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鏡燈頌原文
偉哉真智士,能開方便津。
一燈明一體,十鏡現十身。
身身相暵涉,燈燈作□因。
層層身土廣,重重理事淵。
儼睹微塵佛,等逢毗目仙。
海印從茲顯,帝綱義由詮。
一塵說法界,一切塵亦然。
五蘊十八界,寂用體俱全。
圓光含鏡像,一異不可宣。
達斯無礙境,無那法報圓。
詩詞問答
問:贊鏡燈頌的作者是誰?答:惟勁
問:贊鏡燈頌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注釋
1. 出處:全唐詩續補遺
參考注釋
智士
專心於智力活動的人;致力於反思維或推理工作的人
開方
求一個數的方根的運算,即乘方的逆運算
一體
(1) 有機的整體
融成一體
(2) 有機地結合或聯結起來的整體
俱為一體。——諸葛亮《出師表》
胡越為一體。——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身相
猶言身體形象。 隋 江總 《攝山棲霞寺碑》:“ 大同 二年,龕頂放光,光色身相,晃若炎山,林間樹下,赩如火殿。”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道覡》:“問天天從來不具人身相,只得來道扮男妝。”
層層
(1).一層又一層。 唐 劉禹錫 《竹枝詞》:“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宋 梅堯臣 《和仲文西湖野步》:“決決堰根水,層層湖上田。” 元 薛蘭英 薛惠英 《蘇台竹枝曲》之三:“ 虎邱山 上塔層層,靜夜分明見佛燈。” 清 邱象升 《清遠峽》詩:“客心愁入暮,高峽尚層層。”
(2).指逐層逐次。 唐 章碣 《對月》詩:“別有洞天三十六,水晶臺殿冷層層。”《人民日報》1982.3.31:“會議要求各地做到經費落實,組織落實,層層有人抓。”
重重
(1) 很多層
重重圍住
(2) 許多
矛盾重重
(3) 充滿
煩惱重重
理事
(1) 理事會的成員
(2) 代表團體行使職權並處理事務的人員
微塵
(1).佛教語。色體的極小者稱為極塵,七倍極塵謂之“微塵”。常用以指極細小的物質。《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應知極微是細色。不可斷截破壞貫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非正不正,非高非下,無有細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見,不可聽聞,不可齅嘗,不可摩觸。故説極微是最細色。此七極微,成一微塵。是眼識所取色中最微細者。”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聖之妙旨,而欲必無 恆 沙世界,微塵數刼也?”《北齊書·樊遜傳》:“法王自在,變化無窮,置世界於微塵,納 須彌 於黍米。” 唐 張喬 《雨中宿僧院》詩:“勞生無了日,妄念起微塵。” 清 龔自珍 《法性即佛性論》:“十方,三世,所有微塵非他,知見而已矣。”
(2).極細小的塵埃。 唐 崔珏 《和人聽歌》:“《巫山》唱罷行雲過,猶自微塵舞畫梁。” 魯迅 《吶喊·阿Q正傳》:“他早就兩眼發黑,耳朵里嗡的一聲,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 艾青 《光的讚歌》七:“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命,人世銀河星雲中的一粒微塵,每一粒微塵都有自己的能量,無數的微塵匯集成一片光明。”
(3).喻指卑微不足道者。常用作謙詞。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 劉夫人 曰:‘ 周生 ,爾知積業樹因從何而來,得如今日乎?’ 子良 答曰:‘微塵下俗,實所不究。’” 前蜀 杜光庭 《洋州宗夔令公本命醮詞》:“伏念臣獲以微塵,累叨皇澤,入參輔衛,出領藩維。” 康有為 《蘇村臥病寫懷》詩:“縱橫宙合一微塵,偶到人間閲廿春。”
從茲
猶從此。 唐 杜甫 《為農》詩:“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四遊記·猴王得仙賜姓》:“自從 盤古 破鴻濛,開闢從茲清濁辨。” 清 孫枝蔚 《張孝子詩》:“乞棺殮主長哀號,從茲孝烈聞 通城 。”
帝綱
帝王治國的綱紀。《晉書·樂志下》:“繼 大舜 ,佐 陶唐 ;讚 武 文 ,建帝綱。”
一塵
(1).一粒微塵。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 宋 鮑照 《野鵝賦》:“雖陋生於萬物,若沙漠之一塵。” 唐 聶夷中 《古興》詩:“片玉一塵輕,粒粟山丘重。” 清 任泰學 《質疑·周易》:“附上《周易》質疑若干條,一塵勺水,未必無補於高深,或去道尚遠,亦示近日學問所到而已。”
(2).道家稱一世為一塵。《太平廣記》卷四五引 晉 葛洪 《神仙傳·丁約》:“儒謂之世,釋謂之劫,道謂之塵。” 宋 孫覿 《奉寄沉理問》詩:“可憐仙凡一塵隔,哀樂紛綸殊不極。”
(3).借指相當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鄒謙之》書:“縱令鞭辟向里,亦與聖門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塵。”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文壇三戶》:“那些作品,即使摹擬到和破落戶的傑作幾乎相同,但一定還差一塵。”
說法
(1) 指說話所用的詞
換個說法,他也許能接受
(2) 說出的想法;看法
“嘴上 * ,辦事不牢”是一種不全面的說法
(3) 講說的方法
一切
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夢溪筆談》
常覺一切事。——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亦然
也是這樣。《穀梁傳·成公七年》:“免牲者,為之緇衣纁裳,有司玄端,奉送至於南郊,免牛亦然。” 宋 范鎮 《東齋記事》卷二:“ 周諫議 湛 善射弩,十發十中的,隔屋射亦然。” 毛 * 《論持久戰》五二:“內線和外線--抗日戰爭是整個處於內線作戰的地位的;但是主力軍和游擊隊的關係,則是主力軍在內線,游擊隊在外線,形成夾攻敵人的奇觀。各游擊區的關係亦然。”
五蘊
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識五種剎那變化的成分,由這五種成分的暫時結合而形成了個我
十八界
梵文的意譯。佛教以人的認識為中心,對世界一切現象所作的分類。或說,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發生認識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為認識對象的六境( * 、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識(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俱舍論》卷一:“法種族義是‘界’義……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三講:“《放光》譯出後,‘事數’比較完備了,如用五藴、十二處、十八界等來說明。”
俱全
(1) 一切齊全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2) 所有品種齊全
圓光
(1).月亮。 唐 李白 《古風》之二:“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 明 劉基 《過秦樓》詞:“圓光易缺,急景難追。”
(2).佛教謂菩薩頭頂上的圓輪金光。 唐 法琳 《辨正論·喻篇上》:“ 如來 身長丈六,方正不傾,圓光七尺,照諸幽冥。”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貌堂堂,聲朗朗,頭直上只少箇圓光,卻便似捏塑來的僧伽像。”
(3).舊時江湖術士利用迷信心理騙人財物的一種方法。用鏡或白紙施以咒語,令童子視之,謂其上能現諸象,可知失物所在,或預測吉凶、禍福。《晉書·藝術傳·佛圖澄》:“﹝ 澄 ﹞又令一童子潔齋七日,取麻油合胭脂,躬自研於掌中,舉手視童子,粲然有輝。童子驚曰:‘有軍馬甚眾,’”據云,此即後來之圓光術。《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就是甚么兼精辰州符、失物圓光的那個,天天在報上上告白的。”參閱 徐珂 《清稗類鈔·方伎·圓光》。
鏡像
其各部分的排列與另一個作為模型的基本相似的東西的排列正相反;相對一根與之交錯的軸或一個與之交錯的平面為顛倒的東西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無礙
(1).沒有阻礙;沒有妨礙。 漢 揚雄 《法言·君子》:“子未覩 禹 之行水與?一東一北,行之無礙也。君子之行,獨無礙乎?”《紅樓夢》第四一回:“有木頭的杯取個來,我就失了手,掉了地下也無礙。” 茅盾 《色盲》三:“﹝ 林白霜 ﹞毫無瞻顧地釘住說:‘如果你覺得告訴我是和 趙筠秋 無礙,還是請你直說罷!’”
(2).佛教語。謂通達自在,沒有障礙。 南朝 梁簡文帝 《 * 頌》:“我有無礙,共向圓常。” 宋 朱松 《書永和寺壁》詩:“道人法力真無礙,解遣龍孫吐浪花。”
無那
(1).無奈,無可奈何。 唐 杜甫 《奉寄高常侍》詩:“ 汶上 相逢年頗多,飛騰無那故人何!”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我這裡粉頸低垂,蛾眉頻蹙,芳心無那,俺可甚‘相見話偏多’?” 清 吳兆騫 《感懷詩呈家大人》:“獨憐積毀能銷骨,無那銜寃易斷腸。”
(2).猶無限;非常。 南唐 李煜 《一斛珠》詞:“繡牀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對郎羞懶無那,靠人先要偎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霍女》:“﹝ 黃生 ﹞固卻之;女不去,應對間,嬈婉無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