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原文
昨日山行值始晴,嵐煙晴晦猶變幻。
今日山行喜大霽,太空不遺雲一片。
天高地下物散殊,總覺熙春滿所願。
水流石罅增其漲,風行松杪掃其霰。
陰崖重壘銀樓櫓,古寺曲抱紅牆院。
是間得句倍向來,知止言旋斯亦善。
詩詞問答
問:山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山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
2. 是處亂石壁立名之曰小石城向有詩
參考注釋
昨日
昨天
山行
在山中行走。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登嶺始山行,野曠沙岸浄。” 元 劉迎 《車轣轆》詩:“馬虺隤,牛觳觫,山行縈紆車轣轆。”
嵐煙
猶嵐氣。 唐 劉長卿 《望龍山懷道士許法稜》詩:“嵐煙瀑水如向人,終日迢迢空在眼。” 清 周亮工 《粵客過延津將往秣陵》詩:“五載嵐煙迷 越 嶺,六朝草色醉 吳 江。”
變幻
常常發生沒有規律地改變
阿爾卑斯山上陽光的變幻狀態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見外?有的話,但説不妨。’”《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華忠 説:‘今日趕不到的;他連夜走,也得明日早上來。’”
(2).目前;現在。《穀梁傳·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駱賓王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清 黃遵憲 《台灣行》:“今日之政民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韋護》第一章:“然而她們卻痛叱 中國 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的婦女。”
太空
(1)
(2) 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區域
(3) 太陽系以外的所有宇宙
(4) 天空
時時有一縷愁煩,像澄清的太空中的雲翳一樣,沾污了心的明淨。——葉聖陶《倪煥之》
一片
(1).數量詞。用於平而薄的東西。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五》:“﹝ 李陵 ﹞令軍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後漢書·周燮等傳序》:“﹝ 閔仲叔 ﹞老病家貧,不能得肉,日買豬肝一片。” 元 張養浩 《游香山》詩:“寶剎千間窮土木,殘碑一片失 遼 金 。”
(2).數量詞。用於地面、水面。 宋 王安石 《出郊》詩:“川原一片緑交加,深樹冥冥不見花。”《蕩寇志》第八六回:“只見 永清 的後面一層人霍地分開,前面乃是一片白地。”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 秦皇島 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楊朔 《中國人民的心》:“嶺腳下有一片大水塘,叫 龍潭池 。”
(3).數量詞。用於呈片狀或連線成片的景物。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銘》:“瑞雪一片,仙童兩人。” 唐 王之渙 《涼州詞》之一:“ 黃河 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宋 陸游 《春日游鏡湖鄉人請賦山陰風物遂作四絕句》之二:“東風忽送笙歌近,一片樓臺泛水來。”
(4).數量詞。用於瀰漫散布的景色、氣象。 北周 庾信 《游山》詩:“澗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唐 李白 《子夜吳歌》之三:“ 長安 一片月,萬戶擣衣聲。” 宋 方岳 《山居》詩:“我愛山居好,林梢一片晴。”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遠方的天邊有一片紅光在昏暗的夜色中跳動,那是 南京路 一帶霓虹燈光的照耀。”
(5).數量詞。用於集聚在一起的聲音。 宋 朱淑貞 《元夜》詩之一:“一片笑聲連鼓吹,六街燈火麗昇平。”《水滸傳》第三三回:“ 花榮 一片聲叫道:‘我得何罪?’”《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慌慌張張爬到牆上,踹的那瓦一片山響。” 劉賓雁 《在橋樑工地上》:“水下, * 加快了鑿岩速度,響聲連成一片。”
(6).數量詞。用於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宋 潘希白 《大有·九日》詞:“一片 宋玉 情懷,十分 衛郎 清瘦。” 元 馬致遠 《岳陽樓》第一折:“則你那浮生空自忙。他一片黑心腸,在這功名之上。”《西遊記》第八五回:“但要一片志誠, 雷音 只在眼下。” 顧笑言 《你現在想什麼》十三:“老伴還真沒有辜負了 烏長青 的一片心愿。”
(7).數量詞。用於文字、語言。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然亦多是推衍文義,自做一片文字。”《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 十三妹 聽了 鄧九公 要拉那先生幚著勸解,又不知惹出他那一片什麼談吐來。”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二回:“ 樺林霸 隨手研墨蘸筆,鋪開一張大紙,寫了一片字交給 康順風 。”
(8).整片;整體。《陸象山語錄》卷上:“又下工夫十年,方渾然一片。”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斂,遇事又斷了,旋起箇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內外,打不作一片。” 毛 * 《堅持艱苦奮鬥,密切聯繫民眾》:“在戰時,要密切聯繫民眾,要官兵打成一片,軍民打成一片。”
天高地下
(1).比喻尊卑有別。《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孔穎達 疏:“以天高地下不同,故人倫尊卑有異。”
(2).比喻各種情勢。《 * 詞話》第四十回:“那 西門慶 吃了一夜酒的人,倒去頭,那顧天高地下,鼾睡如雷。”《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 楊化 在草坡上一交,放翻身子,不知一個天高地下,鼾聲如雷。”
散殊
各不相類;各有區別。《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孔穎達 疏:“以天高地下不同,故人倫尊卑有異,其間萬物各散殊塗,禮者別尊卑,定萬物,是禮之法制行矣。” 宋 司馬光 《進士策問》之一:“夫材性散殊,不可致之於一塗;愛尚不同,不可納之於一趣。”
春滿
春濃;春意瀰漫。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宮室》:“翫奇花之春滿,摘甘實於夏成。” 唐 張說 《奉酬韋祭酒》詩:“春滿汀色媚,景斜嵐氣侵。”
所願
(1).願望;希望。《孟子·公孫丑上》:“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 孔子 也。” 晉 陶潛 《閒情賦》:“考所願而必違,徒契闊以苦心。”
(2).指願意去的地方。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三:“學堂日無事,驅馬適所願。”
流石
山谷中被水衝下的石頭
從流石蛇行。——《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風行
(1) 盛行,普遍流行。通常是短時期的習慣、用法或式樣
風行一時
(2) 形容迅速
雷厲風行
陰崖
背陽的山崖。 漢 馬融 《長笛賦》:“惟籦籠之奇生兮,於 終南 之陰崖。” 唐 韋應物 《懷琅邪深標二釋子》詩:“白雪埋大壑,陰崖滴夜泉。”《西遊記》第九一回:“陰崖積雪猶含凍,遠樹浮煙已帶春。”
重壘
(1).多層的軍壘。《文子·上禮》:“攻城濫殺,覆高危安,大衝車,高重壘。”
(2).猶重重、重迭。《阿毗達摩順正理論》卷三一:“餘七地獄,在無間上,重壘而住。”壘,一本作“ 累 ”。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二五:“重壘:壘亦重也。”
樓櫓
亦作“ 樓樐 ”。古代軍中用以瞭望、攻守的無頂蓋的高台。建於地面或車、船之上。《後漢書·公孫瓚傳》:“今吾諸營樓樐千里,積穀三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後漢書·南匈奴傳》:“初,帝造戰車,可駕數牛,上作樓櫓,置於塞上,以拒 匈奴 。”《北史·王思政傳》:“於是修城郭,起樓櫓,營田農,積芻秣,凡可以守御者皆具焉。” 宋 王安石 《澶州》詩:“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樓櫓如邊城。”
紅牆
紅色的牆。 唐 李商隱 《代應》詩:“本來銀漢是紅牆,隔得 盧 家白玉堂。” 宋 晁補之 《謁岱祠即事》詩:“碧瓦峙雙闕,紅牆繚長闉。” 明 陳子龍 《靈濟宮》詩:“絳樹 蓬萊 近,紅牆銀漢中。” 清 吳偉業 《琴河感舊》詩之二:“ 五陵 年少催歸去,隔斷紅牆十二樓。”
得句
謂詩人覓得佳句。 唐 周賀 《上陝府姚中丞》詩:“成家儘是經綸後,得句應多諫諍餘。” 宋 陸游 《晴甫一日復大風雨連日不止遣懷》詩:“得句已無前輩賞,開編時與古人游。” 元 薩都剌 《高郵至邵伯》詩之一:“有時得句無人和,風雨寒窻夜讀書。” 清 曹寅 《秋日過訪芥公》詩:“得句聞敲鉢,逃禪媿閉關。”參見“ 覓句 ”。
向來
(1) 一貫如此
(2) 先前
向來之煙霞。——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向來不過籠絡耳。——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知止
(1).謂志在達到至善的境地。語本《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朱熹 集註:“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婁秀才寓居開元寺》詩:“味道憐知止,遺名得自求。” 宋 程頤 《四箴·聽箴》:“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
(2).謂懂得適可而止;知足。《韓詩外傳》卷五:“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新唐書·李靖傳》:“﹝ 靖 ﹞會足疾,懇乞骸骨,帝遣中書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貴而知止者蓋少……公今引大體,朕深嘉之。’”《四遊記·鐵拐獨步遇師》:“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開;振衣千仞岡,何必戀塵埃?” 清 唐孫華 《九月十八日高詠堂小集分韻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適志在無營。”參見“ 知止不殆 ”。
言旋
回還。言,語首助詞。《詩·小雅·黃鳥》:“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南朝 宋 范泰 《為宋公祭嵩山文》:“逝將言旋,自 雍 徂 洛 。”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宴教坊詞·放小兒隊》:“歌鐘告闋,羽籥言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