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宰讀易圖原文
太宰謝塵鞅,抗志遵先軌。
幽棲辟梁園,華窗見汝水。
寒煙入茅茨,蓽門朝未啟。
賞心憩松石,默坐觀無始。
龍馬發秘藏,盈虛悟深旨。
抱膝有餘暇,玄言時自擬。
千聖不可作,九師亦云鄙。
鼎鼎百年間,聞道知誰氏。
請證洛誦言,一叩參寥子。
詩詞問答
問:趙太宰讀易圖的作者是誰?答:王弘誨
問:趙太宰讀易圖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太宰
(1).相傳 殷 置太宰。 周 稱冢宰,為天官之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春秋 列國亦多置太宰之官,職權不盡相同。 秦 、 漢 、 魏 皆不置。 晉 以避 司馬師 諱,置太宰以代太師。 北周 文帝 依《周禮》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 隋 唐 均無此官。 宋 崇寧 間,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 靖康 末復故。參閱《周禮·天官·大宰》、《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二》、《文獻通考·職官二》。
(2).三代掌饌之官。《大戴禮記·保傅》:“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太宰持斗而御戶右。’” 盧辯 註:“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屬。”
(3). 明 清 時一般稱吏部尚書為太宰。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司農署銓》:“太宰 孫富平 去位,以戶部尚書 楊本菴 俊民 署吏部事。”
塵鞅
世俗事務的束縛。鞅,套在馬頸上的皮帶。 唐 牟融 《寄羽士》詩:“使我浮生塵鞅脫,相從應得一盤桓。” 宋 范成大 《送關壽卿校書出守簡州》詩:“ 京 洛 知心塵鞅里, 江 吳 攜手暮帆邊。” 清 吳偉業 《送何省齋》詩:“君今謝塵鞅,輕裝去如駛。”
抗志
(1).高尚其志。《六韜·上賢》:“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 宋 曾鞏 《筠州學記》:“而搢紳之徒,抗志於 * 之間。”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三》:“ 白樂天 抗志辭榮,似知道者。” 章炳麟 《辨詩》:“自 王粲 以降,作者抗志,欲返古初。”
(2).指高尚的志向。《晉書·夏統傳》:“其人循循,有 大禹 之遺風, 太伯 之義讓, 嚴遵 之抗志, 黃公 之高節。” 明 何景明 《六子詩·李戶部夢陽》:“抗志冀陳力,危言獲罪愆。”
先軌
(1).先王的法度。《三國志·魏志·高柔傳》:“陛下臨政,允迪叡哲,敷弘大猷,光濟先軌。”《南齊書·武帝紀》:“朕嗣奉鴻基,思隆先軌,載耒躬親,率由舊式。”
(2).指先有的範例。 清 顧岱 《奉委進江背洞駐軍赤坎招安賊三萬有奇》詩:“撫綏誠不易,先軌是 陽明 。”
幽棲
(1).幽僻的棲止之處。 唐 王昌齡 《過華陰》詩:“羇人感幽棲,窅映轉奇絶。” 宋 范仲淹 《與孫元規書》:“肺疾未愈,賴此幽棲,江山照人,本無他望,以此為多。” 明 練子寧 《二月望日與饒隱君游玉笥山》詩:“上有 梅仙 採藥之幽棲,下有 蕭雲 讀書之故基。”
(2).隱居。《宋書·隱逸傳·宗炳》:“ 南陽 宗炳 、 雁門 周續之 ,並植操幽棲,無悶巾褐,可下辟召,以禮屈之。” 唐 白居易 《與僧智如夜話》詩:“懶鈍尤知命,幽棲漸得朋。” 魯迅 《故事新編·採薇》:“這確是一座好山……是理想的幽棲之所。”
梁園
(1).即 梁苑 。 西漢 梁孝王 的 東苑 。 唐 韋應物 《送李十四山東遊》詩:“ 梁 楚 多大蕃,高論動侯伯……立馬望東道,白雲滿 梁園 。” 明 沉受先 《三元記·祝壽》:“嘆 金谷 、 梁園 ,多少繁華一夢中。” 清 顧炎武 《梁園》詩:“ 梁園 詞賦想遺音,雕繢風流遂至今。” 章炳麟 《梁園客》詩:“聞道 梁園 客最豪,山中 谷永 太蕭條。”參見“ 梁苑 ”。
(2).借指皇室的宅第園林。 唐 魏元忠 《修書院學士奉敕宴梁王宅》詩:“大君敦宴賞,萬乘下 梁園 。” 唐 張說 《安樂郡主花燭行》:“ 梁園 山竹凝雲漢,仰望高樓在天半。”
(3).指 汴京 。今 河南省 開封市 。 宋 陳師道 《騎驢》詩之二:“獨無 錦里 驚人句,也得 梁園 畫作圖。” 任淵 註:“ 梁園 ,指 汴京 。” 元 武漢臣 《生金閣》第一折:“拜辭了年高的父母,我一徑的取應往 梁園 去。” 清 陳維崧 《採桑子·正月十二日從吳天石處獲讀緯雲弟京邸春詞因和其韻》詞:“ 杜陵 諸弟飄零甚,幾陣離鴻。捩影長空。 燕市 、 梁園 類轉蓬。”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的家室索隱》:“ 李白 與 宗氏 的結合,時期估計當在 天寶 三年(公元744年),地點當在 梁園 ( 河南 開封 )。”
(4).指劇場,戲園。 元 無名氏 《藍采和》第一折:“貧道觀看多時,見 洛陽 梁園棚內,有一伶人,姓 許 名 堅 ,樂名 藍采和 。” 元 湯式 《哨遍·新建構欄教訪求贊》套曲:“這構欄領鶯花獨鎮著乾坤內,便一萬座梁園也到不得。”
寒煙
亦作“ 寒煙 ”。寒冷的煙霧。 南朝 宋 顏延之 《應詔觀北湖田收》詩:“陽陸團精氣,陰谷曳寒煙。” 元 黃庚 《江村》詩:“極目江天一望賒,寒煙漠漠月西斜。”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柳》:“及其南柯夢後,衰草荒榛,寒煙暮雨,同一邱耳。”
見“ 寒煙 ”。
茅茨
亦作“茆茨”。1.茅草蓋的屋頂。亦指茅屋。《墨子·三辯》:“昔者 堯 舜 有茅茨者,且以為禮,且以為樂。”《韓非子·五蠹》:“ 堯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唐 錢起 《早渡伊川見舊鄰作》詩:“村落通白雲,茆茨隱紅葉。” 清 侯方域 《明東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銘》:“公歸而無居,乃居余之北村,茆茨數椽,意泊如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英》:“乃於園中築茅茨,擇美婢往侍。”
(2).指簡陋的居室。引申為平民里巷。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不慕榮宦,身安茅茨。” 宋 蘇軾 《內中御侍以下賀太皇太后年節詞語》:“求賢審官,拔士茆茨之下。” 清 陳田 《明詩紀事戊籤·華察》引 陳臥子 曰:“ 子潛 清儉,似茅茨下人。”
(3).用以謙稱自己的家。 唐 清晝 湯衡 《懷李司直縱聯句》:“幽獨何以慰,友人顧茅茨。” 宋 王安石 《寄闕下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詩:“但願一門皆貴仕,時將車馬過茆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三仙》:“未修地主之儀,忽叨盛饌,於理不當。茅茨不遠,可便下榻。”
蓽門
用竹荊編織的門。常指房屋簡陋破舊。《孔叢子·抗志》:“亟臨蓽門,其榮多矣。” 唐 王維 《山居即事》詩:“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清 錢謙益 《投老》詩:“投老經年掩蓽門,清齋佛火自晨昏。”
賞心
(1).心意歡樂。 南朝 宋 謝靈運 《晚出西射堂》詩:“含情尚勞愛,如何離賞心?” 宋 邵雍 《同程郎中父子月陂上閒步吟》:“必期快作賞心事,卻恐賞心難便來。” 蘇曼殊 《碎簪記》:“蓋余此次來 滬 ,所見所聞,無一賞心之事。”
(2).謂娛悅心志。 宋 沉遼 《禪老閣》詩:“賞心不期侈,澹泊自有餘。” 清 張麟書 《早梅》詩:“賞心不待花如雪,好在寒氷未解時。”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七篇:“若為賞心而作,則實萌芽於 魏 而盛大於 晉 。”
松石
(1).松與石。 南朝 宋 顏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松石峻垝,蔥翠陰煙。” 唐 宋之問 《初至崖口》詩:“錦繢織苔蘇,丹青畫松石。” 唐 李白 《九日》詩:“地遠松石古,風揚絃管清。”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 李德裕 在 洛陽 南置 平泉莊 。莊周圍十餘里,台榭百餘所,有奇花異草與松石。”
(2).借指山林。 唐 宋之問 《使至嵩山尋杜回不遇》詩:“與君闊松石,於茲二十年。”
(3).松的化石。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異事》:“ 婺州 金華山 有松石,又如核桃、蘆根、魚鹽之類皆有成石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三·不灰木》﹝附錄﹞引 蘇頌 曰:“今 處州 出一種松石,如松乾而實石也,或雲松久化為石。”
(4).寶石。呈綠色,又稱綠松石。《詩刊》1978年第5期:“草地里拾得 卓瑪 的松石耳環。”
默坐
靜坐;沉默地坐著
無始
(1).沒有起始。 南朝 齊 明僧紹 《正二教論》:“而道常出乎無始,入乎無終。”
(2).指太古。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七:“茫茫吾何思?林臥觀無始。”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一折:“貧道乃 東華上仙 是也。自從無始以來一心好道,修煉三田。” 王國維 《<紅樓夢>評論》第四章:“今設有人焉,自無始以來,無生死,無苦樂,無人世之罣礙,而唯有永遠之知識,則吾人所寳為無上之美術,自彼視之,不過蛩鳴蟬噪而已。”
龍馬
(1).古代傳說中龍頭馬身的神獸。《書·顧命》“天球,河圖,在東序” 孔 傳:“ 伏犧 王天下,龍馬出 河 。遂則其文,畫八卦,謂之河圖。”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粵在 伏羲 ,受龍馬圖於 河 ,八卦是也。” 明 李贄 《方竹圖卷文》:“寧獨是,龍馬負圖, 洛 龜呈瑞,儀於 舜 ,鳴於 文 ,獲於 魯叟 ,物之愛人,自古而然矣,而其誰能堪之。”
(2).《周禮·夏官·廋人》:“馬八尺以上為龍。”因以“龍馬”指駿馬。 南朝 齊 謝朓 《送遠曲》:“方衢控龍馬,平路騁朱輪。” 南朝 梁簡文帝 《洛陽道》詩:“金鞍照龍馬,羅袂拂春桑。” 唐 李白 《白馬篇》:“龍馬花雪毛,金鞍 五陵 豪。” 清 范必英 《諸將》詩:“鵰旗鐵陣參雲黑,龍馬 珠江 浴日紅。”
(3).星宿名。即房宿。《周禮·夏官·校人》“春祭馬祖” 漢 鄭玄 註:“《孝經説》曰:‘房為龍馬。’”
(4).官名。 漢 時太僕之屬官。《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龍馬、閒駒、橐泉、騊駼、承華五監長丞。”
秘藏
收藏或隱藏起來;不公開
秘藏珍寶
盈虛
(1).盈滿或虛空。謂發展變化。《莊子·秋水》:“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材理》:“若夫天地氣化,盈虛損益,道之理也。” 包天笑 《釧影樓回憶錄·中落時代》:“一到大錢莊,即與今之銀行一般,有種種金融的事業,而範圍亦大,有盈虛消長之策在其中。”
(2).有餘與不足。《漢書·食貨志下》:“以調盈虛,以收奇羨。”《舊唐書·楊炎傳》:“豐儉盈虛,雖大臣不得知。” 宋 曾鞏 《賀轉運狀》:“豈止調盈虛於歲計,內足邦儲;方且知緩急於人情,下流主澤。”
(3).盛衰;成敗。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禍福交錯乎倚伏之間,興亡 * 乎盈虛之會。”
(4).指虛實。《太平廣記》卷一九○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 邛 黎 之間有淺蠻焉……歲支 西川 衣賜三千分,俾其偵 雲南 動靜, 雲南 亦資其覘 成都 盈虛,持兩端而求利也。”
(5).特指月之圓缺。 唐 徐敞 《圓靈水鏡》詩:“明滅淪江水,盈虛逐砌蓂。”
深旨
深刻的意旨。《北史·薛胄傳》:“每覽異書,便曉其義。常嘆訓注者不會聖人深旨。” 唐 姚合 《聽僧雲端講經》詩:“無生深旨誠難解,唯是師言得正真。” 明 吳承恩 《<兩漢書抄>序》:“文不必首尾,人不必始終,單言約語皆有深旨焉。”
抱膝
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 躬耕壟畝,好為《梁父吟》”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每晨夕從容,常抱膝長嘯。” 唐 白居易 《邯鄲冬至夜思家》詩:“ 邯鄲 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宋 文天祥 《樓桑》詩:“天下 臥龍 人,多少空抱膝。” 清 蕭芷厓 《冬日村居》詩之一:“小窗時抱膝,閒撿舊農書。”
玄言
(1).指 魏晉 間崇尚 老莊 玄理的言論或言談。《晉書·簡文帝紀》:“﹝ 簡文帝 ﹞及長,清虛寡慾,尤善玄言。” 唐 楊炯 《從甥梁錡墓志銘》:“ 陽元 既沒,瞻舊宅而無成; 康伯 不存,對玄言而誰與?” 明 袁宗道 《訪陳晦伯先生》詩:“兕觥湛緑醑,麈尾發玄言。” 章炳麟 《學變》:“載其厭世,至導引求神仙,而皆崇法 老 莊 ,玄言自此作矣。”參見“ 玄談 ”、“ 玄學 ”。
(2).指 老莊 之書。《南史·張敷傳》:“﹝ 張敷 ﹞性整貴,風韻甚高,好讀玄言。”《舊唐書·傅奕傳》:“﹝ 奕 曰﹞佛是胡中桀黠……模寫 老 莊 玄言,文飾妖幻之教耳。”
(3).指道教義理。 唐 張祜 《硫黃》詩:“一粒硫黃入貴門,寢堂深處問玄言。” 明 楊珽 《龍膏記·開閣》:“慕你軒軒眉宇,望吐玄言。”
可作
再生;復生。《國語·晉語八》:“ 趙文子 與 叔向 游於 九原 ,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 韋昭 註:“作,起也。” 南朝 宋 謝瞻 《張子房詩》:“逝者如可作,揆子慕周行。”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噫! 元 人可作,當必貰予。”
九師
(1).《漢書·藝文志》:“《淮南道訓》二篇。 淮南王 安 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説。”因稱《易經》學者為“九師”。 隋 王通 《中說·天地》:“蓋九師興而《易》道微,三傳作而《春秋》散。”《梁書·陸倕傳》:“ 任昉 報 倕 書:‘採三詩於 河間 ,訪九師於 淮曲 。’”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九師爭大《易》之門。”
(2).猶九軍,大軍。《竹書紀年》卷下:“﹝ 穆王 ﹞三十七年,大起九師,東至於 九江 ,架黿鼉以為梁,遂伐 越 ,至於 紆 。”
鼎鼎
盛大
聲名鼎鼎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聞道
(1).領會某種道理。《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唐 韓愈 《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明 李贄 《卓吾論略》:“吾父子儻亦聞道於此,雖萬里可也。”
(2).聽說。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四:“聞道 長安 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元 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二折:“豈不聞道是哀哀父母劬勞。” 李木庵 《東山吟》:“聞道時危黨錮急,傷心不許問家國。”
誰氏
何人。《太平廣記》卷三○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永清縣廟》:“見荒廟巋然,土偶羅列,無門榜牌記,莫知誰氏,訪之邑吏,但云 永清大王 而已。”
洛誦
反覆誦讀。洛,通“ 絡 ”。連絡。《莊子·大宗師》:“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 成玄英 疏:“臨本謂之副墨,背文謂之洛誦。初既依文生解,所以執持披讀;次則漸悟其理,是故羅洛誦之。” 宋 樓鑰 《久不作詩喜仲兄遷鄰居因成長句》:“兒曹亦可樂,洛誦聲洋洋。” 清 李調元 《卍齋瑣錄·己錄》:“今人書札多用‘洛誦’字。本《莊子》‘洛誦之子,聞之瞻明。’洛、絡通。 呂 註:‘謂綿絡貫穿而誦之。’又《春秋説·題辭》云:‘洛之為言繹也,言水繹繹有光輝也,故字又從水,作洛亦通。’”
參寥子
(1). 唐 隱士,其姓名無可考。 唐 李白 《贈參寥子》詩:“白鶴飛天書,南 荊 訪高士。五雲在 峴山 ,果得 參寥子 。”
(2). 宋 僧 道潛 的別號。 道潛 , 於潛 (今 浙江省 臨安縣 人),善詩,與 蘇軾 、 秦觀 為詩友。 宋 蘇軾 《次韻參寥師寄秦太虛三絕》之三:“何妨卻伴 參寥子 ,無數新詩咳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