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卿惠太平州學詩

作者:彭汝礪 朝代:宋代

李卿惠太平州學詩原文

李侯昔也治當塗,作學以遺當塗民。

謠言散落在樵牧,事跡收拾歸瑤珉。

高文大字比珠玉,長與後世為奇珍。

我因李侯念往初,黨庠遂序明人倫。

井田變更萬事廢,士林泣血悲孤秦。

今人思慮到本原,願見風俗終還醇。

嘗聞君子天下志,一視萬物無疏親。

侯來我邦嗣其兄,愛惜不後當塗人。

即視學宮動風采,復尊師席屍陶鈞。

道路尚思前召父,閭閻敢忘小馮君。

詩詞問答

問:李卿惠太平州學詩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李卿惠太平州學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參考注釋

當塗

見“ 當塗 ”。

亦作“ 當塗 ”。亦作“ 當途 ”。1.途中。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擒龐涓》:“南有 宋 ,北有 衞 ,當塗有市丘,是吾糧塗絶也。” 宋 蘇軾 《甘露寺》詩:“我欲訪 甘露 ,當途無閒官。” 清 孫枝蔚 《九日入城飲周伯衡觀察寓齋》詩:“當塗誰下 陳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

(2).擋路。《晉書·王濬傳》:“夫猛獸當塗,麒麟恐懼,況臣脆弱,敢不悚慄!”

(3).執政;掌權。《韓非子·孤憤》:“當塗之人擅事要,則外內為之用矣。”《文選·郭璞<遊仙詩>之七》:“長揖當塗人,去來山林客。” 李善 註:“當塗,即當仕路也。” 清 劉獻廷 《懷古》詩:“請語當途人,治亂實此始。”

(4).指居要職、掌大權的人。《韓非子·三守》:“何謂三守?人臣有議當途之失,用事之過,舉臣之情。”《北史·劉仁之傳》:“善候當塗,能為詭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師友》:“義感當途,説動時主,懷全德以自達,裂山河以取貴,又其次也。” 清 黃軒祖 《游梁瑣記·三麻子》:“ 林贊虞 之去 汴 也,有人約各道賂當塗運動之。”

(5). 三國 魏 的代稱。《晉書·慕容暐載記論》:“自當塗紊紀,典午握符,推亡之功,掩 岷 吳 而可録,御遠之策,懷戎狄而猶漏。”《北齊書·王琳傳》:“故典午將滅, 徐廣 為 晉 家遺老;當塗已謝, 馬孚 稱 魏 室忠臣。” 林百舉 《悲憤》詩:“代 漢 當塗夙讖妖,塚中枯骨竟天驕。”參見“ 當塗高 ”。

(6).古縣名。 西漢 置,屬 揚州 九江郡 。相傳 夏禹 時為 塗山國 。《漢書·地理志上》:“ 當塗 ,侯國。”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 禹 所娶 塗山 侯國也。有 禹虛 。”

謠言

(1)

(2) 指沒有事實存在而捏造的話

(3) 沒有公認的傳說

(4) 民間流傳的評議時政的歌謠,諺語

兄等曾聞得近日小兒謠言否?——《于謙全傳》

散落

(1) 分散下落

樹葉散落了一地

(2) 分散;分布

原野上散落著幾間小房子

(3) 因分散而失落或流落

他的手稿早在動亂年月就散落在各地了

冼鑒、 馮斗、 譚檳一夥子人,如今不知生死存亡,也不知散落何方。—— 歐陽山《苦鬥》

樵牧

(1).打柴放牧。《晉書·宣帝紀》:“賊恃水,樵牧自若。” 宋 葉適 《改東門出》詩之二:“自我護樵牧,林光稍敷紛。” 清 劉大櫆 《阮君墓志銘》:“祖墓之木,以歲久樵牧之不禁,漸至凋敝。”

(2).樵夫與牧童。也泛指鄉野之人。 唐 李白 《古風》之五八:“荒淫竟淪沒,樵牧徒悲哀。” 宋 陸游 《村居》詩:“樵牧相語欲爭席,比鄰漸熟約論婚。”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 交河 城西有古墓,林木叢雜,雲藏妖魅,犯之者多患寒熱,樵牧弗敢近。”

事跡

過去做過的較重要的事情

英雄事跡

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的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談骨氣》

收拾

(1) 整理;布置;整頓

收拾房間

我一面應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故鄉》

(2) 修理

收拾鞋子

收音機壞了,你給收拾收拾

(3) 料理

收拾莊稼

(4) 懲治

收拾這個壞蛋

“我早晚要收拾你!”奧楚蔑洛夫向他恐嚇說。——《變色龍》

(5) 殺死

非收拾了他不可

(6) 收斂

收拾起笑容

(7) 收攏;收攬

收拾人心

(8) 烹調

到廚下去收拾幾樣菜

(9) 準備

收拾行李

(10) 消除

收拾了憂愁

(11) 消滅

游擊隊只用了二十分鐘就把據點裡的敵人給收拾了

(12) 整治

國事遂不可收拾。——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高文

(1). 漢高祖 劉邦 和 漢文帝 劉恆 的並稱。 漢 班固 《封燕然山銘》:“將上以攄 高 文 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

(2). 唐高祖 李淵 和 唐太宗 (謚 文皇帝 ) 李世民 的並稱。 唐 杜牧 《感懷詩》:“ 高 文 會 隋 季,提劍徇天意。”

(3).指優秀詩文。亦用作對對方詩文的敬稱。 晉 葛洪 《抱朴子·喻蔽》:“格言高文,豈患莫賞而減之哉。” 宋 曾鞏 《回傅侍講啟》:“高文大策,久聳動於朝端。” 清 黃鷟來 《詠懷》之六:“高文存逸調,豁達遠權利。”

大字

用毛筆寫的大的漢字

寫一篇大字

珠玉

(1) 珠和玉;泛指珠寶

(2) 比喻妙語或美好的詩文

(3) 比喻丰姿俊秀的人;亦喻俊傑,英才

後世

(1) 所有相繼的世代

後世之謬其傳。——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後世之君。——清· 黃宗羲《原君》

(2) 又

曠後世而不聞。

後世且行之。——清· 劉開《問說》

為了後世的利益

(3) 後代

後世子孫

奇珍

指奇異珍貴之物。《漢書·江都易王劉非傳》:“遣人通 越繇王 閩侯 ,遺以錦帛奇珍。” 宋 蘇舜欽 《和菱磎石歌》:“偶逢精識見奬拔,眾目今乃稱奇珍。” 魯迅 《南腔北調集·關於翻譯》:“搔下他舊瘡疤上的末屑,少得像膏藥上的麝香一樣,因為少,就自以為是奇珍。”

往初

猶往古。 漢 司馬相如 《封禪文》:“德侔往初,功無與二。” 漢 張衡 《東京賦》:“宜無嫌於往初,故蔽善而揚惡。” 晉 左思 《吳都賦》:“比鷁首而有裕,邁餘皇於往初。”

黨庠

指古代鄉學。語出《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 唐 劉禹錫 《絕編生墓表》:“死則必葬我於黨庠之側,尚其有知,且聞吾書。” 陳熾 《<盛世危言>序》:“故 三代 以上之為治也,家塾、黨庠、學校遍天下,惟恐其民之不智而 始皇 愚之。”

明人

(1).明白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二回:“只要存了心,何時非報恩之時,何地非報恩之地,明人還要細説么?” 海默 《從城裡來的姑娘》:“可來了救命的明人了,你說這筆款到底該記在貸方,還是記在借方的賬上呢?”

(2).指 明 代人。 巴金 《沉落集·沉落》:“我最近買了一部很好的 明 人小品。”

(3).指心地光明的人。參見“ 明人不做暗事 ”。

井田

(1).相傳古代的一種土地制度。以方九百畝為一里,劃為九區,形如“井”字,故名。其中為公田,外八區為私田,八家均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治私事。從 春秋 時起,井田制日趨崩潰,逐漸被封建生產關係所取代。《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范寧 註:“出除公田八十畝,餘八百二十畝,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畝。餘二十畝,家各二畝半,為廬舍。” 三國 魏 曹操 《度關山》詩:“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嚴復 《論中國教化之退》:“ 秦 併天下,更古制,更井田而為阡陌。”參閱《周禮·考工記·匠人》、《孟子·滕文公上》。

(2).泛指田地。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豈令罄井田而起塔廟,窮編戶以為僧尼也?”

(3).在採礦工程中,一個礦田可分為屬各個井(坑)開採的若干部分,每個部分稱為一個“井田”。

變更

(1) 改變,更改

變更所有制

(2) 某些方面(如尺寸、大小、進程、安排或傾向)變得不同,但通常實質不變

變更作息時間

萬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萬事如意

士林

學術界、知識界

他交遊甚廣,認識不少士林中的人

泣血

(1).無聲痛哭,淚如血涌。一說,淚盡血出。形容極度悲傷。《易·屯》:“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宋 歐陽修 《皇祐四年與韓忠獻王書》:“某叩頭泣血,罪逆哀苦,無所告訴。” 李大釗 《警 * 父老書》:“願我國民,從茲勿忘此彌天之恥辱可耳。泣血陳辭,不知所云。”

(2).指因極度悲痛而無聲哭泣時流出的眼淚。《晉書·王敦傳》:“聞之惶惑,精神飛散,不覺胸臆摧破,泣血橫流。”

今人

現代人;當代人。與“古人”相對。 唐 韓愈 《與馮宿論文書》:“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於今人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端肅拜》:“今人止以為婦人之禮。” 郭小川 《西出陽關》詩:“風砂呵風砂,只望你不把今人當古人!”

思慮

(1) 思索考慮

思慮周詳

(2) 仔細考慮

本原

(1).根源,根由。《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宋 蘇轍 《御試製策》:“臣請為陛下推其本原,而極言其故。”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上:“説者謂 東漢 多名節之士,賴以久存。跡其本原,正在 子陵 釣竿上來。” 柳亞子 《胡寄塵詩序》:“今日詩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

(2).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管子·水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戴望 校正引 王引之 曰:“本原、根荄、宗室,皆謂根本也。”《漢書·董仲舒傳》:“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宋 陸游 《自責》詩:“文章跌宕忘繩墨,學問荒唐失本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若夫 婁師德 都督 豐州 ,親衣皮褲率士屯田,積穀百萬,無轉餉和糴之費,此又裕餉之本原在於平日者。”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七節:“還在 漢昭帝 時,有所謂賢良文學的儒生,代表下層豪強,力爭鹽鐵私營權,以為這是致太平的本原。”

(3).推究,推本溯源。《墨子·兼愛下》:“姑嘗本原若眾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序》:“六聖之德澤,覆露生養,斯其所以盛也。本原事實,其所繇致此,有自也哉!”

(4).根底,基礎。 宋 曾鞏 《制誥擬詞·相制二》:“某行無錙磷,學有本原。材諝智謀,淑問惟舊。”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 清 顧炎武 《與周籀書書》:“為山覆簣,當加進往之功;祭海先河,尤務本原之學。” 象升 《<振素庵詩集>序》:“君固卓有本原,非近日號為作新體詩者所敢重也。”

(5).哲學上指萬物的最初根源或構成世界的最根本實體。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風俗

特定區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禮節、習慣等的總和

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風俗。——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一視

(1).看一下。 晉 葛洪 《抱朴子·自敘》:“其 河 洛 圖緯,一視便止,不得留意也。”《新唐書·吳湊傳》:“ 湊 叩鞍一視,凡指擿,盡中其弊。”《花月痕》第三七回:“ 荷生 瞥見上屋有個艷妝侍兒出來,凝眸一視,卻是 紅豆 站在簾邊。”

(2).同樣看待。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八:“騫驢布韉與金鞍駿馬同一游也,松林莞席與繡帷玉枕同一寢也。知此,則貧富貴賤可以一視矣。” 明 宋濂 《詹士龍小傳》:“飲食衣服,一視諸子,外人不能辨。”

(3).全看;完全按照。 宋 陸九淵 《陸修職墓表》:“授經之士,或以獨步膠庠,或以擅塲南省,而公之與否,曾不以是,一視其言行如何耳。”

萬物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萬物生光輝。——《樂府詩集·長歌行》

善萬物之得時。——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反側於萬物。——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萬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疏親

亦作“踈親”。疏遠與親近。 宋 司馬光 《興宗南園草盛不剪仆過而愛之為詩以贈》:“豈無舊桃李,蕪雜與之均,謂言彼草木,於我奚踈親?”

愛惜

重視而不糟蹋

塗人

(1).普通人。 宋 曾鞏 《詠史》之一:“國士憂社稷,塗人養聲利。”《孟子·告子上》“好是懿德” 宋 朱熹 集註:“ 程子 曰:‘性即理也,理則 堯 舜 至於塗人一也。’”

(2).路人;陌生人。 宋 蘇洵 《蘇氏族譜》:“情盡則喜不慶,憂不弔。喜不慶,憂不弔,則塗人也。”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河南婦死》:“婦已妻千戶某,饒於財,情好甚洽,視夫姑若塗人。”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子既娶婦,與父母別居異財,甚者不相聞問,雖較之 中國 父子賊恩,婦姑勃谿者轉覺稍愈,然以骨肉至親,不啻推遠之若塗人。”

視學

督學

風采

美好的儀表舉止;神采

風采動人

尊師

(1) 尊敬師長;尊敬教師

尊師愛生

尊師愛徒

(2) 舊時對道士的敬稱

陶鈞

(1) 製造陶器時用的轉輪,分快輪和慢輪

(2) 比喻培育人材

道路

供人馬車輛通行的路;兩地之間的通道。也用於比喻事物發展或為人處世所遵循的途徑

人生道路

自張材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資治通鑑·唐紀》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閭閻

(1).里巷內外的門。後多借指里巷。《史記·平準書》:“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 唐 白居易 《湖亭望水》詩:“岸沒閭閻少,灘平船舫多。” 清 薛福成 《應詔陳言疏》:“以臣所見,閭閻十室九空,而百物昂貴,小民奔走拮据,艱於生計。”

(2).泛指民間。《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論》:“ 甘茂 起 下蔡 閭閻,顯名諸侯,重彊 齊 楚 。”《梁書·處士傳·何胤》:“頃者學業淪廢,儒術將盡,閭閻搢紳,尠聞好事。”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五:“皆言衣食於官久,不願為農,又皆習弓刀,一旦散之閭閻,必皆為盜賊。” 章炳麟 《駁建立孔教議》:“未嘗普施閭閻,貤及謡俗。”

(3).借指平民。《史記·李斯列傳論》:“ 李斯 以閭閻歷諸侯,入事 秦 。” 唐 劉禹錫 《同州謝上表》:“閭閻凋瘵,遠近共知。” 孫中山 《軍政府宣言》:“以衛國保種自任,戰士不愛其命,閭閻不惜其力,則革命可成。”

小馮君

稱 漢 馮立 。 馮奉世 子 馮野王 、 馮立 兄弟先後為 上郡 太守,皆居職公廉,時人稱之為大、小 馮君 。《漢書·馮奉世傳》:“吏民嘉美 野王 、 立 相代為太守,歌之曰:‘ 大馮君 , 小馮君 ,兄弟繼踵相因循,聰明賢知惠吏民,政如 魯 衛 德化鈞, 周公 、 康叔 猶二君。’”後用以稱譽他人之弟。 宋 惠洪 《魯直弟稚川作屋峰頂名雲巢》詩:“慚愧君家 小馮君 ,自是 河東 真鸑鷟。”亦省稱“ 小馮 ”。 明 楊慎 《昆明鄺尹陞萬州守歌幛詞》:“難兄難弟,麟儀儀而鳳師師; 大馮 小馮 ,印纍纍而綬若若。”

詩詞推薦

李卿惠太平州學詩原文_李卿惠太平州學詩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