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善堂原文
主善以為師,善本無常主。
人能我未能,胥可師資取。
言行固當然,一藝莫非補。
願勉無厭學,懿戒以為所。
詩詞問答
問:師善堂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師善堂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八十六
參考注釋
以為
認為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以為旦噬己也。——唐· 柳宗元《三戒》
以為鄙吝。——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鑑》
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鑑·唐紀》
以為豪。——明· 魏禧《大鐵椎傳》
以為妙絕。——《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善本
指精刻、精印、精抄、精校的難得的古書,珍貴的手稿、孤本,罕見的文獻等
惟余家本屢更校正,時人共傳,號為善本。——歐陽修《集古錄跋尾》
無常
(1) 佛語。生滅變化不定
法令亡常。(亡通“無”。)——《漢書·李廣蘇建傳》
反覆無常
(2) 迷信的人指人將死時勾魂的鬼
(3) 婉辭,指人死
一旦無常
師資
可以當教師的人才
培養師資
言行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當然
(1)
(2) 副詞。表示對某一行為的確認或肯定
當然之事
(3) 應當這樣
我們當然要去
一藝
亦作“ 一蓺 ”。1.“六藝”之一。指經學的一種。《史記·儒林列傳》:“能通一蓺以上,補文學掌故缺。”《漢書·藝文志》:“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 天寶 中, 漢州 雒縣 尉 張涉 應一藝,自舉日試萬言,須中書考試。” 宋 曾鞏 《讀書》詩:“古人至白首,搜窮敗肝腸,僅名通一藝,著書欲煌煌。”
(2).謂一種才能或技藝。《後漢書·鄧禹傳》:“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蓺。”《詩話總龜·藝術》引 宋 李頎 《古今詩話》:“ 唐 世一藝,如 公孫大娘 舞劍, 曹剛 琵琶, 米嘉榮 歌,皆見於 唐 賢詩句,遂知名於後世。”《蕩寇志》第一二三回:“虛度七十二春,自幼不成一藝。” 梁斌 《紅旗譜》四:“﹝ 嚴志和 ﹞從此一藝頂三工,一家人才不吃糠咽菜了。”
莫非
(1) ——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
你不贊成?你莫非不為全社著想?
(2) ——表示疑惑不定的推測語氣,相當於“別不是”
莫非這事就是他們幹的?
無厭
(1).不滿足;沒有限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夫多貪,求欲無厭。”《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鄒陽 ﹞乃從獄中上書曰:‘……﹝聖王﹞封 比干 之後,修孕婦之墓,故功業復就於天下,何則?欲善無厭也。’” 唐 屈同仙 《燕歌行》:“ 昭君 遠嫁已多年,戎狄無厭不復和。” 梁斌 《紅旗譜》八:“他貪得無厭的性子,隨著年歲的增長,更加殘忍了。”
(2).不厭倦;不厭煩。《荀子·非相》:“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之言,樂於鐘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無厭。” 楊倞 註:“無厭倦也。”《漢書·王莽傳上》:“﹝ 高皇帝 ﹞樂善無厭,班賞無遴,苟有一策,即必爵之。” 宋 蘇軾 《出峽》詩:“幽尋遠無厭,高絶每先上。”
不要壓迫或逼迫。厭,通“ 壓 ”。《老子》:“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高亨 註:“《説文》:‘厭,笮也。’‘笮,迫也。’厭即壓迫之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