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駐馬探龍洞,崎嶇石路分。
數家新草舍,十里舊煙村。
更有東山屐,須開北海樽。
神仙此佳境,何必問桃源。
詩詞問答
問:《濟南午日同郭掾郎游龍洞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李勝原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李勝原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勝原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詞韻第六部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三百七
參考注釋
駐馬
(1).使馬停下不走。 唐 蔣吉 《高溪有懷》詩:“駐馬 高溪 側,旅人千里情。” 明 王世貞 《自夾山趣顏神感古》詩:“千秋此 夾谷 ,駐馬意徘徊。” 清 張大受 《清流道中梅花》詩:“駐馬 清流 香氣吹,東風漸近落花時。”
(2).猶駐軍。 陳毅 《阜平贈 * 同志》詩:“十年駐馬 胭脂河 ,抗 日 反頑除萬惡。”
龍洞
溶洞,是石灰岩被含有碳酸氣的水溶解而部分消失後形成的
崎嶇
山路不平
崎嶇而經丘。——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崎嶇坎坷
路分
(1).猶路子。《醒世姻緣傳》第六三回:“甚么叫是顧繡?可是甚么東西?你詳細説個來歷,好叫我照了路分尋思。”
(2). 宋 元 時路制的區域範圍。 宋 范仲淹 《與韓魏公書》之十二:“某昨赴 邠州 設御捍之勢,實懼自己路分內放過寇馬,入撓 關中 。”《元典章·戶部·昏鈔》:“外頭行省所轄的路分里,倒換昏鈔。”《續資治通鑑·宋英宗治平四年》:“凡系科率所及路分,當職官吏,各據確數,明立期會,務在愛惜官私物力。”
(3).指路一級的地方武官。 宋 文天祥 《指南錄·<出真州>詩序》:“予在門外,久之,忽有二人來,曰:‘義兵頭目 張路分 , 徐路分 也。’”
數家
擅長術數的人。《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歷人取其年月,數家隆於神運,譜諜獨記世謚。” 司馬貞 索隱:“謂陰陽術數之家也。”《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顏師古 註:“數家,術數之家也。” 宋 陳亮 《量度權衡策》:“ 漢 至 建元 、 元狩 之間,而數家之學始盛。”
草舍
(1).謂宿止於草野間。《詩·召南·甘棠》“ 召伯 所茇” 漢 鄭玄 箋:“茇,草舍也。”《後漢書·馮異傳》:“及 王郎 起, 光武 自 薊 東南馳,晨夜草舍,至 饒陽 無蔞亭 。” 李賢 註:“舍,止息也。” 晉 乾寶 《晉紀總論》:“行旅草舍,外閭不閉。”
(2).茅屋。 唐 劉長卿 《尋龍井楊老》詩:“柴門草舍絶風塵,空谷耕田學 子真 。” 宋 曾鞏 《學舍記》:“﹝予﹞休於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學。”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獸類·虎》:“後二十餘日復過妻家,草舍依然,俱不復有人矣。”
里舊
指有舊交的鄉親。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十:“僕在 江 南為學士日,一里舊齎一寶帶,託僕投執政。”
煙村
亦作“ 煙邨 ”。亦作“煙村”。指煙霧繚繞的村落。 唐 白居易 《東南行一百韻》:“水市通闤闠,煙村混軸轤。” 宋 李綱 《梅花賦》:“含芳雪徑,擢秀煙邨。” 宋 劉一止 《喜遷鶯·曉行》詞:“迤邐煙村,馬嘶人起,殘月尚穿林薄。” 郭小川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詩:“喔,沒有住宅區,沒有野店,沒有煙村。”
東山屐
晉 謝安 在 金陵 城東築別墅,常著屐來此遊憩。 謝玄 等破 苻堅 ,有驛書至, 安 方對客圍棋,閱書既竟,了無喜色,棋如故。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事見《晉書·謝安傳》。後因以“東山屐”為典。 明 何景明 《將游東園以風雨遂止》詩之一:“雨阻 東山 屐,天留 北海 杯。”
北海樽
見“ 北海尊 ”。
神仙
(1) 神話中指能力非凡、超脫塵世、長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梅花嶺記》
(2) 道家指人所能達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預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的人
佳境
美好的境界
漸入佳境
何必
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桃源
(1).“ 桃花源 ”的省稱。 南朝 陳 徐陵 《山齋詩》:“桃源驚往客,鶴嶠斷來賓。” 唐 杜甫 《北征》詩:“緬思桃源內,益嘆身世拙。” 明 張煌言 《贈盧牧舟大司馬》詩:“ 并州 正有來蘇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鄒韜奮 《萍蹤憶語》二八:“他們缺乏相當的娛樂, * 也是一條出路。所以有許多都在這裡面尋覓他們的桃源。”參見“ 桃花源 ”。
(2).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贈長安小主人》詩:“仙路迷人應有術,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題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長恨因緣誤。”參見“ 桃源洞 ”。
(3). 宋 時 臨安縣 嘉會門 外 泠水峪 ,夾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稱 桃源 ,為都人游集之地。 蘇軾 《介亭餞楊傑次公》詩“丹青明滅 風篁嶺 ,環佩空響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潛說友 《鹹淳臨安志》:“ 泠水峪 在 嘉會門 外,夾山多桃花,中有流水,為城南勝概,舊呼 桃源 ,遊人多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