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左司江公·其三原文
憲府叨新渥,京華會卜居。
迂疏慚瑣瑣,許與獨渠渠。
酬唱看遺墨,漂零送輤車。
他年桐水上,雪涕更躊躇。
詩詞問答
問:挽左司江公·其三的作者是誰?答:許景衡
問:挽左司江公·其三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挽左司江公·其三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魚韻
參考注釋
憲府
御史台。 唐 杜甫 《哭長孫侍御》詩:“禮闈曾擢桂,憲府屢乘驄。” 仇兆鰲 註:“御史所居之署, 漢 謂之御史府,亦謂憲臺。”《舊唐書·楊收傳》:“俄而 假 自 浙西 觀察判官入為監察御史, 收 亦自 四川 入為監察。兄弟並居憲府,特為新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君疇》:“臣職在憲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風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風旨。” 清 黃景仁 《百字令·宿王介子先生齋頭話舊》詞:“ 荊州 初識,記霜清憲府,天寒 夢澤 。”
新渥
新的恩惠。 唐 杜甫 《覽柏中丞兼子侄數人除官制詞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載歌絲綸》:“高名入竹帛,新渥照乾坤。” 宋 蘇軾 《謝宣召入院表》:“玉堂賜篆,仰 淳化 之彌文;寳帶重金,佩 元豐 之新渥。”
京華
國都
譽滿京華
卜居
選擇居處
卜居於鄉
迂疏
亦作“ 迂疎 ”。亦作“迂踈”。猶言迂遠疏闊。 唐 權德輿 《自楊子歸丹陽初遂閒居聊呈惠公》詩:“蹇淺逢機少,迂疏應物難。” 宋 蘇舜欽 《杜公謝官表》:“臣立性褊直,有不可移之資;臨事迂疎,無必能成之策。” 明 劉基 《遣興》詩之六:“迂踈乏世用,矯情非所安。” 清 顧炎武 《春雨》詩:“年老更迂疏,制行復剛褊。” 清 厲鶚 《鄭筠谷太史輓詩》之二:“平生笑語樂通懷,亦抱迂疎與俗乖。”
瑣瑣
亦作“璅璅”。1.猶惢惢,疑慮不定。《易·旅》:“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李鏡池 通義:“瑣瑣,是惢惢的假借,三心兩意,疑慮不一。《説文》:‘惢,心疑也,眾三心,凡惢之屬,皆從惢。讀若<易>:旅瑣瑣。’……這是説商人多疑,離開寓所,反而闖禍。”
(2).形容人品卑微、平庸、渺小。《詩·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 鄭玄 箋:“瑣瑣姻亞,妻黨之小人。” 高亨 註:“瑣瑣,卑微渺小貌。” 晉 習鑿齒 《與弟秘書》:“璅璅常流,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北史·崔浩傳》:“ 浩 曰:‘但恐諸將瑣瑣,前後顧慮,不能乘勝深入,使不全舉耳。’” 章炳麟 《文錄·思鄉愿下》:“晚 明 風烈,獨有直臣,直臣可式,獨有 楊繼盛 ,餘瑣瑣皆黨人矣。”
(3).形容事情細小,不重要。《文選·張衡<東京賦>》:“薄狩於 敖 ,既璅璅焉, 岐陽 之蒐,又何足數。” 薛綜 註:“璅璅,小也。言鄙陋不足説也。” 唐 白居易 《議祥瑞辨妖災策》:“自謂政之能立,道之能行,雖有瑣瑣之妖,不足懼也。”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下:“古人之史……經制述作二者是大,他瑣瑣不足記也。” 何其芳 《畫夢錄·岩》:“這是頹牆,這是碎瓦,都瑣瑣不足為外人道。”
(4).形容聲音細碎。 唐 杜牧 《送劉三復郎中赴闕》詩:“玉珂聲瑣瑣,錦帳夢悠悠。”
(5).絮聒,多言貌。 元 黃溍 《上京道中雜詩·劉蕡祠堂》:“平生二三策,非徼明主恩,瑣瑣談得失,無乃市井言。”《封神演義》第九三回:“既將軍有猜疑之念,貧道又何必在此瑣瑣也?” 清 王韜 《淞濱瑣話·藥娘》:“ 素修 曰:‘小園與外間隔絶不通,姊何由至?’女曰‘……妹來欲出小詩奉教,幸勿瑣瑣固詰,以敗清興。’” 葉聖陶 《前途》:“買菜的男女徘徊在魚攤菜擔旁邊,瑣瑣地爭論價錢,計較斤兩,一片嚷嚷。”
許與
(1).謂結交引為知己。《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弘長風流,許與氣類,雖單門後進,必加善誘。” 劉良 註:“許與,謂招引也。” 宋 劉攽 《獻歐陽永叔》詩:“ 信陵 虛左乘, 程子 傾蓋親,意氣已然諾,許與忘舊新。” 清 龔自珍 《語錄》:“又論‘知在見君時,還相許與否?’先生曰:許與二字擬易之,以其弱腐。”
(2).稱許。 唐 杜甫 《壯遊》詩:“許與必詞伯,賞游實賢王。” 宋 陸游 《<趙秘閣文集>序》:“已而故尚書 孫公 仲益 、端明 汪公 聖錫 、侍御 王公 龜齡 文益出於世,往往見公名字於其間,許與甚至。”《明史·劉子輔傳》:“按察使 周新 不苟許與,獨稱 子輔 賢。”
渠渠
(1).深廣貌。《詩·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 朱熹 集傳:“渠渠,深廣貌。” 宋 王安石 《潭州新學》詩:“撤故就新,為此渠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腴田連阡,夏屋渠渠矣。”
(2).殷勤貌。 宋 蘇舜欽 《上孔待制書》:“古人詡詡而汲善,渠渠而下士,是致德義日益引,望實日益隆,憂患無自入焉。” 宋 梅堯臣 《將赴表臣會呈杜挺之》詩:“學語渠渠問,牽裳步步隨。”
局促不安貌。《荀子·修身》:“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 楊倞 註:“渠渠,不寬泰之貌。”一說,無守貌。 梁啟雄 釋引 陳奐 曰:“渠渠,猶瞿瞿。《齊風》傳云:‘瞿瞿,無守之貌。’”
酬唱
用詩詞互相贈答唱和
積雪巷深酬唱夜,落花牆隔笑言時。——鄭谷《酬右肖補闕張茂樞》
遺墨
死者留下來的親筆書札、文稿、字畫等
漂零
(1).飄落,墜落。 宋 王安石 《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酒酣弄筆起春風,便恐漂零作紅雨。”
(2).凋零,衰敗。 唐 劉商 《山中寄元二侍御》詩之一:“心期汗漫臥雲扃,家計漂零水上萍。” 宋 歐陽修 《秋聲賦》:“草木無情,有時漂零。”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一二:“七里虹橋腐草腥,歌鐘詞賦兩漂零。”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在左聯結成的前後,有些所謂革命作家,其實是破落戶的漂零子弟。”
(3).漂泊,生活不安定。 唐 杜甫 《寄柏學士林居》詩:“亂代漂零予到此,古人成敗子如何。” 宋 蘇軾 《過湯陰市得豌豆大麥粥示三兒子》詩:“漂零竟何適,浩蕩寄此身。”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漂零風雨苦離家,愁殺無情白鼻騧。” 郭小川 《長江邊上“五·七”路》詩:“說什麼--‘漂零未定’,一個字‘愁’!革命者前進在鬥爭中,喜氣洋洋,無愧無憂。”
輤車
柩車。 宋 歐陽修 《代書寄尹十一兄楊十六王三》詩:“明朝已高塵,輤車引旌纛。” 宋 曾鞏 《胡太傅輓詞》之二:“輤車俄就路,瑞節始還鄉。”
他年
(1).猶言將來,以後。《左傳·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負芻 守…… 負芻 殺其大子而自立也,諸侯乃請討之。 晉 人以其役之勞,請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題甘露寺北軒》詩:“他年會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龔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漢鳳紐白玉印一枚喜極賦詩》:“引我飄搖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節有感》詩之二:“聖主他年貴,邊心此日勞。” 唐 韓愈 《祭虞部張員外文》:“他年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詩:“他年誰識我,心跡在 徐州 。”
水上
(1).水面上。《易·渙》:“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紇於宏神道碑》:“月中生樹,童子知言;水上浮瓜,青衿不戲。” 唐 張說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詩:“ 巴陵 一望 洞庭 秋,日見孤峯水上浮。”
(2).猶水邊。《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 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 趙 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 信 、 張耳 詳棄鼓旗,走水上軍。” 南朝 梁 吳均 《行路難》詩:“ 洞庭 水上一株桐,經霜觸浪困嚴風。”
(3).舊時謂妓女開始接客。《史林殘花》:“妓女始薦寢曰水上。”
雪涕
(1).擦拭眼淚。《列子·力命》:“ 晏子 獨笑於旁。公雪涕而顧 晏子 。”《北齊書·神武帝紀上》:“ 神武 親送之郊,雪涕執別,人皆號慟。” 清 譚嗣同 《江行感舊詩》:“悲秋賸有 桓宣武 ,雪涕重經 戰鳥山 。”
(2).晶瑩淚珠。 唐 李紳 《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望天收雪涕,看鏡攬霜鬚。” 蔣和森 《<紅樓夢論稿>再版後記》:“臨書揮雪涕,將夜歌重溫,恨天遽奪千秋筆。”
躊躇
(1) 猶豫不決
操欲立後嗣,躊躇不定 。——《三國演義》
(2) 思量,考慮
他兩個眉來眼去,不由我暗暗躊躇,似這般啞謎兒怎猜做?——元· 關漢卿《魯齋郎》
(3) 停留;徘徊不前
蹇淹留而躊躇。——宋玉《九辯》
(4) 得意的樣子
躊躇滿志
(5) 痛心;心情不愉快
望西都,意躊躇。——張養浩《山坡羊》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挽左司江公·其三原文_挽左司江公·其三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