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易齋原文
冬至陽氣應,仲夏陰始臨。
陰陽遞往復,寒暑互相尋。
伏羲探元化,易理何其深。
奇耦陳卦象,人文宣至今。
彖爻本周辭,造詣何駸駸。
仲尼續韋編,斯道寔所任。
藹藹伊川言,泠泠康節吟。
卓哉朱夫子,眾理會其心。
後賢纘遺緒,鑽仰競光陰。
寄言來學者,視此瑤華音。
詩詞問答
問:玩易齋的作者是誰?答:余學夔
問:玩易齋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余學夔的名句有哪些?答:余學夔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侵韻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三百四十九
參考注釋
冬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
氣應
(1).指神的昭示。《漢書·石奮傳》:“乃者封 泰山 ,皇天嘉況,神物並見。朕方答氣應,未能承意。” 顏師古 註:“言自修整,以報瑞應,恐未承順上天之意。”
(2).氣息相應。 唐 韓愈 《明水賦》:“德協於坎,同類則感;形藏在空,氣應則通。”
仲夏
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五月
陰陽
(1)
(2) 古代哲學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並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
陰陽易位。——《楚辭·屈原·涉江》
(3) 日月運轉之學
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
研核陰陽。
(4) 天氣的變化
陰陽之變。——《呂氏春秋·察今》
往復
(1) 來回;反覆
循環往復
(2) 往來
通信往復
寒暑
(1) 氣候的冷和熱
寒暑表
(2) 冬天和夏天,常用來表示整個一年
經歷了幾十個寒暑
相尋
(1).相繼;接連不斷。 南朝 梁 江淹 《效古》詩之一:“誰謂人道廣,憂慨自相尋。”《北史·源賀傳》:“ 陳 將 吳明徹 寇 淮 南, 歷陽 、 瓜步 相尋失守。”《花月痕》第四六回:“覆轍相尋,曾不知戒,內閣耳目猶人有先機議處,以肅戎行者乎?”
(2).尋訪;找尋。 唐 韋瓘 《周秦行紀》:“今夜風月甚佳,偶有二女伴相尋,況又遇嘉賓,不可不成一會。” 宋 朱熹 《麗澤堂》詩:“感君懷我意,千里夢相尋。”《水滸傳》第十九回:“到得那裡,相尋著 吳用 、 劉唐 船隻,合做一處。”
伏羲
(2852—2738 B.C.)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 * 通考》:“三皇者,何謂也?伏羲、神農、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戲”、“皇羲”、“宓犧”、“包犧”。風姓。有勝德。始畫八封;造書契;教民佃、漁、畜牧。都陳。相傳在位115年,傳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載
探元
探求玄理。元,同“ 玄 ”。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三六:“探元觀羣化,遺世從雲螭。” 明 高啟 《與王隱君宿寧貞道館》詩:“語化眾妙歸,探元萬緣窮。”
易理
《易》的義理。 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序》:“是知《易》理備包有無。”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總之 孔子 是研究過《易經》的,他對於《易》理當然發過些議論,我們在《易傳》中可以看出不少的‘子曰’云云的話,這便是證據。”
何其
多么(多帶有不以為然的口氣)
何其壯也。——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何其衰也。——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何其糊塗
奇耦
亦作“ 奇偶 ”。1.單數和雙數。《易·繫辭下》:“陽卦奇,陰卦耦。”《鶡冠子·能天》:“奇耦,數也,不可增減也。”《孔子家語·本命》:“一陽一陰,奇偶相配。”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下:“揲蓍之法,用老陽老陰多少之數求之,即偏而不均;若以奇耦之數求之,最為精妙。”
(2).比喻命運的坎坷與順利。 金 楊叔玉 《枕上》詩:“遭逢有奇耦,才用隨巧拙。”
(3).詩文中以駢儷為耦,錯綜為奇。 唐 劉知幾 《史通·敘事》:“其為文也,大抵編字不隻,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 明 楊基 《梁園飲酒歌》:“五齡琢句對虛實,聯青儷黃配奇耦。”
卦象
卦所象徵的事物及其爻位等關係。術數家視卦象以測天理、人事。 宋 王安石 《上蔣侍郎書》:“斯則聖人賾必然之理,寓卦象以示人事,欲人進退以時,不為妄動。” 明 姚茂良 《精忠記·兆夢》:“小子告夫人聽啟:這卦象應是蹺蹊,相公必有牢獄罪。”
人文
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造詣
(1) 學業、專門技術等達到的水平、境地
酣醉便反,未嘗有所造詣。——《晉書·陶潛傳》
鹹素有高士志,造詣漸遠,閒遊終南山,乘月吟嘯,至感慨泣下。——《新唐書·崔鹹傳》
造詣極深
(2) 前往拜訪
未嘗有所造詣
駸駸
(1) 馬跑得很快
駕彼四駱,載驟駸駸。——《詩·小雅·四牡》
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駸駸。——三國魏· 阮籍《詠懷八十二首》
(2) 又如:駸駸(馬快跑的樣子)
(3) 迅疾
然後由歐洲新文明進而復我三皇五帝舊文明,駸駸進於大同之世矣。——《老殘遊記》
仲尼
孔子 的字。 孔子 名 丘 , 春秋 魯國 人。《莊子·人間世》:“ 顏回 見 仲尼 ,請行。”《史記·孔子世家》:“ 紇 與 顏氏 女野合而生 孔子 ,禱於 尼丘 得 孔子 。 魯襄公 二十二年而 孔子 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 丘 雲,字 仲尼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 周公 慎言於金人, 仲尼 革容於欹器。” 唐 張說 《大唐祀封禪頌》:“ 仲尼 敘帝王之書。” 明 顧絳 《述古》詩:“ 仲尼 貴多聞, 漢 人猶近古。”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四》:“掉了一頂帽子,又有何妨呢,卻看得這么嚴重,實在是上了 仲尼先生 的當了。”
韋編
(1).古代用竹簡書寫,用皮繩編綴稱“韋編”。《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絶。”後以“韋編”借指《易》。 唐 楊炯 《<王勃集>序》:“每覽韋編,思弘大《易》。” 唐 許渾 《元處士自洛歸宛陵山居》詩:“ 紫霄峯 下絶韋編,舊隱 相如 結韈前。”自註:“ 元君 舊隱 廬山 學《易》。”
(2).泛指古籍。 唐 周弘亮 《除夜書情》詩:“還傷知候客,花景對韋編。”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慈訓》:“今汝螢火曾親,蠹書堪讀,可將玉管,從事韋編。”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始點漆於韋編,繼操刀於簡版。”參見“ 韋編三絶 ”。
藹藹
(1) 形容草木茂盛
叢林藹藹
(2) 眾多的樣子
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左思《詠史》
(3) 暗淡或幽暗的樣子
望中庭之藹藹兮,若季秋之降霜。——司馬相如《長門賦》
伊川
(1).古地名。指 伊水 所流經的 伊河 流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辛有 適 伊川 ,見被髮而祭於野者。” 杜預 註:“ 伊川 , 周 地。 伊 ,水也。” 楊伯峻 註:“ 伊川 , 伊河 所經之地,當今 河南省 嵩縣 及 伊川縣 境。”參見“ 伊水 ”。
(2). 宋 程頤 的別號。參見“ 伊川先生 ”。
泠泠
(1) 形容清涼;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聲。借指清幽的聲音
朱夫子
指 宋 朱熹 。 清 皮錫瑞 《經學歷史·經學積衰時代》:“北人雖有 朱夫子 ,未能盡見其書。”
理會
(1) 明白;理解
這段話的意思不難理會
(2) 注意(多用於否定)
人家求了半天,他也不理會
(3) 關心;在意
兒子死了,他會一點不理會
(4) 評理
和你官司里去理會。——《水滸傳》
明日與他理會
(5) 料理;處置
你去理會一下
(6) 辦法
慌做一堆,正沒理會
(7) 應付
他如今來這裡理會差遣
後賢
後世的賢人。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其有疑錯,則備論而闕之,以俟後賢。” 元 陳基 《秋懷》詩之二:“往聖既作莫,後賢孰當繼。” 清 陳維崧 《永遇樂·東溪雨中修禊》詞:“莫停檀板,且偎紅袖,此會後賢應繼。”
遺緒
(1).前人留下來的功業。《書·君牙》:“惟予小子,嗣守 文 武 成 康 遺緒。”《晉書·劉頌傳》:“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遺緒,得中賢之佐,而樹國本根不深,無乾輔之固,則所謂任臣者化而為重臣矣。”《紅樓夢》第一一三回:“老爺太太原為是要你成人,接續祖宗遺緒,你只是執迷不悟,如何是好?”
(2).死者留下的產業。 宋 洪邁 《夷堅甲志·戴氏宅》:“汝曹素不立,必不能善守遺緒。”
鑽仰
深入研求。語本《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刑昺 疏:“言夫子之道高堅,不可窮盡……故仰而求之則益高,鑽研求之則益堅。” 漢 陳琳 《答東阿王箋》:“此乃天然異稟,非鑽仰者所庶幾也。” 宋 王禹偁 《送孫何序》:“服勤古道,鑽仰經旨。”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世儒於此十三部,或焚膏繼晷,鑽仰終生,或鍛鍊苛求,百端掊擊。” 李詳 《論桐城派》:“小亦鑽仰先達,樹義卓然。”
光陰
明亮與陰暗,白晝與黑夜。指日月的推移。後世即用以表時間
明月白露,光陰往來。——南朝梁· 江淹《別賦》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唐·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寄言
(1).猶寄語、帶信。《楚辭·九章·思美人》:“願寄言於浮雲兮,遇 豐隆 而不將。” 唐 元稹 《遣興》詩之五:“寄言抱志士,日月東西跳。” 明 袁宏道 《祝雨》詩:“寄言行雨兒,莫下山頭去。”
(2).謂把某種思想感情寄托在詩文之中。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序:“是故復之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宋書·謝靈運傳論》:“自 建武 暨乎 義熙 ,歷載將百,雖綴響聯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耳。”
來學
(1).前來就學。《禮記·曲禮上》:“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孔穎達 疏:“禮聞來學者,凡學之法,當就其師處,北面伏膺;不聞往教者,不可以屈師親來。” 宋 陳師道 《昌樂縣君劉氏墓銘》:“夫人一子 衍 也來學,故其葬不以銘屬人。”
(2).後來的學者。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 堯 舜 者。” 明 宋濂 《<日損齋筆記>序》:“疏通其晦塞者,其為來學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嚴復 《譯<天演論>自序》:“夫如是,則雖有故訓疏義之勤,而於古人詔示來學之旨,愈益晦矣。”
瑤華音
對他人書翰的美稱。 南朝 齊 謝朓 《答呂法曹》詩:“惠而能好我,問以瑤華音。” 唐 李白 《代別情人》詩:“天涯有度鳥,莫絶瑤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