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題古玉尺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再題古玉尺原文

縱贏周尺橫二寸,弗受土華一色溫。

代所無雙出何代,言之不足更長言。

公曾於此服神識,延吉居然擅世論。

疑是上清寶鼎側,仙材量盡落人垣。

詩詞問答

問:再題古玉尺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再題古玉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再題古玉尺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二十八

2. 見世說

參考注釋

周尺

周 代的尺度。《禮記·王制》:“古者,以 周 尺八尺為步;今以 周 尺六尺四寸為步。” 魯迅 《故事新編·採薇》:“﹝ 伯夷 叔齊 ﹞蹌蹌踉踉的顛了 周 尺一丈路遠近。”

周 代的樂譜。泛指 周 樂。 宋 蘇軾 《延和殿奏新樂賦》:“ 趙鐸 固中於宮商, 周 尺仍分於清濁。”

受土

授予封地。《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 之先 伯翳 ,嘗有勛於 唐 虞 之際,受土賜姓。”

一色

(1).單色;一種顏色。《漢書·梅福傳》:“一色成體謂之醇,白黑雜合謂之駮。”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宋 歐陽修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詩:“明月浄松林,千峰同一色。” 峻青 《煙墩》:“你站立墩上,憑堞遠眺,俯瞰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滄海,遙瞻那峰巒千里嵐氣迷濛的群山。”

(2).一種;一類。《唐六典·戶部尚書·金部郎中》:“ 開元 二十年敕,以為﹝俸食﹞名目雖多,料數先定,既煩案牘,因此生姦,自今以後,合為一色,都以月俸為名。”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極諫》:“望請命婦會於別殿;九部樂從東門入;散樂一色,伏望停省。”

(3).謂全部一樣。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粱米第一,粟米第二”原註:“必用一色純米,勿使有雜。” 金 元好問 《雪岩》詩:“貞鬆勁柏四時春,霽月光風一色新。” 郁達夫 《遲桂花》:“這沉靜清徹的聲氣,也和 翁則生 的一色而沒有兩樣。”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一:“土改時,我分一幢地主的橫屋,一色的青瓦。”

無雙

沒有可相比的;獨一無二

精妙世無雙。——《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程藝天下無雙。—— 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不足

(1)

 

不充足,不夠,滿足不了需要

二十尚不足。——《樂府詩集·陌上桑》

最愛湖東行不足。——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

 

缺少或沒有

信心不足

(3)

 

少於,不到

不足一千

(4)

 

不能;不可以

此中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5)

 

不值得,不必

長言

(1).引長聲音吟唱。語出《禮記·樂記》:“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鄭玄 註:“長言之,引其聲也。” 唐 元稹 《善歌如貫珠賦》:“長言邐迤,度曲 * 。”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者,詠言之謂,詠言即永言,永言即長言也……長言生於詠嘆,故曲折而紆徐。”

(2). 漢 代注家譬況字音用語。與“短言”相對。《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為客” 漢 何休 註:“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 齊 人語也。”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伐》:“長言,若今讀平聲;短言,若今讀入聲。”

於此

(1).在此。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依世尚同,詭時則異。有一於此,兩非默置。”

(2).如此。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思計此變,無傷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還之。”

(3).至此;至今。 宋 蘇軾 《潮州修韓文公廟碑》:“獨 韓文公 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

神識

(1).器局識見;精神智慧。《晉書·謝安傳》:“神識沉敏,風宇條暢。”《北史·裴矩傳》:“世父 讓之 謂曰:‘觀汝神識,足成才士,欲求宦達,當資乾世之務。’”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蓋學者神識有限,而述者註記無涯。”

(2).神志;精神意識。《北齊書·高伏護傳》:“性嗜酒,每多醉失,末路逾劇,乃至連日不食,專事酣酒,神識恍惚,遂以卒。”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洛水》:“穴中有殭屍……夫物無不化之理,魄無不遷之道,而此屍無神識,事同木偶之狀,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速遷矣。”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人有頸斷而不死者,神識未散耳,非關勇也。”

(3).神魂。《太平廣記》卷二九五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安世高》:“ 世高 神識還生 安息國 ,復為王作子。” 明 李贄 《觀音問·答澹然師》:“蓋凡津送亡僧者,皆緣亡者神識飛揚,莫知去向,故藉平時持戒僧眾誦念經咒以助之。”

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

這么重的擔子,他居然挑著走了二十里

世論

(1).當時的輿論。《晉書·庾冰傳》:“兄 亮 以名德流訓, 冰 以雅素垂風,諸弟相率莫不好禮,為世論所重。” 宋 蘇軾 《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詩:“但苦世論隘,聒耳如蜩蟬。” 魯迅 《集外集拾遺·<蛻龕印存>序》:“予於 杜君 未相見,唯讀其書,竊熹抱守遺闕,不以世論失其故常,有同志者,因序之雲。”

(2).佛教稱其他宗教、學派言論。 晉 法顯 《神僧傳》:“﹝ 佛圖澄 ﹞身長八尺,風姿甚美,妙解深經,旁通世論。”

上清

(1).上天;天空。《漢書·揚雄傳下》“不能撠膠葛” 唐 顏師古 註:“膠葛,上清之氣也。” 唐 齊己 《賀雪》詩:“上清凝結下乾坤,為瑞為祥表致君。”

(2).道家所稱的三清境之一。《雲笈七籤》卷三:“其三清境者, 玉清 、 上清 、 太清 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 清微天 、 禹餘天 、 大赤天 是也…… 靈寶君 治在 上清境 ,即 禹餘天 也。”《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 蘭公 煉丹已成,舉家服之,老者髮白反黑,少者辟穀無飢,遠近聞之,皆知其必飛昇上清也。”

(3).用以指道觀或道長。 唐 白居易 《酬贈李鍊師見招》詩:“幾年司諫直 承明 ,今日求真禮上清。” 明 朱權 《荊釵記·薦亡》:“特朝拜上清,仗此名香表志誠,亡妻滯水濱,願神魂得上升。”

(4). 唐 柳珵 《上清傳》雲,丞相 竇參 為政敵所誣,自知將敗,囑其婢 上清 入宮為婢,為之辯白, 上清 後果入宮,向 德宗 辯其誣。見《太平廣記》卷二七五引《異聞集》。後因以“上清”稱婢。《通雅·稱謂》:“婢亦謂之上清。 柳珵 《上清傳》, 溫公 《考異》引之……事雖不可信,然當時稱婢為上清,亦常語也。”

寶鼎

(1).古代的鼎。原為炊器,後以為政權的象徵,故稱寶鼎。《大盂鼎》:“ 盂 用對王休,用乍(作)且(祖) 南公 寶鼎。”《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 ﹞獲寶鼎,迎日推筴。”《漢書·吾丘壽王傳》:“天祚有德而寶鼎自出,此天之所以與 漢 ,乃 漢 寶,非 周 寶也。”《舊唐書·玄宗紀上》:“丁未 眉州 鼎皇山 下 江水 中得寶鼎。” 明 宋訥 《壬子秋過故宮》詩:“寶鼎百年歸 漢 室,錦帆終古似 隋 家。”

(2).香爐。因作鼎形,故稱。 清 陳維崧 《百字令·雨窗懷松之南水》詞:“寶鼎香焦,畫廊花瘦,阮又無心摘;茶煙颺起,細煎花乳翻白。”

(3).指鼎爐,道士煉丹煮藥的爐子。 程善之 《春日雜感》詩:“寶鼎煉神藥,不如手中巵。”

仙材

非凡的資質。 宋 柳永 《洞仙歌》詞:“恣雅態,明眸回美盼,同心綰。算國艷仙材,翻恨相逢晚。”

詩詞推薦

再題古玉尺原文_再題古玉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