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范丞相忠宣公六首·其一原文
曳杖三朝老,持衡一品尊。
忽同秦逐客,幾見楚冤魂。
公袞方還第,輀車已及門。
遺言不須記,一一表中存。
詩詞問答
問:挽范丞相忠宣公六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畢仲游
問:挽范丞相忠宣公六首·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挽范丞相忠宣公六首·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元韻
參考注釋
三朝
(1).正月一日。為歲、月、日之始,故曰三朝。《文選·班固<東京賦>》:“春王三朝,會同 漢 京。” 李善 註:“三朝,歲首朔日也。”《漢書·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 顏師古 註:“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 唐 耿湋 《元日早朝》詩:“九陌朝臣滿,三朝候鼓賒。” 宋 楊萬里 《誠齋荊溪集序》:“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
(2).謂三日。 唐 李白 《上三峽》詩:“三朝上 黃牛 ,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3).舊時婚後或出生後第三日均稱“三朝”。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鵝蛋……並以茶餅鵝羊果物等合送去壻家,謂之‘送三朝禮’也。”《四遊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卻説那小公子 靈光 ,纔三朝便能言語。” 清 孫枝蔚 《新嫁娘》詩:“從今愁婦職,人莫羨三朝。”
(1).外朝、內朝、燕朝。《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 漢 鄭玄 註:“ 周 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內朝、燕朝。外朝在王宮庫門外,有非常之事以詢萬民於宮中。內朝在路門外,燕朝在路門內,蓋內朝以見羣臣,或謂之路朝,燕朝以聽政,猶今之奏事,或謂之燕寢。”
(2).指前後三代君主統治的時期。 唐 李德裕 《離平泉馬上作》詩:“十年紫殿掌洪鈞,出入三朝一品身。” 唐 李遠 《贈寫御容李長史》詩:“三朝供奉無人敵,始覺 僧繇 浪得名。” 宋 蘇軾 《題永叔會老堂》詩:“三朝出處共雍容,歲晚交情見二公。”
持衡
(1).見“ 持衡擁璇 ”。
(2).持秤稱物。比喻公允地品評人才。 唐 綦毋潛 《送崔員外黔中監選》詩:“持衡出帝畿,星指 夜郎 飛。”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然自後北闈試事,不復令新殿撰持衡,遂改三百餘年之舊制矣。”
一品
(1).封建社會中官品的最高一級。自 三國 魏 以後,官分九品,最高者為一品。《晉書·惠帝紀》:“乃發王公奴婢手舂給兵廩,一品以下不從征者,男子十三以上皆從役。” 唐 賈島 《上杜駙馬》詩:“妻是九重天子女,身為一品令公孫。”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三》:“而凡 滿洲 、 漢 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極速者亦三十年。”參閱《隋書·百官志中》。
(2).借指位居一品的高官。 唐 裴鉶 《傳奇·崑崙奴》:“ 大歷 中有 崔生 者,其父為顯僚,與蓋代之勛臣一品者熟。生時為千牛,其父使往省一品疾。”
(3).猶言一等;第一等。《南齊書·蕭惠基傳》:“當時能棊人 琅邪 王 抗 第一品, 吳郡 褚思莊 、 會稽 夏 赤 松 竝第二品。” 宋 王明清 《摭言雜說》:“京師 樊樓 畔有一小茶肆,甚瀟灑清潔,皆一品。”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冥誓》:“(生)姐姐費心。因何錯愛小生至此?(旦)愛的你一品人才。” 老舍 《正紅旗下》三:“他比客人高著一品,須拿出為官多年,經驗豐富,從容不迫的神態來。”
(4).一種。《周禮·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唐 賈公彥 疏:“泉始蓋一品, 周景王 鑄大錢,而有二品。” 宋 張載 《經學理窟·祭祀》:“羞無他物,則雖羞一品足矣。”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異事》:“當時 揚州 芍藥,未有此一品,今謂之‘金纏腰’者是也。”
逐客
(1).謂驅逐來自他國的遊說之士。《史記·李斯列傳》:“諸侯人來事 秦 者,大抵為其主游閒於 秦 耳,請一切逐客。”
(2).指驅趕客人。 清 范士楫 《邯鄲行》:“黃棘逐客客不怒,似言地窄蒼浪高。” 陳昌本 《“花腳王”開棺》:“他一準記了我的仇,給我吃這閉門羹!自己不理還罷了,還讓兒媳婦關門逐客!”
(3).指被貶謫遠地的人。 唐 杜甫 《夢李白》詩之一:“ 江 南瘴癘地,逐客無訊息。” 明 許三階 《節俠記·訂訪》:“你高人應下 陳蕃 榻,我逐客還登 謝朓 樓。” 陳毅 《滿江紅·游廣東旋至海南島度假一周記沿途所見》詞之七:“數 瓊島 ,遠來謫宦,飄蓬逐客。”
幾見
(1).謂見之不久。《詩·齊風·甫田》:“未幾見兮,突而弁兮。” 鄭玄 箋:“人君內善其身,外修其德,居無幾何,可以立功。猶是婉孌之童子,少自脩飾,丱然而稚,見之無幾何,突耳加冠為成人也。”
(2).何曾見,少見。 明 高攀龍 《講義·我未見好仁章》:“幾見好富貴的都好得來,惡貧賤的都惡得去……幾見有好仁而好不來,惡不仁而惡不去者。”
冤魂
冤屈而死的鬼魂(迷信)
公袞
(1).上公之命服。袞,古代帝王、上公的禮服。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丁晉公 、 馮魏公 ,位三公侍中,而未嘗冠貂蟬。 杜祁公 相甫百日,當 慶曆 四年郊祠,貂冠公袞,又升輅奉冊,改諡諸後。”
(2).指三公一類的顯職。 宋 范仲淹 《祭呂相公文》:“謹致祭於故相贈太師令公 呂公 之靈……憂勞疾生,辭去台衡,命登公袞,以養高年,如處嘉遁。” 宋 王安石 《賀留守太尉啟》:“伏維留守太尉,朝廷偉材,宗廟貴器,華問既大,寵祿用光……將壇之拜既崇,公袞之歸豈晚。”
還第
舊時指官吏辭職或解職而返回私宅。《晉書·王導傳》:“則如君言, 元規 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魏書·太祖紀》:“秋七月,鎮西大將軍、司隸校尉、 毗陵王 順 有罪,以王還第。”《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七年,啟求還第,上令世子 子廉 代鎮東府。”《新唐書·張平高傳》:“ 貞觀 初,為 丹州 刺史,坐事,以右光祿大夫還第。”《宋史·王貽永傳》:“ 貽永 自言寵祿過盛,願罷樞筦,解使相還第。”
輀車
亦作“輭車”。亦作“轜車”。載運棺柩的車子。《漢書·王莽傳下》:“百官竊言‘此似輭車,非僊物也’。” 顏師古 註:“輭車,載喪車,音而。”《北史·文苑傳·樊遜》:“居七八日,行遇轜車,嚬眉下淚。” 唐 白居易 《相和歌辭·輓歌》:“晨光照閭巷,輀車儼欲行。”一本作“轜車”。 明 徐霖 《繡襦記·歌郎競技》:“休教樂道輀車,歌出哀聲為貴。” 清 劉岩 《哭家西谷侍御》詩:“君魂游 泰 岱 ,輀車返西 秦 。”
及門
正式登門拜師受業的學生
及門弟子
遺言
(1) 死者生前留下來的話;遺囑
忠烈遺言。——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2) 指前賢的遺訓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一表
(1).一個標誌。《墨子·備城門》:“城上千步一表。”《淮南子·天文訓》:“正朝夕,先樹一表東方,操一表卻去前表十步以參望。”
(2).一根華表。 王闓運 《影山草堂銘》:“靈光非 魯王 之宮,麥秀有 殷 臣之淚,釣臺之下豈必 嚴子 故居, 漢 殿之前惟見通天一表,茫茫之感系以銘焉。”
(3).一通奏疏。 宋 葉適 《蔡知閣墓志銘》:“觀卿一表,前程未可量也。”《宋史·向敏中傳》:“一表不聽則再請,雖累百表,不得請勿止也。”
(4).指人的儀表。 元 無名氏 《盆兒鬼》第一折:“則見他威凜凜一表身材大。” 許地山 《女國士》:“我看他長得一表身材,不怕餓得著他。” 歐陽山 《三家巷》二六:“ 陳文雄 見他身材高大,和自己相仿佛,臉孔白淨,戴著寬邊眼鏡,只是稍為發胖了一些,真算得一表儀容。”
(5).謂略為述說。如:這個故事就一表而過。
(6).詳敘。如:要知端的,聽我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