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蜀公奉酬·其一

作者:彭汝礪 朝代:宋代

答蜀公奉酬·其一原文

疊石栽花作小園,庭柯顧盼足怡顏。

盡捐勢利隨流水,多占聲名似泰山。

細雨鳧雛浮水際,微風燕子語梁間。

竹冠筇杖籃輿好,認得公從湖上還。

詩詞問答

問:答蜀公奉酬·其一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答蜀公奉酬·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答蜀公奉酬·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彭汝礪的名句有哪些?答:彭汝礪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刪韻

參考注釋

栽花

(1). 晉 潘岳 任 河陽 縣令時,在縣中滿栽桃李,傳為美談。後因以“栽花”稱揚縣令。 清 陳維崧 《秋霽·送江辰六之任益陽》詞:“江山未老,又逢仙令栽花到。”

(2).指種痘。參見“ 栽花先生 ”。

作小

做小。謂與人作妾。

庭柯

庭園中的樹木。 晉 陶潛 《停雲》詩:“翩翩飛鳥,息我庭柯。” 宋 范成大 《簽廳夜歸用前韻呈子文》:“爐篆無風香霧直,庭柯有月露光寒。”

顧盼

(1)

(2) 觀看,左顧右盼

俊眼修眉,顧盼神飛。——《紅樓夢》

(3) 回視,眷顧

怡顏

(1).和悅的容顏。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怡顏高覽,弭翼鳳戢。”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柴四》:“卒至一村落,清流環繞,緑樹陰濃,板屋竹牆,儼如畫裡,就中黃童白叟,各有怡顏之色。”

(2).使容顏喜悅。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宋 岳珂 《桯史·壽星通犀帶》:“ 德壽 在北內,頗屬意玩好。 孝宗 極先意承志之道,時罔羅人間以供怡顏。”

捐勢

捨棄權勢。《莊子·山木》:“削跡捐勢,不為功名。”

隨流

(1).應和合拍。《文選·宋玉<高唐賦>》:“當年遨遊,更唱迭和,赴曲隨流。” 李善 註:“鳥之哀鳴,有同歌曲,故言赴曲。隨流者,隨鳥類而成曲也。”

(2).隨著江水流到之處。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於是乃命使西征,隨流而攘,風之所被,罔不披靡。”

(3).順應潮流。 唐 薛逢 《酬牛秀才登樓見示》:“年光同過隙,人事且隨流。” 清 曹寅 《東城泛舟至齋僧館誦愚山先生榮園句和雪坪來韻》:“即賞感前修,隨流問時派。”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公薨,人無知不知,皆喟然曰:‘古君子不存於今。’然公獨其形質亡耳。浩浩然隨流平進,而不攓撅於升降也。”

聲名

名聲;名譽

第三是三仙姑的聲名不好。——《小二黑結婚》

泰山

(1) 東嶽,中國五嶽之首,中國名山,海拔1524米,位於山東泰安境內。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禪、祭告天地,多古蹟和文人墨跡,為旅遊勝地

(2) 古人把泰山作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寶貴的事物

有眼不識泰山

(3) 妻父的代稱

呼妻父為泰山,一說雲,泰山有丈人峰。—— 晁說之《晁氏客語》

細雨

小雨。 南朝 梁簡文帝 《和湘東王首夏詩》:“冷風雜細雨,垂雲助麥涼。” 唐 劉長卿 《別嚴士元》詩:“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 宋 陸游 《小園》詩:“點點水紋迎細雨,疎疎籬影界斜陽。” 茅盾 《子夜》十九:“現在是濛濛細雨,如煙如霧。”

鳧雛

幼鳧。《西京雜記》卷一:“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 南朝 宋 鮑照 《三日》詩:“鳧雛掇苦薺,黃鳥銜櫻梅。” 明 袁宏道 《棹歌行》:“生子若鳧雛,穿江復入湖。”

浮水

(1).漂於水面。《舊唐書·高駢傳》:“蝗自西來,行而不飛,浮水緣城而入府第。”

(2).指在水上航行。《後漢書·公孫述傳》:“﹝ 蜀 地﹞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

(3).泅水,在水裡游泳。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正覺寺》:“尚書左丞 甄琛 曰:‘ 吳 人浮水自雲工,妓兒擲繩在虛空。’” 魯迅 《朝花夕拾·范愛農》:“我疑心他是 * 。因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微風

(1).輕微的風。《荀子·解蔽》:“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漢 班婕妤 《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宋 范成大 《春晚》詩之二:“微風盡日吹芳草,蝴蝶雙雙貼地飛。” 清 劉純熙 《日暮》詩:“宿鳥樹高下,微風雲重輕。”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六章:“那面深綠色的繡有和平鴿的旗幟,也被人插到地堡上,在微風裡輕輕地飄蕩。”

(2).指日趨衰微的風俗。 唐 杜甫 《杜鵑行》:“ 蜀 人聞之皆起立,至今相效傳微風。”微,一本作“ 遺 ”。

燕子

家燕和雨燕的通稱

竹冠

即竹皮冠。 清 張岱 《陶庵夢憶·麋公》:“竹冠羽衣,往來於長堤深柳之下。”《痛史》第二一回:“一個瘦小道士,穿一件青道袍,頭上押了一頂竹冠,地下擺了藥箱。”參見“ 竹皮冠 ”。

筇杖

筇竹杖。 唐 許渾 《王居士》詩:“筇杖倚柴關,都城賣卜還。” 宋 陸游 《破陣子》詞之二:“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入則有布衲道人,趺坐廊間,筇杖倚壁,花布囊琴。”

籃輿

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著行走,類似後世的轎子。《晉書·孝友傳·孫晷》:“ 富春 車道既少,動經江川,父難於風波,每行乘籃輿, 晷 躬自扶持。”《宋書·隱逸傳·陶潛》:“ 潛 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轝籃輿。” 清 方文 《贈孫子穀》詩:“蹇予腳疾愁歸路,直遣籃輿送到家。”

認得

(1) 認識

這位同志你認得嗎?

(2) 認出;知道

我已不認得這個學校了

詩詞推薦

答蜀公奉酬·其一原文_答蜀公奉酬·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