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原文
不與春光爭艷冶,卻教秋圃擅風流。
輸他江氏三分白,借已楊家一半柔。
斜倚井桐紈影動,低臨池水鏡光浮。
寒蟲唧唧清宵永,仿佛金籠玉枕頭。
詩詞問答
問:秋海棠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秋海棠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秋海棠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三十四
參考注釋
不與
不贊成
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爭艷
競呈美艷。 清 余懷 《板橋雜記·小引》:“攜來 吳 門,一時爭艷,戶外屨恆滿。”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仙樂微聞,名花爭艷。” 茅盾 《子夜》十七:“船面甲板上裝著紅綠小電燈的燈彩,在那清涼的夜色中和天空的繁星爭艷。”
風流
(1) 風采特異,業績突出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 才華出眾,自成一派,不拘泥於禮教
是真名士自風流
(3) 放蕩不羈
如此風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響的婚禮
(4) 具有 * 特點或 * 上得到滿足
風流小說
(5) 風俗教化
風流篤厚,禁罔疏闊。——《漢書·刑法志》
(6) 遺風,流風餘韻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 風度;儀表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唐· 杜甫《詠懷古蹟》
(8) 風韻,多指好儀態
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紅樓夢》
分白
分明。《韓非子·制分》:“務不與事相得,則法安得無失?而刑安得無煩?是以賞罰擾亂,邦道差誤,刑賞之不分白也。”
一半
部分地
欠收原因一半由於乾旱,一半由於蟲災
斜倚
(1) 輕輕地從直立位置移到傾斜的位置
他真地斜倚過去把頭靠在她的肩上
(2) 向後靠或向後傾斜
臨池
《晉書·衛恆傳》:“ 漢 興而有草書…… 弘農 張伯英 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後因以“臨池”指學習書法,或作為書法的代稱。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有練實先書,臨池真盡墨。” 宋 蘇軾 《石蒼舒醉墨堂》詩:“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名臣通畫學》:“前代名臣能臨池者多矣,鮮有以畫名者。”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黃忠端書孝經卷》:“夫人善臨池,代公作行草,幾奪真。” 呂叔湘 《漢字和拼音字的比較》:“書法一項,確是一種藝術。但是這是要有寫字的天分的人,再加上十年臨池的工夫,才會有成就的。”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三:“日記抄得很工整,字型遒勁,也可作臨池之用。”
水鏡
在一根鋼管中安放有一系列鏡片用以使人能看到水面下相當遠的物體的裝置
寒蟲
(1).寒天的昆蟲。多指蟋蟀。 南朝 梁 王僧孺 《與何炯書》:“寒蟲夕叫,合輕重而同悲。” 唐 常建 《聽琴秋夜贈寇尊師》詩:“寒蟲臨砌急,清吹褭燈頻。”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實錄》:“其繼也,若游龍之行空,長虹之逶迤,若嫠婦之夜哭,寒蟲之鳴壁。”
(2).越冬的蟲。 清 唐孫華 《三迭隨庵韻》:“蟄久寒蟲將出戶,臘過凍草漸逢辰。”
唧唧
形容蟲叫聲、嘆息聲等
蟲聲唧唧
清宵
清靜的夜晚。 南朝 梁 蕭統 《鐘山講解》詩:“清宵出 望園 ,詰晨屆 鐘嶺 。” 宋 柳永 《輪台子》詞:“一枕清宵好夢,可惜被鄰鷄喚覺。” 清 洪昇 《長生殿·制譜》:“幽夢清宵度月華,聽《霓裳羽衣》歌罷。” 王統照 《號聲·司令》:“然而這幾十個壯年團丁仿佛受了什麼暗示,在初熱的清宵也有些意外的感觸,無復平日的笑談高興了。”
仿佛
好像;似乎
猶仿佛其若夢從者。——《漢書·揚雄傳》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仿佛陳涉之稱 項燕。——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讀著這些有趣的故事,我仿佛也被引進了童話世界
玉枕
(1).玉制或玉飾的枕頭。亦用作瓷枕、石枕的美稱。《晉書·王澄傳》:“ 澄 左右有二十人,持鐵馬鞭為衛, 澄 手甞捉玉枕以自防,故 敦 ( 王敦 )未之得發。” 唐 胡曾 《車遙遙》詩:“玉枕夜殘魚信絶,金鈿秋盡雁書遙。” 宋 李清照 《醉花陰》詞:“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明 陳子龍 《少年游·春情》詞:“玉枕寒深,冰綃香淺,無計與多情。”
(2).指玉枕骨。《舊唐書·方伎傳·袁天綱》:“ 天綱 曰:‘ 馬侍御 伏犀貫腦,兼有玉枕,又背如負物,當富貴不可言。’”
(3).見“ 玉枕穴 ”。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向來和靖高吟地,不記殘梅尚幾株釋善珍《湖邊》
- 車馬踐大逵,合沓成深渠儲光羲《觀范陽遞俘》
- 尋源窮處煙霞伴,南嶺風光近日回釋印肅《偈頌十四首》
- 東西五千里,多謝寄無成
- 四庫舊書存有幾,五朝遺老苦無多
- 或病由唇齒,或疾亟膏肓邵雍《書皇極經世後》
- 暖憐爐火近,寒覺被衣輕
- 體中識天地,筆底定君臣魏了翁《張隱君輓詩》
- 學荒志曠不自量,躐登將壇多所嫉董嗣杲《刪舊稿感賦》
- 堂開瞰遠野,惟見條山蒼葉適《懷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