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宰湖山堂

作者:釋元肇 朝代:宋代

張宰湖山堂原文

別來萍梗浙東西,得向湖山手重攜。

風定波間鷗出沒,雲深天闊雁高低。

擬將脩竹題歸隱,長恐扁舟路欲迷。

明日棹歌回首處,葦花蘋葉冷淒淒。

詩詞問答

問:張宰湖山堂的作者是誰?答:釋元肇
問:張宰湖山堂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張宰湖山堂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齊韻

參考注釋

別來

(1).離別以來。 南朝 宋 謝惠連 《代古詩》:“別來經年歲,歡心不同凌。” 唐 竇群 《贈劉大兄院長》詩:“路自 長沙 忽相見,共驚雙鬢別來殊。” 郭沫若 《喀爾美蘿姑娘》:“我們別來將近兩個月了。”

(2).另外。《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眼見得這座祖宅,還值萬數銀子,怎么又要捨作道院;別來募化黃金,興鑄仙像。”

萍梗

比喻行蹤如浮萍斷梗一樣,漂泊不定

東西

(1) 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

吃東西

寫東西

(2) 特指人或動物(常含喜愛或厭惡的情感)

這小東西真可愛

媽,別理這東西,小心吃了他們的虧。——曹禺《雷雨》

湖山

(1).湖水與山巒。 唐 元稹 《酬鄭從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詩:“湖山四面爭氣色,曠望不與人間同。” 唐 杜牧 《江樓晚望》詩:“湖山翠欲結蒙籠,汗漫誰游夕照中。” 宋 曾鞏 《歸老橋記》:“雖欲遺章綬之榮,從湖山之樂,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元 趙孟頫 《錢塘懷古》詩:“湖山靡靡今猶在,江水悠悠只自流。” 林之夏 《生日同泛西湖》詩之一:“ 林逋 、 蘇軾 俱名世,指點湖山感慨深。”

(2).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寫真》:“倚湖山夢繞,對垂楊風裊。”

出沒

顯現或隱沒

大鯨悠然出沒於浪濤中

船頭在浪中緩緩出沒

高低

(1) 無論如何

嘴都說破了,老王高低不答應

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百合花》

(2) 終究,到底

高低找到了這本書

這本書高低叫他弄丟了

脩竹

高高的竹子。 漢 枚乘 《梁王菟園賦》:“脩竹檀欒夾池水,旋菟園,並馳道。” 金 曹之謙 《感寓》詩:“高林夾金井,脩竹連清池。” 清 厲鶚 《東城雜記·皋園》:“脩竹一林,平山一簣,蒹葭楊柳,罨岸被涯。”

歸隱

回到民間或故鄉隱居

歸隱故園

扁舟

小船

一葉扁舟

扁舟尋釣翁。——唐· 李白《還山留別金門知己》

明日

明天

明日復明日

明日去。——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明日徐公來。——《戰國策·齊策》

明日造朝。——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棹歌

亦作“櫂歌”。1.行船時所唱之歌。 漢武帝 《秋風辭》:“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南朝 梁 丘遲 《旦發漁浦潭》詩:“櫂歌發中流,鳴鞞響沓嶂。” 元 薩都剌 《江浦夜泊》詩:“棹歌未斷西風起,兩岸菰蒲雜雨聲。”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詩》:“尚訝棹歌聞,那有市聲起。”

(2).指《櫂歌行》曲。《南史·羊侃傳》:“﹝ 侃 ﹞性豪侈,善音律,自造《採蓮》、《櫂歌》兩曲,甚有新致。” 唐 駱賓王 《櫂歌行》:“相思無別曲,並在《櫂歌》中。”參見“ 棹歌行 ”。

回首

(1) 把頭轉向後方

(2) 回顧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婉辭。死亡

回首之日

冷淒淒

見“ 冷淒淒 ”。

亦作“ 冷淒淒 ”。形容寒涼。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四:“一乾一枝擁著寒雪,只覺得冷淒淒的外圍掩抑他的個性,渴望和潤的幻想雖充滿了他的內力,究不敵漫天蓋地宇宙的偉力。” 茅盾 《談月亮》:“這冷淒淒的光既不能使五穀生長,甚至不能曬乾衣裳。” 洪深 《趙閻王》第一幕:“此時正值嚴冬天氣,夜色已深,雖有點點星月,卻被北風吹送的黑雲掩住亮光,一片冷淒淒黑漆漆,對面不見。”

詩詞推薦

張宰湖山堂原文_張宰湖山堂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