼 敘帝王之書。” 明 顧絳 《述古》詩:“ 仲尼 貴多聞, 漢 人猶近古。”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四》:“掉了一頂帽子,又有何妨呢,卻看得這么嚴重,實在是上了 仲尼先生 的當了。”
不作
(1).不興起;不興盛。《禮記·樂記》:“暴民不作,諸侯賓服。” 孔穎達 疏:“不作,謂不動作也。”《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 趙岐 註:“不作,聖王之道不興。”《韓詩外傳》卷三:“無令財貨上流,則逆不作。”《文選·班固<兩都賦序>》:“昔 成 康 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 李善 註:“作,興也。”
(2).不耕作;不寫作。《史記·趙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顧炎武 《金陵雜詩》之一:“詩人長不作,千載尚風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許。《老殘遊記》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帶兵器,所以這拳法專為保護身命的。”
萬古
萬世
萬古長青
昏蒙
愚昧;糊塗
春秋
(1) 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詩·魯頌·閟宮》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2) 年齡
(3) 我國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國各諸侯國爭霸的時代
(4) 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經世
(1) 治理國事
經世之才
(2) 閱歷世事
養生以經世
至公
(1).最公正;極公正。《管子·形勢解》:“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呂氏春秋·慎大》:“ 湯 立為天子, 夏 民大説,如得慈親,朝不易位,農不去疇,商不變肆,親 郼 如 夏 ,此之謂至公。”《後漢書·荀彧傳》:“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
(2).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謂其大公無私。 唐 劉虛白 《獻主文》詩:“不知歲月能多少,又著 * 待至公。” 宋 歐陽修 《與吳正獻公書》:“某向以孤危之跡,當羣論洶湧之時,猶賴至公遏以清議,保全至此,恩德可量。”
夢奠
《禮記·檀弓上》載, 孔子 將死,曰:“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後因以“夢奠”指死亡。 唐 劉禹錫 《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今 翱 又被病,慮不能自述,有孤前言,賷恨無已,將又薦誠於 劉君 乎!無何, 習之 夢奠於 襄州 。”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傳記夫子神怪》:“ 伯有 強死,猶能為鬼,豈至聖之英而與草木俱盡乎!不然,夫子夢奠之後,猶能助人誅無道,豈請討 陳常 習氣猶在耶?” 明 黃宗羲 《<明儒學案>序》:“夢奠之後,始從遺書得其宗旨,而同門之友,多歸忠節。”
百王
歷代帝王。《荀子·不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漢書·董仲舒傳》:“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製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南朝 梁 沉約 《光宅寺剎下銘》:“濡足萬古,援手百王。” 唐 廣宣 《禁中法會應制》詩:“道場三教會,心地百王期。” 明 何景明 《郊觀》詩:“神祇二後配,禮樂百王殊。”
休風
美好的風格、風氣。《三國志·蜀志·楊戲傳》:“遂乃並述休風,動於後聽。” 晉 潘岳 《秋興賦》:“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於一指。” 唐 李邕 《兗州曲阜縣孔子廟碑並序》:“乃刊聖烈,克廣休風。” 清 唐甄 《潛書·善任》:“君卿和於上,小臣和於下,庶民和於野,休風所被,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