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南風化久漸人,彼寧斯張皆陝民。
匕箸七傳曾不析,爨炊百口共相親。
兒無常父奚慚泛,犬為同牢或似陳。
表宅寧關一家勸,所希比戶洽和淳。
詩詞問答
問:《陝西涇陽縣貢生張璘七世同居詩以賜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五十三
2. 平聲
參考注釋
二南
(1).指《詩》的《周南》和《召南》。《晉書·樂志上》:“ 周 始二《南》,《風》兼六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興發皇世,風流二《南》。” 宋 歐陽修 《王國風解》:“《周》《召》二《南》,至正之詩也。” 清 屈紹隆 《杜曲謁杜工部祠》詩:“一代悲歌成國史,二《南》風化在詩人。”
(2).指 周公 、 召公 及其管轄的地區。 晉 潘岳 《西征賦》:“茲土之舊也,固乃 周 、 邵 之所分,二南之所交。”《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諒以齊徽二南,同規往哲。” 呂向 註:“二南謂 周公 、 邵公 也。”《初學記》卷二十引 唐中宗 《賜成王千裡衣物敕》:“聲高 沛 獻 ,德邁二南。”
風化
(1) 教育感化;風俗教育
盛揖攘之容,以風化天下。——《漢書·禮樂志》
至今民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重使賢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漢書·韓延壽傳》
(2) 岩石或建築物等因日曬雨淋而受到侵蝕
匕箸
亦作“ 匕筯 ”。1.食具,羹匙和筷子。《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先主 方食,失匕箸。” 唐 劉禹錫 《為杜相公謝就宅賜食狀》:“舉其匕筯,若負丘山。”《金史·僕散端傳》:“ 楠 方食,擲匕筯於案。” 蘇曼殊 《絳紗記》:“此人不勝匕箸,何能為盜?”
(2).指飲食。 宋 陸游 《曉出湖邊摘野蔬》詩:“行迎風露衣巾爽,浄洗膻葷匕筯香。” 清 戴名世 《吳宏表稿序》:“顧有思得山海之珍、遠方之奇異以為快,雖其未必皆可於口,而匕箸之所須,非是不飽焉。”
爨炊
燒火做飯。《世說新語·德行》“ 胡威 之清,何以過此”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爨炊。”
百口
(1).全家;近親一族。《列子·說符》:“人有濱 河 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後漢書·趙岐傳》:“闔門百口,埶能相濟。” 唐 韓愈 《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誰雲經艱難,百口無夭殤。”《資治通鑑·梁武帝中大通元年》:“或勸 椿 ( 楊椿 )出亡, 椿 曰:‘吾內外百口,何所逃匿!正當坐待天命耳。’” 清 沉受宏 《贈吳事衍》詩:“百口長悲殉亂離,一身何幸還鄉里。”
(2).一百人。《北史·楊素傳》:“ 仁壽 初,代 高熲 為尚書左僕射,賜良馬十匹,牝馬二百匹,奴婢百口。”
(3).滿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冤獄》:“邑令拘鄰保,血膚取實,究無端緒,惟媒媼述相謔之詞,以此疑 朱 。捕至,百口不承。”
(4).眾多的嘴。 魯迅 《而已集·談所謂“大內檔案”》:“結果是辦事的人成為眾矢之的,謠言和讒謗,百口也分不清。”
共相
(1).佛教名詞。與自相(不共相)相對,謂幾種事物的共通相,即不局限於一法之自體。如色、受等有為法共有無常性,故以無常相為共相(色、受等自體各異,色以質礙為自相,受以領納為自相)。《俱舍論》卷二三:“一切有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為‘共相’。”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九講:“理是共相,但事上見理卻並不限於共相,因為每事現各有別相。”
(2).拉丁文universalia的意譯。 西歐 中世紀經院哲學常用名詞,意即一般。 陶行知 《答朱端琰之問》:“我們要從具體想到抽象,從我相到共相,從片想到系統。”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第十五章:“科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家都想揭開自然之秘,在殊相中見出共相。但是他們出發點不同,目的不同,因而在同一殊相中所見得的共相也不一致。”
兒無常父
謂家族和睦,兄弟輩往來無間。父,長輩。《晉書·儒林傳·氾毓》:“奕世儒素,敦睦九族,客居 青州 ,逮 毓 七世,時人號其家‘兒無常父,衣無常主’。”
同牢
古代婚禮中,新夫婦共食一牲的儀式。《漢書·王莽傳下》:“進所徵天下淑女 杜陵 史氏 為皇后…… 莽 親迎於前殿兩階間,成同牢之禮於上西堂。” 唐 楊衡 《夷陵郡內敘別》詩:“禮娶嗣明德,同牢夙所欽。” 清 夏炘 《學禮管釋一·釋媵御沃盥交》:“同牢之禮,夫婦並尊,不為賓主。”
一家
(1).一個家族;一戶人家。常用以謂無分彼此,如家人之相親。《管子·霸言》:“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理也。”《淮南子·說林訓》:“一家失熛,百家皆燒。”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兄弟》:“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一家和睦,吉事有祥。” 陳毅 《乘車過雪峰》詩:“明日 拉薩 會親友, 漢 藏 一家敘別情。”
(2).指一人。《禮記·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鄭玄 註:“一家、一人,謂人君也。” 漢 班固 《 * 通·正論》:“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謹敬謙讓之至也。”《宋史·道學傳·程顥》:“天下事非一家私議,願平氣以聽。”《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有五個防土庫的,在那裡喫酒 * ,一家當一更。”
(3).一家學說;一個流派。《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晉書·荀崧傳》:“ 向 歆 ,漢之碩儒,猶父子各執一家,莫肯相從。” 唐 劉知幾 《史通·采撰》:“何嘗不徵求異説,採摭羣言,然後能成一家,傳諸不朽。” 宋 蘇軾 《莊子祠堂記》:“其論天下道術,自 墨翟 、 禽滑釐 、 彭蒙 、 慎到 、 田駢 、 關尹 、 老聃 之徒,以至於其身,皆以為一家。”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 蘇 張 縱橫之辨、 髠奭 稷下 之談,其論無當於宏旨,其義不主於一家。”參見“ 一家言 ”、“ 一家書 ”。
(4).古時生產活動的一個單位。三夫為一家。《管子·乘馬》:“邑成而制事:四聚為一離,五離為一制,五制為一田,二田為一夫,三夫為一家,事制也。”
(5).表數量。常用於工商企業等。如:一家百貨商店;一家紡織廠。
比戶
(1).家家戶戶。《魏書·李安世傳》:“無私之澤,乃播均於兆庶;如阜如山,可月積於比戶矣。” 五代 李中 《獻喬侍郎》詩:“九霄恩復降,比戶意皆忻。” 清 李漁 《奈何天·助邊》:“祇為著蒼黔凋敝,水旱頻仍,比戶嗟呀。” 康有為 《大同書》己部第一章:“試游於都會,入於閭井,聽鄉謡,比戶可憂焉:老婦隆冬無被,乃典衣而療子孫之疾;老翁白首無褲,乃力作而償子孫之負。”
(2).形容人多而普遍。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樾泉近體》:“何以效 蘇 陸 者比戶,談 王 李 者塞途也?”
(3).一戶挨著一戶。 清 唐甄 《潛書·遠諫》:“比戶延燒,必罪失火之主。”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鄰里鄉黨,比戶而居。”
和淳
平和淳樸。 明 劉基 《悅茂堂詩》:“聚欲去其惡,不使傷和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