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君時弟·其二原文
塤篪無俗韻,鴻雁有秋聲。
更類偲偲友,非同踽踽行。
愛無踰玉季,名有愧龍兄。
莫作升堂賦,相期以道鳴。
詩詞問答
問:答君時弟·其二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答君時弟·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答君時弟·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庚韻
參考注釋
塤篪
(1).亦作“ 壎箎 ”。亦作“塤篪”。亦作“塤箎”。亦作“塤竾”。2.塤﹑篪皆古代樂器,二者合奏時聲音相應和。因常以"塤篪"比喻兄弟親密和睦。 3.比喻互相呼應和配合。 4.借指兄弟。
俗韻
(1).不高雅的樂聲。 唐 白居易 《鄧魴張徹落第》詩:“古琴無俗韻,奏罷無人聽。”
(2).指不工穩的押韻。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法》:“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 郭紹虞 校釋:“《詩說雜記》卷九:‘何謂俗韻?過於奇險,困而貪多,過於率易,雖二韻亦俗者是也。’案, 滄浪 以‘俗韻’列‘俗字’之後,當指‘押韻’之‘韻’。”
(3).鄙俗的情味。 明 陸時雍 《詩鏡總論》:“詩有靈襟,斯無俗趣;有慧口,斯無俗韻矣。”
鴻雁
一種鳥( Anser cygnoides ),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間有蹼。吃植物的種子,也吃魚和蟲。群居在水邊,飛時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種冬候鳥。也叫“大雁”
有秋
豐收,有收成;豐年。《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晉 陶潛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穫》詩:“司田春有秋,寄聲與我諧。飢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唐 元稹 《范季睦授尚書倉部員外郎》:“乃詔執事,聿求其才,乘我有秋,大實倉廩。” 明 李贄 《復楊定見書》:“如種田相似,年年不輟,時時不改,有秋之穫如此,無成之歲亦如此,安可以一耕不穫而遂棄前事耶?”
偲偲
相互切磋,相互監督
朋友切切偲偲。——《論語》
踽踽
(1).獨行貌。《詩·唐風·杕杜》:“獨行踽踽。” 毛 傳:“踽踽,無所親也。” 宋 司馬光 《復古詩首句雲獨步復靜坐輒繼二章》之一:“踽踽出東軒,徐徐步小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蛇人》:“方意 小青 不返,俄而踽踽獨來,竟入笥臥。”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九:“常常可以看見一人,有時背著手,有時叉著腰,獨行踽踽,來去躑躅。”
(2).引申為落落寡合的樣子。 宋 黃庭堅 《放言》之一:“踽踽眾所忌,悠悠誰與歸。” 宋 王令 《寄王介甫》詩:“古人踽踽今何取,天下滔滔昔已非。”
(3).小步慢行貌。《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 趙王 ﹞揖 信陵君 就西階, 信陵君 謙讓不敢當客,踽踽然細步循東階而上。” 殷夫 《給某君》詩:“漫著暮氣凝煙的黃昏中,我們同踽踽於崎嶇的街頭。”
玉季
對人兄弟的美稱。 前蜀 貫休 《杜侯行》:“金昆玉季輕三鼓,煮海懸魚臣節苦。” 明 王九思 《錦上花·壽康對山太史》套曲:“陽春白雪起歌聲,金昆玉季足怡情。”
升堂
(1).登上廳堂。 唐 韓愈 《山石》詩:“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
(2).舊謂官吏登堂理事為“昇堂”。 清 翟灝 《通俗編·居處》:“《定命録》: 張文瓘 少時,曾有人相之云:‘當為相,然不得堂食。’及在此位,每昇堂欲食,即腹脹痛。按,凡州縣臨廳事,今皆謂之昇堂。”
(1).登上廳堂。《儀禮·鄉射禮》:“皆由其階,階下揖,升堂揖。”《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唐 顧況 《公子行》:“入門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階月。” 清 葉廷琯 《鷗波漁話》卷六:“升堂拜遺像,入室讀其書。”
(2).比喻學問技藝已入門。《論語·先進》:“子曰:‘ 由 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誡兵》:“ 仲尼 門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顏 氏居八人焉。”《雲笈七籤》卷一百:“ 闕里 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辭云爾。” 清 王士禛 《繪川書院詩為湯荊峴侍講賦》之一:“ 湯公 起 梁 宋 ,攝衣早升堂。”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不知道是我學舌學得太不象,還是我大哥僅學了半年的 日本 話還沒有升堂,那樣的一句話完全沒有打響。”
(3).舊謂官吏登公堂審訊案件。《二刻拍案驚奇》卷二:“那 幽州 路總管 泰不華 正升堂理事,小道人隨牌進府,遞將狀子上去。”《檮杌閒評》第三六回:“ 許顯純 叫下了軟監,就將參本上道他侵挪十餘萬錢糧的卷案做成。次日升堂,少不得惡狠狠的夾打一番。” 清 李漁 《奈何天·助邊》:“來此已是宣撫衙門,不免在廊下站立一會,伺候他升堂便了。” 郭澄清 《大刀記》開篇三:“縣衙的差役們……一齊放開那蒼老低沉的嗓音大聲嚎叫:‘大老爺升堂--!’最後這個‘堂’字,喊得長而且響。”
(4).見“ 升堂拜母 ”。
舊時官吏到公堂辦公,謂之“陞堂”。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鑾儀衛》:“儀猶相沿 明 制,凡冠軍使等官之任,拜印陞堂,吏皂趨賀,悉如大部制,故其秩雖次領侍衛府,而威儀過之。”
相期
期待;相約。 唐 李白 《贈郭季鷹》詩:“一擊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宋 王安石 《送孫立之赴廣西》詩:“相期鼻目傾肝膽,誰伴溪山避網羅。” 清 侯方域 《太平仁義之效論》:“人臣之進説於其君者,有以王者之治相期者矣,有以霸者之治相期者矣。” 郭沫若 《井岡山巡禮·登郁孤台》詩註:“ 贛江 一帶綠化頗佳,相期十年,可以戰勝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