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玉圖章歌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漢玉圖章歌原文

土華璘㻞青銅色,蒲牢為紐鳧鍾式。

躨跜饕餮周身刻,萇弘血冷不可逼。

何代剛卯資抑埴,昭陵玉碗出幽宅。

耿氏得之重和璧,重鐫丹誠誇世德。

萬籤插架夥圖籍,品題用以辨真跡。

俎中彭越無英魄,族分貲散誰復惜。

琅編錦軸天府積,此章隨入等㼾甓。

偶撫摩之色黝赤,詞臣博古均能識。

驗之曾鈐諸卷冊,不差毫釐同刻畫。

吁嗟乎丹誠兩字千秋勒,忠我朝歟抑勝國。

兩端首鼠堪嘆息,錢氏鐵券不可得。

詩詞問答

問:漢玉圖章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漢玉圖章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七部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二十六

參考注釋

青銅

銅和錫以及有時有少量其他元素(如鋅和磷)的合金,青灰色或灰黃色,比黃銅硬而強度大,用來製造多種工業零部件

蒲牢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生活在海邊的獸。據說它吼叫的聲音非常宏亮,故古人常在鐘上鑄上蒲牢的形象。《文選·班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鐘” 李善 注引 三國 吳 薛綜 曰:“海中有大魚曰鍄,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者為鯨魚。”後因以“蒲牢”為鐘的別名。 唐 皮日休 《寺鐘暝》詩:“重擊蒲牢唅山日,冥冥煙樹覩棲禽。” 清 趙翼 《西岩齋頭自鳴鐘分體得七古》:“可許我來叩舂容,蒲牢一聲震寥廓。”

鳧鍾

《周禮·考工記·鳧氏》:“鳧氏為鍾。”因以“鳧鐘”稱作為樂器的銅鐘。《舊唐書·音樂志三》:“笙歌籥舞屬年韶,鷺鼓鳧鐘展時豫。” 明 胡其毅 《孔廟柏歌》:“鳧鐘鷺鼓出東房,割牲釋菜羅酒漿。”

躨跜

(1).盤曲蠕動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虬龍騰驤以蜿蟺,頷若動而躨跜。” 呂延濟 註:“躨跜,動貌。言虬龍飛舉盤屈,頷然若動也。” 唐 儲光羲 《登秦嶺作時陷賊歸國》詩:“朝出猛獸林,躨跜登高峯。” 清 張熙純 《楞嚴壇詩百韻》:“苔龕藻井環忍殿,象豸馴伏龍躨跜。”

(2).踞伏貌。 唐 李白 《化城寺大鐘銘》:“爾其龍質炳發,虎形躨跜。” 清 趙翼 《同蓉溪芷堂游獅子林題壁兼寄園主同年黃雲衢侍御》詩:“躨跜如見奇獸蹲,痀癭似逢老人叱。”

饕餮

(1) 傳說中的一種貪殘的猛獸,常見於青銅器上,用作紋飾,稱為饕餮紋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呂氏春秋·先識》

(2) 貪吃者或性情貪婪的人

周身

渾身;全身上下,無一例外

周身都淋濕了

萇弘

(1).亦作“ 萇宏 ”。人名。字 叔 ,又稱 萇叔 。 周景王 、 敬王 的大臣 劉文公 所屬大夫。 劉氏 與 晉 范氏 世為婚姻,在 晉 卿內訌中,由於幫助了 范氏 , 晉 卿 趙鞅 為此聲討, 萇弘 被 周 人殺死。傳說死後三年,其血化為碧玉。事見《左傳·哀公三年》。《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 伍員 流於 江 , 萇弘 死於 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後亦用以借指屈死者的形象。 漢 張衡 《東京賦》:“ 萇弘 、 魏舒 ,是廓是極。” 晉 左思 《蜀都賦》:“碧出 萇弘 之血,鳥生 杜宇 之魄。” 元 關漢卿 《竇娥冤》第三折:“不是我 竇娥 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寃情不淺……這就是咱 萇弘 化碧, 望帝 啼鵑。” 周偉仁 《痛哭周烈士實丹》詩:“千古奇冤同 武穆 ,三年化碧慟 萇弘 。”

(2).兵書名。《漢書·藝文志》:“《萇弘》十五篇。”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剛卯

漢 代人用以辟邪的佩飾。於正月卯日製成,以金、玉或桃木為材料,刻有辟邪內容的文字。《漢書·王莽傳中》:“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 顏師古 註:“ 服虔 曰:‘剛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長三寸,廣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帶佩之。今有玉在者,銘其一面曰:正月剛卯。’ 晉灼 曰:‘剛卯長一寸,廣五分,四方。當中央從穿作孔,以采絲葺其底,如冠纓頭蕤。刻其上面,作兩行書……其一銘曰:疾日嚴卯,帝令 夔 化,順爾固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剛癉,莫我敢當。’今往往有土中得玉剛卯者,案大小及文, 服 説是也。” 宋 馬永卿 《嬾真子·正月剛卯》:“蓋剛者,強也;卯者,劉也。正月佩之,尊國姓也。” 元 方回 《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詩:“佩符豈有玉剛卯,挑藥久無金錯刀。”

昭陵

(1).陵墓名。 唐太宗 墓。在 陝西省 禮泉縣 九嵕山 。利用山峰鑿成。著名的 昭陵 六駿石刻,原來即列置在 昭陵 北面祭壇的東西兩廡房內。 前蜀 韋莊 《聞再幸梁洋》詩:“ 興慶 玉龍寒自躍, 昭陵 石馬夜空嘶。” 清 張際亮 《遷延》詩:“石馬 昭陵 煩北望, 太宗 兄弟總縱橫。”參閱 宋 宋敏求 《長安志·醴泉》。

(2).陵墓名。 明穆宗 墓。在 北京市 昌平縣 大峪山 東。為 明 十三陵之一。

(3).陵墓名。 清太宗 墓。亦稱 北陵 。在 遼寧省 沉陽市 北 隆業山 。為關外 清 代三陵( 昭陵 、 福陵 和 永陵 )中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個。解放後闢為 北陵公園 。參閱《清會典事例·盛京工部·陵寢規制》。

(4). 宋 仁宗 葬 永昭陵 , 宋 人以 昭陵 作為 仁宗 的代稱。 宋 樓鑰 《王岐公玄英宗詔草》:“ 昭陵 以 英宗 為皇子。”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三:“一日…… 昭陵 曰:‘甚好。’”

玉碗

(1).玉制的碗,亦泛指精美的碗。 唐 李賀 《過華清宮》詩:“玉碗盛殘露,銀燈點舊紗。” 明 何景明 《皇陵》詩:“玉碗留天地,金堂照寂寥。” 清 周亮工 《青酒苦澀》詩:“廿年常共酒人游,玉碗光承玉露柔。”

(2).堪輿家謂福地。 宋 曾慥 《類說·語林·玉碗金杯》:“ 李衛公 宅在 安邑 桑道茂 ,謂之玉碗; 牟相 宅在 新昌 北街,謂之金盃。”

幽宅

墳墓。《儀禮·士喪禮》:“度茲幽宅兆基,無有後艱。” 鄭玄 註:“今謀此以為幽冥居兆域之始。” 宋 王禹偁 《右衛上將軍贈侍中宋公神道碑》:“宜乎刊勒豐碑,光表幽宅。” 王國維 《癸丑三月三日京都蘭亭會》詩:“一朝繭紙閟幽宅,人間從此無真跡。”

和璧

見“ 和氏璧 ”。

丹誠

赤誠的心。《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承答聖問,拾遺左右,乃臣丹誠之至願,不離於夢想者也。” 唐 元稹 《鶯鶯傳》:“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 明 馮夢龍 《山歌·葵花》:“姐兒好像蜀葵能,胸中一片是丹誠。”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一:“ 徐東海 乾學 ,為司寇時,人贈以聯云:‘萬方玉帛朝 東海 ,一點丹誠向北辰。’”

世德

(1).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詩·大雅·下武》:“王配於京,世德作求。” 鄭玄 箋:“以其世世積德,庶為終成其大功。”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二書》:“及一日有文移發召之警,則又承藉世德,不蒙矢石,備戰守馭車僕焉。” 清 劉大櫆 《程氏宗祠碑記》:“以遺紹自肩,謂世德傳衍在予。”

(2).祖上及本人均有美德的人。《文選·陸機<文賦>》:“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李善 註:“言歌詠世有俊德者之盛業。”

萬籤插架

謂書籍之多。語出 唐 韓愈 《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 鄴侯 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 宋 陸游 《寄題徐載叔秀才東莊》詩:“萬籤插架號 東莊 ,多稼連雲亦何有。”

圖籍

(1)

(2) 圖簿,地圖和戶口冊。常指疆土、百姓

(3) 文籍圖書

品題

評論人物,定其高下

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後漢書·許劭傳》

真跡

書畫家本人的原作

這一幅畫是唐伯虎的真跡

彭越

亦寫作“彭月”。即彭蜞。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詩:“鄉味珍彭越,時鮮貴鷓鴣。” 宋 高承 《事物紀原·蟲魚禽獸·彭越》:“似蟹而小,世傳 漢 醢 彭越 以賜諸侯, 九江王 英 布 獵得之,不忍視,盡以覆 江 中,化而為此,故名‘彭越’。” 元 朱世名 《彭月》詩:“彭月懷沙小更肥,團臍風味頗相宜,菊花新酒何辜負,正是橙黃橘緑時。”參見“ 彭蜞 ”。

族分

本族繁衍下來的人。《西遊補》第十回:“想將起來, 秦始皇 也是 秦 , 秦檜 也是 秦 ,不是他子孫,便是他的族分。”

錦軸

(1).錦、綾裝裱的捲軸。 清 錢澄之 《孤螢篇》:“能臨錦軸窺銀字,還拂瑤琴見玉徽。”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昌齡藏書》:“性耽書史,築 謙益堂 ,丹鉛萬卷,錦軸牙籤,為一時之盛。”

(2).借指詔書。 明 吳承恩 《賀思翁受封障詞》:“昔年蘭省,已頒錦軸之榮;今日薇垣,又捧綸音之盛。”

天府

天然的府庫,比喻物產富饒

天府之土。——《三國志·諸葛亮傳》

入等

唐 代選官,考試書判合格者,稱為“入等”。 唐 韓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 李君 ﹞進士及第,試書判入等,補秘書正字。”《新唐書·選舉志下》:“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之‘藍縷’。”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唐書判》:“ 唐 銓選舉之法有四……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

撫摩

(1) 用指觸摸

撫摸下巴

(2) 無目的地來回玩弄或移動

手在床邊上來回撫摩著

黝赤

青黑帶赤之色。 宋 蘇軾 《宿望湖樓》詩:“君胡不相就,朱墨紛黝赤。”

詞臣

舊指文學侍從之臣,如翰林之類。 唐 劉禹錫 《江令宅》詩:“ 南朝 詞臣 北朝 客,歸來唯見 秦淮 碧。” 明 徐光啟 《疏辯》:“以翰林而兼 河南道 ,從來無此官銜;以詞臣而出典兵,從來無此職掌。”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幫忙到扯淡》:“所謂國家的柱石,也常是柔媚的詞臣,我們在 南朝 的幾個末代時,可以找出這實例。”

博古

通曉古代的事情

雅好博古

不差

(1)

 

全對,無差錯

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2)

 

不錯,不壞

今年的麥收成想還不差。——葉聖陶《火災·曉行》

刻畫

(1) 雕刻和繪畫

塔之基層四方各有一門,門楣原有刻畫。——郭沫若《游西安》

(2) 精細地描摹,塑造

刻畫入微

刻畫英雄人物形象

嗟乎

亦作“ 嗟呼 ”。亦作“ 嗟虖 ”。嘆詞。表示感嘆。《韓非子·內儲說下》:“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漢書·龔勝傳》:“嗟虖!薰以香 * ,膏以明自銷。” 唐 玄宗 《<孝經>序》:“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絶,異端起而大義乖。” 清 余懷 《板橋雜記·雅游》:“嗟乎!不復見乎!”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譽美失實,毋亦以耳代目之蔽歟?嗟呼!”

千秋

(1) 千年

(2) 歲月久遠

(3) 生日。敬辭,指人的壽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氣,豈不惹人議論?——曹雪芹《紅樓夢》

勝國

被滅亡的國家。《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陰訟,聽之於勝國之社。” 鄭玄 註:“勝國,亡國也。”按,亡國謂已亡之國,為今國所勝,故稱“勝國”。後因以指前朝。 元 張養浩 《濟南龍洞山記》:“ 歷下 多名山水, 龍洞 為尤勝……勝國嘗封其神曰 靈惠公 。” 明 宋濂 《故翰林待制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柳先生傳》:“ 隆山 牟公 應龍 ,得太史 李心傳 史學端緒,且諳勝國文獻淵源之懿,儀章、官簿、族系,如指諸掌。” 王國維 《沉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順康 之世,天造草昧,學者多勝國遺老,離喪亂之後,志在經世,故多為致用之學。”

兩端

(1).事物的兩個頂端;兩頭。《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穎達 疏:“兩端,終始也。” 宋 王禹偁 《大閱賦》:“出遊兵以定兩端,握奇數而制四面。”《元史·禮樂志二》:“相鼓二,制如搏拊,以韋為表,實之以糠。拊其兩端,以相樂舞節。”

(2).謂兩個極端。《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鄭玄 註:“兩端,過與不及也。”

(3).猶兩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武安 已罷朝,出止車門,召 韓御史大夫 載,怒曰:‘與 長孺 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宋書·律曆志中》:“古之為歷者, 鄧平 能修舊制新, 劉洪 始減《四分》,又定月行遲疾, 楊偉 斟酌兩端,以立多少之衷,因朔積分設差,以推合朔月蝕。” 唐 歐陽詹 《江夏留別華二》詩:“鄉路我尚遙,客游君未回。將何慰兩端,互勉臨岐杯。”

(4).指游移於兩者之間的態度。《史記·魏公子列傳》:“ 魏王 恐,使人止 晉鄙 ,留軍壁 鄴 ,名為救 趙 ,實持兩端以觀望。”《晉書·王浚傳》:“及 趙王 倫 篡位,三王起義兵, 浚 擁眾挾兩端,遏絶檄書,使其境內士庶不得赴義。”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下:“ 世衡 知城事,寨下屬 羌 率持兩端,向背不常。”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上以 第巴 始終反覆持兩端,乃追還其使。”

(5).猶兩種、兩類。《荀子·正論》:“而聖王之分,榮辱是也。是有兩端矣:有義榮者,有埶榮者,有義辱者,有埶辱者。”

首鼠

亦作“ 首施 ”。1.躊躇;遲疑不決。《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 山越 恃阻,不賓歷世,緩則首鼠,急則狼顧。”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 元祐 末已有紹述之論,時 來之邵 為御史,議事率多首鼠,世目之為‘兩來子’。” 清 侯方域 《送徐吳二子序》:“往見獵虎者禹步而入山嵎,以為誦符而騎其項。既見虎,則又首鼠,亦焉往而不為所噬哉?” 章炳麟 《訄書·哀清史》:“夫國史詘於人主,首施俯仰,無奈之何!”

(2).窺伺觀望,進退無定。《後漢書·烏桓鮮卑傳贊》:“二虜首施,鯁我北垂。”《北史·氐吐谷渾等傳論》:“ 氐 、 羌 、 吐谷渾 等曰殊俗,別處邊陲,考之前代,屢經叛服,窺覘首鼠,蓋其本性。”《新唐書·郭子儀傳》:“議者謂 子儀 有社稷功,而孽寇首鼠,乃置散地,非所宜。”

嘆息

(1) 嘆氣

惟聞女嘆息。——《樂府詩集·木蘭詩》

未嘗不嘆息。——諸葛亮《出師表》

聞琵琶已嘆息。——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倚杖自嘆息。——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僅嘆息曰。——《資治通鑑》

御史嘆息去。——清· 張廷玉《明史》

制府繞階嘆息,知變生肘腋,頃刻間便有作亂之事。——清· 魏源《聖武紀》

(2) 嘆美;讚嘆

姑娘此時,除了心中感激,點頭嘆息之外,再無別話。——《兒女英雄傳》

鐵券

(1).即鐵契。《東觀漢記·桓帝紀》:“﹝ 延熹 ﹞八年,妖賊 蓋登 稱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鐵券十一。後伏誅。”《舊唐書·良吏傳下·楊元琰》:“及事成,加雲麾將軍,封 弘農郡公 ,食實封五百戶,仍賜鐵券,恕十死。”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錢武肅鐵券》:“吾鄉 錢叔琛 氏 贇 ,乃 武肅王 之諸孫也……嘗出示所藏鐵券,形宛如瓦,高尺餘,闊二尺許,券詞黃金商嵌。” 清 朱彝尊 《謁劉文成公祠》詩:“黃金遺像蝕,鐵券幾人傳。” 清 凌揚藻 《蠡勺編·鐵券》:“ 台州 民 錢允一 ,有家藏 吳越王 鏐 唐 賜鐵券。 洪武 初, 太祖 欲封功臣,遣使取其式而損益之。其制如瓦,第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廣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廣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廣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廣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廣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廣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數之詳,以記其功;中鐫免罪減祿之數,以防其過。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頒功臣,右藏內府。有故,則合之以取信。”參見“ 鐵契 ”。

(2).借指擁有鐵券的王侯貴族。 清 李漁 《蜃中樓·寄書》:“到今朝藿食伴腥膻,果然是不棄糟糠當年的鐵券。”

詩詞推薦

漢玉圖章歌原文_漢玉圖章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