漪瀾台原文
溪堂俯液池,漪瀾名以此。
元冰尚未酥,鏡光平似砥。
便有微風作,安得縠紋起。
漫嫌艱副名,害不思其理。
何寒弗為暖,何冰弗為水。
試看凝冱間,有波在其里。
詩詞問答
問:漪瀾台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漪瀾台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紙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十七
參考注釋
溪堂
(1).臨溪的堂舍。 宋 辛棄疾 《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詞:“枕簟溪堂冷欲秋,斷雲依水晚來收。”
(2).堂名。 宋 辛棄疾 《滿庭芳·游豫章東湖再用韻》詞:“ 溪堂 好,且拚一醉,倚杖讀 韓 碑。” 鄧廣銘 箋註:“ 韓愈 有《鄆州溪堂詩》,詩前有長序,記 溪堂 修建因由。”
液池
即 太液池 。 漢 、 唐 、 元 等朝皆有開鑿,所在地方亦不相同。 漢 太液池 也稱 蓬萊池 ,池中築 漸台 ,高二十餘丈,起 蓬萊 、 方丈 、 瀛洲 、 壺梁 ,像海中神仙、龜、魚之屬。 明 楊慎 《白雲岩為謝左溪賦》:“ 震澤 昔從龍, 液池 曾下鵠。”參見“ 太液 ”。
漪瀾
水波。《文選·左思<吳都賦>》:“理翮整翰,容與自翫。彫啄蔓藻,刷盪漪瀾。” 劉逵 註:“漪瀾,水波也。” 南唐 馮延巳 《清平樂》詞:“冰散漪瀾生碧沼,寒在梅花先老。” 郭沫若 《游里加湖》詩:“汽艇破漪瀾,湖山四壯觀。”
以此
(1).猶言用這,拿這。《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君因謂 武侯 曰:‘試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 劉大白 《小鳥之群》:“如果枷鎖鐐銬,是一種榮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驕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當是時,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剛為柔, 朱家 亦以此名聞當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原來納粟入監的,有幾般便宜:好讀書,好科舉,好中,結末來又有個小小前程結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願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學生。”
尚未
至今未曾;還沒有。
例句: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三回:“正是科爾沁部統領明安,尚未行禮,即大哭道“全部軍士都敗沒了,貴統領布塞聞已戰死了。”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左拉
鏡光
(1).鏡子的光。借指鏡。 清 黃遵憲 《山歌》:“一家女兒做新娘,十家女兒看鏡光。”
(2).明亮的光。 唐 劉長卿 《水西渡》詩:“伊水搖鏡光,纖鱗如不隔。” 唐 許渾 《重遊飛泉觀》詩:“松葉正秋琴韻響,菱花初曉鏡光寒。” 唐 廣宣 《駕幸普濟寺應制》詩:“寺壓山河天宇靜,樓懸日月鏡光新。”
微風
(1).輕微的風。《荀子·解蔽》:“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漢 班婕妤 《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宋 范成大 《春晚》詩之二:“微風盡日吹芳草,蝴蝶雙雙貼地飛。” 清 劉純熙 《日暮》詩:“宿鳥樹高下,微風雲重輕。”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六章:“那面深綠色的繡有和平鴿的旗幟,也被人插到地堡上,在微風裡輕輕地飄蕩。”
(2).指日趨衰微的風俗。 唐 杜甫 《杜鵑行》:“ 蜀 人聞之皆起立,至今相效傳微風。”微,一本作“ 遺 ”。
縠紋
縐紗似的皺紋。常用以喻水的波紋。 唐 羅隱 《賀淮南節度盧員外賜緋》詩:“御題綵服垂天眷,袍展花心透縠紋。” 宋 蘇軾 《和張昌言喜雨》:“禁林夜直鳴江瀨,清 洛 朝回起縠紋。” 明 楊慎 《渡黑龍江時連雨水漲竟日乃濟》詩:“雨過添清氣,風生愛縠紋。” 清 陳其年 《減字木蘭花·歲暮燈下作家書竟再係數詞楮尾》詞之五:“ 曲阿 湖上,重看縠紋平似掌。”
試看
試著看看;且看。 唐 韓愈 《盆池》詩之五:“且待夜深明月去,試看涵泳幾多星。”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一折:“俺綽起這桃花瓣兒來,我試看咱,好紅紅的桃花瓣兒。”
凝冱
亦作“ 凝沍 ”。結冰;凍結。 晉 潘岳 《懷舊賦》:“轍含冰以滅軌,水漸軔以凝冱。” 宋 蘇轍 《墨竹賦》:“淒風號怒乎隙穴,飛雪凝沍乎陂池。” 清 厲鶚 《行田至荊山嶺下作》詩:“平疇開朝日,宿麥半凝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