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竺原文
天竺天一方,震旦茲亦有。
聞之一切法,事必遇其偶。
崎嶇入蔥茜,步步離塵垢。
台傳康樂翻,石識李源友。
大士昔示相,聊藉仁謙手。
靈感無不應,香市傾城走。
恆處菩提座,此理人知否。
文通教易禪,適足啟笑口。
詩詞問答
問:上天竺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上天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有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二十二
參考注釋
天竺
我國古代稱印度
天一
(1).謂與天合而為一。《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 註:“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為一也。”
(2).星名。《史記·天官書》:“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 張守節 正義:“天一一星,疆閶闔外,天帝之神,主戰鬭,知人吉凶。明而有光,則陰陽和,萬物成,人主吉;不然,反是。”《晉書·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戰鬭,知人吉凶者也。”
(3).神名。《史記·封禪書》:“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 天一 、 地一 、 太一 ’。” 司馬貞 索隱引 宋均 曰:“ 天一 、 太一 , 北極神 之別名。”
(4).太歲的別名。《廣雅·釋天》:“天一……太歲也。”參閱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太歲考上》“論太歲之名有六名異而實同”。
震旦
古代印度人稱中國
諾矩羅居 震旦東南大海際 雁盪山芙蓉峰龍湫。—— 宋· 沈括《夢溪筆談》
一切法
佛教稱萬有為一切法。亦稱一切諸法。《大智度論》卷二:“復次一切法,略説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説法。此已攝一切法。”《大智度論》卷二七:“何等是一切法?所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十二入名一切法。” 唐 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崎嶇
山路不平
崎嶇而經丘。——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崎嶇坎坷
步步
一步一步;每步。 南朝 宋 謝莊 《宋孝武宣貴妃誄》:“旌委鬱於飛飛,龍逶遲於步步。” 唐 李商隱 《南朝》詩:“誰言瓊樹朝朝見,不及金蓮步步來。”《敦煌曲子詞·獻忠心》:“望丹闕,步步淚,滿衣襟。”《花月痕》第七回:“偶然撲蝶粉牆東,步步纖痕印落紅。” 毛 *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不能步步後退,毫無原則,什麼都答應。”
塵垢
塵埃和污垢,比喻細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指塵世
游乎塵垢之外
康樂
(1).安樂。《禮記·樂記》:“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 梁啓超 《論進步》:“其羣治之光華美滿也如彼,其人民之和親康樂也如彼。”
(2).淫樂。康,通“ 荒 ”。 漢 劉向 《說苑·權謀》:“ 中山 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踦,固無休息,淫昏康樂,歌謡好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
(3).舞曲名。《史記·孔子世家》:“選 齊 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 司馬貞 索隱引 王肅 云:“舞曲名也。”
(4).指 南朝 宋 文學家 謝靈運 。《宋書·謝靈運傳》:“﹝ 靈運 ﹞襲封 康樂公 ,性奢豪,車服鮮麗,衣裳器物,多改舊制,世共宗之,鹹稱 謝康樂 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謝中書書》:“﹝山川﹞實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樂 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唐 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羣季俊秀,皆為 惠連 ;吾人詠歌,獨慚 康樂 。”
大士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 尹知章 註:“大士不矜,謙以接物。”《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來,區區汝何攻? 賜 來,便便汝何使?願得衣冠為子宰焉。’”
(2).佛教對菩薩的通稱。 南朝 齊 周顒 《重答張長史》:“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或為儒林之宗,或為國師道士,斯經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華文句記》卷二:“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
(3).特指觀世音菩薩。《紅樓夢》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 嫦娥 檻外梅。”
(4).對高僧的敬稱。 宋 蘇軾 《金山長老寶覺師真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惟 寳覺 大士之像。”
正獄訟之官。《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經義述聞·禮記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 子牛 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獄訟,蓋若《秋官·士師》察獄訟之辭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衛侯 與 元咺 訟, 寧武子 為輔, 鍼莊子 為坐, 士榮 為大士。” 杜預 註:“大士,治獄官也。” 漢 劉向 《說苑·臣術》:“ 忌 舉北郭 刁勃子 為大士,而九族益親,民益富。”
靈感
靈驗;靈應。不用平常的感覺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稱遠隔知覺。或指無意識中突然興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緒或景物所引起的創作情狀
無不
沒有不;全是。《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序:“風雨晦明,無不從順。”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序》:“凡六經 孔子 之書,無不牽合其論,而上下其詞也。”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文藝卻已經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致,也無不令人心愛。”
香市
(1).買賣香的市場。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日南 有香市,商人交易諸香處。” 宋 洪芻 《香譜》:“ 南海 有香市,以香交易。”
(2).指寺廟進香季節所設買賣香物、雜物等的集市。 清 張岱 《陶庵夢憶·西湖香市》:“ 西湖 香市,起於花朝,盡於端午。”《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三回:“又想正月香市,初一我穿甚么衣裳,十五我穿甚么衣裳。” 魯迅 《花邊文學·法會和歌劇》:“賽會做戲文,香市看嬌嬌,正是‘古已有之’的把戲。” 茅盾 《故鄉雜記》:“‘香市’就是陰曆三月初一起,十五日為止的土地廟的‘廟會’式的臨時市場。”
傾城
(1) 全城;滿城
傾城出動,圍捕兇犯
(2) 形容女子艷麗,貌壓全城
名花傾城,君王帶笑
(3) 傾覆國家
菩提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的境界
理人
治理百姓。 漢 蔡邕 《陳政要七事疏》:“既加之恩,難復收改;但守奉祿,於義已弘,不可復使理人及仕州郡。” 唐 張九齡 《郡內閒齋》詩:“理人無異績,為郡但經時。” 宋 曾鞏 《南軒記》:“其於天地萬物小大之際,修身理人、國家治亂安危存亡之致,罕不畢載。”
文通
(1).通達文學。《南史·檀道濟傳》:“﹝ 檀珪 ﹞與 僧虔 書曰:‘僕一門雖謝文通,乃忝武達。’”
(2).文句的通則。猶文法。 清 馬建忠 《<馬氏文通>序》:“取‘四書’、三《傳》、《史》、《漢》、 韓 文為歷代文詞升降之宗,兼及諸子、《語》、《策》,為之字櫛句比……渙然冰釋,皆有以得其會通,輯為一書,名曰‘文通’。”
適足
謂充足適度而不過分。《墨子·經說下》:“損飽者去餘,適足不害,能害飽。” 孫詒讓 間詁:“能與而通。害飽,疑當作飽害。言若食適足不害於人,而過飽乃為害。”《漢書·食貨志上》:“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二,下孰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
笑口
指笑時口部形態,笑容。 南唐 馮延巳 《莫思歸》詞:“花滿名園酒滿觴,且開笑口對穠芳。” 清 姚鼐 《游瞻園和香亭同年兼呈東浦方伯及在座諸君》詩之六:“朱顏今已過,笑口古難開。” 魯迅 《華蓋集續編·有趣的訊息》:“有時則尋些小玩意兒來開開笑口,但這也就是得罪人。”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上天竺原文_上天竺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