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原文
沙三伴哥來嗏!兩腿青泥,只為撈蝦。太公莊上,楊柳陰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軸上渰著個琵琶。看蕎麥開花,綠豆生芽。無是無非,快活煞莊1~1家。
詩詞問答
問: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的作者是誰?答:盧摯
問: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是什麼體裁?答:散曲
問:盧摯的名句有哪些?答:盧摯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來了這沙三、伴哥兩個田舍郎,因為下水撈蝦,青泥的痕跡還留在兩腿上。他們進了太公的田莊,趕到楊柳樹下歇涼,取出帶來的西瓜砸開就嘗。一旁的小二哥無緣分享,饞得口水滴答流淌,背朝天趴在碌碡上,活像一面琵琶扣放。放眼四望,蕎麥花雪白白開,豆苗兒碧油油長。鄉村生活沒有是非競爭,一切都平靜如常,真是一派農家樂的景象。
注釋
①沙三、伴哥:及下文的“小二哥”,都是元曲中常用的農村青壯年人名。嗏:語尾助詞,略同於“呀”或“著呀”。
③太公:元曲中對農村大戶人家老主人的習稱。
③昔涎剌塔:元人方言,垂涎三尺的樣子。
④碌軸:即碌碡,石碾子,碾谷及平整場地用的農具。渰(yǎn):此同“弇”,合覆,這裡是背朝上合撲之意。
⑤ * :農民。
詩文賞析
沙三、伴哥是元曲中常見的諢名,形象多為農村的毛頭小伙子,粗劣、冒失、缺乏教養。但這支散曲卻是表現他們的頑皮可愛,“沙三、伴哥來嗏”,讓他倆風風火火、大大咧咧地登了場。作者交代他倆適才“只為撈蝦”,順手帶出了農村夏日閒暇中的一則生活鏡頭,是忙中偷閒之筆。兩人還是滿腿子撈蝦沾上的青泥,言“兩腿”而不言兩手,可知手已洗過。顧手不顧腳,其冒失、急迫的情狀如在眼前。“太公”是元曲中對農村大戶人家老主人的習稱,楊柳則是太公田莊上最常見的布景。兩名小伙子直奔楊柳蔭下,取出揣著的西瓜,磕破便捧著大快朵頤。這當然有天氣炎熱的因素,但從上下文的蛛絲馬跡來看,這西瓜恐怕也如“撈蝦”一樣,都非得之於正途,元無名氏〔寨兒令〕有“漚麻薴斗摸泥鰍”,“偷甜瓜香噴噴”之句,寫的也是伴哥、王留這些小伙兒的生活故事,可為註腳。
由沙三、伴哥的分食西瓜,引出了第三者小二哥。這個小伙子趴在碾場的大石碌碡上,儘管垂涎三尺,但想到西瓜“來之不易”,故只能隱忍不發。只是因為西瓜的吸引力,把個頸子伸得好長。作者將這一形狀比作碌碡上倒扣著一面琵琶,真是形象萬分。從人物姿態動靜各別的畫面中,也可見到小二哥的憨厚。
在對人物畫面作了生動寫照後,作者的詩筆轉向了田野的夏景。“蕎麥開花,綠豆生芽”,處處是一派蔥蘢的生機。這雖是平凡的田間景色,但在農村質樸、怡和的生活氣氛下,卻顯得親切可愛。於是作者心中油然生起了艷羨之情。農村生活雖然陋朴,卻“無是無非”,輕鬆而充滿人情味。末兩句的讚美,實際上隱含著對官場鈎心鬥角競爭的反感及對隱居平和生活的嚮往。這是在描摹農村夏日的一角生活小景後所得的感受,故有水到渠成之感。
這支小令細膩親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語言的俚俗。作者並非偶然為之,再如他有《沉醉東風·閒居》云:“恰離了綠水青山那搭,早來到竹籬茅舍人家。野花路畔開,村酒糟頭榨,直吃的欠欠搭搭。醉了山童不勸咱,白髮上黃花亂插。”盧摯的散曲以雅婉工麗著稱,時人評謂“媚嫵如仙女尋春”(貫雲石《陽春白雪序》)。但這樣一位大文士也不辭用俚語村言寫作,這就見出早期曲家對學習民間語言的興趣。民間語言和風調的養料,對於散曲花圃的繁榮,確實關係極大。
標籤:元曲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