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舟至靜明園即景再作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進舟至靜明園即景再作原文

繁雲漸低翳,波面接雨足。

上下空濛意,悅我心與目。

煙篷稍沿緣,一灣復一曲。

宛轉達溪源,舍舟而就陸。

適茲雨少間,花木滃芳馥。

翠峰為後屏,蕭寺在前腹。

天下第一泉,趵突益漩洑。

其側得少平,命置棕毛屋。

擬學惠山勝,肯讓聽松獨。

斷手應不日,竹爐候茶熟。

詩詞問答

問:進舟至靜明園即景再作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進舟至靜明園即景再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五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三

2. 庵名

參考注釋

繁雲

猶層雲。 晉 張協 《雜詩》之四:“翳翳結繁雲,森森散雨足。” 南朝 宋 謝靈運 《詠冬》:“繁雲起重陰,迴飈流輕雪。”

雨足

(1).雨量充足。《書·洪範》“曰雨、曰暘” 唐 孔穎達 疏:“雨足則思暘,暘久則思雨。” 宋 楊萬里 《夏日雜興》詩:“九郡報來都雨足,插秧收麥喜村村。” 清 厲鶚 《雨後》詩:“野夫欣雨足,米價及時平。”

(2).雨腳。 晉 張協 《雜詩》之十:“雲根臨八極,雨足灑四溟。”《隋書·長孫晟傳》:“﹝ 長孫晟 ﹞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餘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 宋 寇準 《點絳唇》詞:“水陌輕寒,社公雨足東風慢。”參見“ 雨腳 ”。

上下

(1) 高處和低處;上面和下面;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

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2) 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興

(3) 從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優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左右

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稱衙門中的差役

這般炎熱,上下只得擔待一步!——《水滸傳》

空濛

〈書〉形容迷茫:山色~ㄧ煙雨~。

心與

以心相許。《文選·枚乘<七發>》:“雜裾垂髾,目窕心與。” 劉良 註:“心與,心相許也。” 唐 裴度 《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序:“故 州平 心與, 元直 神交。”

煙篷

亦作“煙篷”。1.指出沒煙波的船隻。 宋 范成大 《送陸務觀歸會稽》詩之一:“寳馬天街路,煙篷海浦心。”

(2).安在船尾燒飯處的船篷。《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牛浦 掮著行李,走到船尾上。船家……把他安在煙篷底下坐。”

(3).內河小火輪客艙上面的地方。只能躺著或盤腿而坐,票價較廉。《負曝閒談》第十七回:“老人家是省儉慣的,只趁煙篷。”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誰知走上船來一看,所謂煙篷是坐在船篷上幾乎連腰不能伸的一種坐位,頭上還頂著一道布篷。”

一灣

一條彎曲的流水。 唐 張說 《同趙侍御乾湖作詩》詩:“一灣一浦悵邅迴,千曲千溠怳迷哉。” 金 王特起 《梅花引》詞:“山之麓,河之曲,一彎秀色盤虛谷。” 清 翁方綱 《用德中丞韻贈行》:“泉流百磴盤雲細,渾照冰條碧一灣。”

一曲

(1).水流彎曲處。《詩·魏風·汾沮洳》:“彼 汾 一曲,言采其藚。” 朱熹 集傳:“謂水曲流處。” 唐 劉禹錫 《送李尚書鎮滑州》詩:“ 黃河 一曲當城下,緹騎千重照路傍。”

(2).猶一彎。 劉半農 《游香山紀事詩》:“一曲橫河水,風定波光靜。”

(3).猶一隅。曲,局部,片面。《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 楊倞 註:“一曲,一端之曲説。” 漢 桓寬 《鹽鐵論·論鄒》:“將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萬方,猶無準平而欲知高下,無規矩而欲知之圓也。” 宋 曾鞏 《襄州到任表》:“皇帝陛下奬引士倫,推崇世教,小藝片言之善,偏長一曲之材,皆欲養成,未嘗棄廢。”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原善上》:“人雖得乎全,其間則有明闇厚薄,亦往往限於一曲。”

(4).猶一縷。 唐 張泌 《題華嚴寺木塔》詩:“一曲晚煙浮 渭水 ,半橋斜日照 鹹陽 。”

一首樂曲。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濁酒一盃,彈琴一曲。” 元 馬致遠 《漢宮秋》第一折:“妾身在家頗通絲竹,彈得幾曲琵琶,當此夜深孤悶之時,我試理一曲消遣咱!” 沉祖棻 《高陽台·訪媚香樓遺址》詞:“青山幾點胭脂血,做千秋悽怨,一曲嬌嬈。” 艾青 《向太陽》詩:“我的靈魂,不論白日和黑夜,永遠的唱著一曲人類命運的悲歌。”

宛轉

(1) 圓場;圓成

店主八折了五兩銀子,沒處取討,索性做個宛轉。——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2) 輾轉

路宛轉石間。——《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宛轉而不臥

(3) 婉轉

少間

(1) 過一會兒;隔不多時

少間便知

少間,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髮爽。——《聊齋志異·促織》

(2) 指病稍好

病少間

(3) 一點空隙

戶外之屨,至無少間

花木

指專供觀賞者的花草樹木

芳馥

(1).芳香。 唐 武元衡 《安邑里中秋懷寄高員外》詩:“庭梧變蔥蒨,籬菊揚芳馥。”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二·士大夫華整》:“惟協院中丞 許少微 ,朱紫什襲,芳馥遙聞。”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 仲仙 ﹞以珍果詒客,芳馥異常。”

(2).比喻美好的文辭、品德等。 清 陳田 《<明詩紀事>序》:“此集以紀事為名,無可紀者亦廣為甄録,冀以攬前哲之芳馥為後人之貽餉。”

後屏

(1).後面的屏風。《宋史·楊安國傳》:“嘗請書《無逸篇》於 邇英閣 之後屏。”

(2).後面的屏衛。《元史·輿服志三》:“每旗執者一人,護者四人,後屏五人,巾服執佩同前列。”

蕭寺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梁武帝 造寺,令 蕭子云 飛白大書‘蕭’字,至今一‘蕭’字存焉。”後因稱佛寺為蕭寺。 唐 李賀 《馬》詩之十九:“蕭寺馱經馬,元從 竺國 來。”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楔子:“可正是人值殘春 蒲郡 東,門掩重關蕭寺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魯公女》:“ 招遠 張於旦 ,性疎狂不覊,讀書蕭寺。”

在前

從前;先前

在前,他是個老師

天下第一

形容沒有人能比得上。

趵突

(1).噴涌;奔突。《白雪遺音·馬頭調·濟南八景》:“萬顆珍珠往上起,趵突騰空實好看。”

(2).泛指泉水。 清 趙翼 《靈谷寺》詩:“最後功德水,趵突地底伏。”

漩洑

水盤旋貌。《百喻經·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此長者子善誦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磯激之處,當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委曲》:“水理漩洑,鵬風翱翔,道不自器,與之圓方。”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設有孤舟,卷於旋風,當有一瞬間忽爾都寂,如風雲已息,水波不興,水色青如微笑,顧漩洑偏急,舟復入卷,乃至破沒矣。”

棕毛

棕櫚樹葉鞘的纖維,包在樹幹外面,紅褐色、可以制蓑衣、繩索刷子等物品

擬學

猶仿效。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此是屋上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

斷手

(1).截斷手。古代的一種肉刑。《韓非子·內儲說上》:“ 殷 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 子貢 曰:‘棄灰之罪輕,斷手之罰重,古人何太毅也?’”

(2).泛謂手被折斷。 清 王韜 《淞隱漫錄·薊素秋》:“壯士死者逾半,其存者非折足即斷手。”

(3).指被截斷的手。如:斷手再植。

(4).完畢;完成。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小豆》:“夏至後十日種者為上時,初伏斷手為中時,中伏斷手為下時。” 唐 杜甫 《寄題江外草堂》詩:“經營 上元 始,斷手 寳應 年。” 宋 朱熹 《答劉季章書》之十一:“《大學》近修改一兩處,旦夕須就板改定,斷手即奉寄也。”

(5).比喻兄弟死亡。 唐 白居易 《得辛奉使遇昆弟之仇不鬥而過為友人責辭雲銜君命判》:“ 辛 時惟奉使,出乃遇讎:斷手之痛不忘,誠難共國;飲冰之命未復,安可害公?”

不日

不幾天;不久(限用於未來)

我不日到京,請準備住處

竹爐

亦作“ 竹罏 ”。一種外殼為竹編、內安小缽、用以盛炭火取暖的用具。 唐 杜甫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詩之一:“易簡高人意,匡牀竹火爐。” 宋 韓駒 《夜與疏山清公對語因設果供戲成長句》:“竹罏篝火曲木牀,烏柏為燭楓脂香。”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熏坑》:“時當冬月,坑火初燃……所費無多。 江 南柴灶, 閩 楚 竹爐,所需不啻什百也。” 傅尃 《重遊惠山》詩:“竹爐未改前番火,松石強如我輩頑。”

詩詞推薦

進舟至靜明園即景再作原文_進舟至靜明園即景再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