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石景山浮圖絕頂眺望原文
浮圖茲山頂,崚嶒插孤標。
千盤歷詰曲,直上凌風飆。
寒空稍明淨,百里見纖毫。
茫茫塞上山,浩洶連波濤。
渾河盪山來,石壁如動搖。
咫尺居庸關,鳥道回青霄。
上谷接雲中,設險非一朝。
新地亭障空,丸泥罷函殽。
關門開落日,士馬無矜驕。
回身望漁陽,城闕何尞尞。
薊丘植汶篁,遺烈思燕昭。
望諸與騎劫,智勇皆蓬蒿。
朔吹揚驚沙,屯雲盤怒雕。
慷慨一傷懷,覽古心鬱陶。
逝將御泠風,揮手辭塵囂。
詩詞問答
問:登石景山浮圖絕頂眺望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登石景山浮圖絕頂眺望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二
參考注釋
浮圖
(1) 梵語音譯,對佛或佛教徒的稱呼,也專指和尚。也作“浮屠”“佛圖”
唐浮圖 慧褒始舍於其址。—— 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 指佛塔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山頂
通指山的最高部位。按形態可分為平頂、圓頂、尖頂(又稱山峰),在地形圖上一般比較主要的山頂注有高程和表示凸起或凹入的示坡線
崚嶒
(1) 高聳突兀
寫山早崚嶒嵯峨
(2) 比喻特出不凡
凡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意象崚嶒
(3) 比喻剛正不阿、堅貞不屈
俠骨崚嶒傲九洲
(4) 骨節顯露貌。多形容人體瘦削
骨節崚嶒的大手
(5) 另見 léng
孤標
(1).指山、樹等特出的頂端。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涑水》:“東側磻溪萬仞,方嶺雲迥,奇峯霞舉,孤標秀出,罩絡羣山之表。” 唐 李山甫 《松》詩:“孤標百尺雪中見,長嘯一聲風裡聞。”
(2).形容人品行高潔。《舊唐書·杜審權傳》:“沖粹孕靈岳之秀,精明涵列宿之光,塵外孤標,雲間獨步。”《紅樓夢》第三八回:“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 郭沫若 《今昔集·題畫記》:“問余何所愛,二子皆孤標。”
詰曲
屈曲;屈折。 唐 宋之問 《秋蓮賦》:“復道兮詰曲,離宮兮相屬。” 明 袁宏道 《送徐太府見可入計序》:“公之文,嚴於法而沉於氣,往往詘常調而自伸其才,故變幻詰曲,無不極情之所至。” 清 周亮工 《哭許有介》詩:“蠅頭詰曲懷人札,豕腹彭亨傲客詩。”
直上
(1).方位詞。上,上面。用於名物詞之後。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頭直上亂紛紛雪似篩,耳邊廂颯剌剌風又擺。” 元 李景賢 《劉行首》第二折:“我身穿著百衲袍,腰纏著碌簌絛。頭直上丫髻三角。”
(2).向上,向前。 唐 丘為 《尋西山隱者不遇》詩:“絶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侯興 與渾家都搬將入去,直上去趕。”
凌風
駕著風。 唐 韓愈 《鳴雁》詩:“違憂懷息性匪他,凌風一舉君謂何。” 明 劉基 《感懷》詩之二十:“竚立望浮雲,安得凌風翔。” 劉白羽 《火光照紅海洋》:“正是他們在那一面凌風飄動的黨的紅旗引導下,在戰鬥最前哨。”
淩風:乘風。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故康衢有角歌之音,鼎俎發凌風之跡。” 唐 顧況 《酬本部韋左司》詩:“安得凌風翰,肅肅賓天京。”
明淨
(1) 看起來明亮而清楚
明淨的天空
(2) 明朗和潔淨
明淨的櫥窗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纖毫
亦作“纎豪”。極其細微。《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君秉國之鈞,正色處中,纖毫之惡,靡不抑退。”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清修公正,纖毫無私。” 唐 杜甫 《夏夜嘆》:“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朱子語類》卷十八:“前聖后聖心心一符,如印記相合,無纎豪不似處。”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噶雄》:“月射四壁,纖毫畢照。” 葉聖陶 《倪煥之》六:“這可愛的剪影,纖毫不漏地印在 煥之 的眼裡,同時也印在他的心裡。”
茫茫
遼闊曠遠的樣子;模糊不清楚
長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傳》
野茫茫。——《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顧炎武《復庵記》
茫茫的前景
別時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塞上
邊境地區。亦泛指北方 長城 內外。《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 胡 。” 唐 杜甫 《秋興八首》詩之一:“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宋 曾鞏 《西湖》詩之一:“塞上馬歸終反覆, 泰山 鴟飽正飛揚。”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宣大二鎮漕河》:“自甲寅至今六十年,更無人談及,並不曉塞上有此渠可漕矣。” 清 龔自珍 《夜坐》詩:“塞上似騰奇女氣,江東久霣少微星。” 康有為 《過昌平城望居庸關》詩:“永夜駝鈴傳塞上,極天樹影遞關東。” 陝西 民歌《塞上要唱江南樂》:“隨著歌聲過 黃河 ,塞上要唱江南樂。”
浩洶
寬廣;博大。 清 龔自珍 《送徐鐵孫序》:“則如嶺之表,海之滸,磅礴浩洶,以受天下之瑰麗,而洩天下之拗怒也。” 清 龔自珍 《祭程大理而哭之》詩:“英文鉅武鬱浩洶,天圖地碣森巃嵸。”
連波
連綿起伏的波浪。《西京雜記》卷六:“重山累嶂,連波疊浪。” 唐 耿湋 《晚投江澤浦即事呈柳兵曹泥》詩:“斷岸迂來客,連波漾去槎。”
石壁
有相當高度、表面呈垂直或懸垂的懸崖或峭壁
動搖
(1) 在兩種對立的意見之間或在兩條對立的行動路線之間搖擺不定
(2) 不堅定,不穩固
(3) 使不堅定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居庸關
長城重要關口。在北京市西北。建於兩山夾峙的深谷中,形勢險要,為北京通往內蒙古主要通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京包鐵路經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鳥道
只有鳥才能飛越的路,比喻狹窄陡峻的山間小道
青霄
(1).青天;高空。 晉 左思 《蜀都賦》:“乾青霄而秀出,舒丹氣而為霞。” 唐 濮陽瓘 《出籠鶻》詩:“一點青霄里,千聲碧落中。” 清 納蘭性德 《望江南·詠弦月》詞:“初八月,半鏡上青霄。”
(2).喻帝都;朝廷。 唐 杜甫 《收京》詩之二:“叨逢罪己日,灑涕望青霄。” 宋 張元乾 《滿庭芳·壽》詞:“朝回處,青霄路穩,黃色起天庭。” 清 黃遵憲 《五用前韻》:“忽傳罪己 興元 詔,霑灑青霄淚萬行。”
(3).喻巍科,高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 裴公 ( 裴度 )答曰:‘……各懷器業寧推讓,俱上青霄豈後先!’” 元 石德玉 《曲江池》楔子:“萬丈龍門則一跳,青霄有路終須到。”《再生緣》第四五回:“恐妹命孤無福分,不能平地步青霄。”
(4).清朗的夜晚。 明 秦時雍 《醉花陰·秋懷》套曲:“白晝看雲,青霄步月。”
雲中
(1).雲霄之中,高空。常用指傳說中的仙境。《楚辭·九歌·雲中君》:“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 王逸 註:“雲中,雲神所居也。”《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四·王子喬》:“ 王子喬 ,參駕白鹿雲中遨。” 宋 柳永 《玉蝴蝶》詞:“雲中鼓吹,游徧 蓬萊 。”
(2).高聳入雲的山上。喻塵世外。 宋 嚴參 《沁園春·自適》詞:“吾應有,雲中舊隱,竹里柴扉。”
(3).比喻朝廷。 明 高啟 《寓感》詩之十六:“ 蜀 琴有奇紋,本是枯桐枝……曾持薦 黃帝 ,雲中奏《鹹池》。”
(4).古郡名。原為 戰國 趙 地, 秦 時置郡,治所在 雲中縣 (今 內蒙古 托克托 東北)。 漢 代轄境較小。有時泛指邊關。《韓非子·喻老》:“故雖有 代 、 雲中 之樂,超然已無 趙 矣。” 南朝 宋 鮑照 《代陳思王<白馬篇>》:“要途問邊急,雜虜入 雲中 。” 清 朱彝尊 《送曹侍郎溶備兵大同》詩之二:“知有 馮唐 論將略,不令 魏尚 久 雲中 。”
(5).古 雲夢澤 。《左傳·定公四年》:“ 楚子 涉 雎 濟 江 ,入於 雲中 。” 杜預 註:“入 雲夢澤 中。” 楊伯峻 註:“傳説 雲夢澤 跨 江 南北,此 江 南之 雲夢 。”
設險
謂利用險要之地建立防禦工事。《易·坎》:“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唐 柳宗元 《邠寧進奏院記》:“設險西陲,而戎虜伏息。”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溝洫井田異制》:“一二百里之內,尚非難事,其必多為溝澮者,既有以備水旱,而設險守國之意即存乎其中。”
一朝
一旦
一朝而天。——《國語·晉語》
新地
舊時對於當代的諛稱。 晉 陸雲 《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熙光新地,邁勛九區。”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遠自 周 室,迄於新地,都為三十卷,名曰《文選》雲耳。” 唐 李白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吾家有季父,傑出新地英。” 清 金農 《新編拙詩四卷手自抄錄付女兒收藏雜題》詩之一:“新地空嗟骨相癯,常裁別體闢榛蕪。”
亭障
亦作“ 亭鄣 ”。古代邊塞要地設定的堡壘。《尉繚子·守權》:“凡守者,進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戰,非善者也。”《史記·大宛列傳》:“於是 酒泉 列亭鄣至 玉門 矣。” 北周 庾信 《擬詠懷》詩:“蕭條亭障遠,悽愴風塵多。”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宗元 嘗出入 岐周 、 邠斄 間,過 真定 ,北上 馬嶺 ,歷亭鄣堡戍。” 清 吳偉業 《贈遼左故人》詩:“桑麻亭障行人斷,松杏山河戰骨空。”
丸泥
(1).一粒泥丸。 晉 葛洪 《抱朴子·備闕》:“彈鳥則千金不及丸泥之用,縫緝則長劍不及數分之針。” 晉 葛洪 《抱朴子·安貧》:“夫丸泥已不能遏 彭蠡 之沸騰,獨賢亦焉能反流遁之失正。”
(2). 漢 劉向 《列仙傳·方回》:“ 方回 者, 堯 時隱人也……為人所劫,閉之室中,從求道, 回 化而得去,更以方印掩封其戶。時人言,得 回 一丸泥塗門戶,終不可開。”後用為歸隱的典實。 清 唐孫華 《乙酉元旦》詩之一:“衰年報謁心情嬾,欲取丸泥錮兩扉。”
(3). 漢 王元 說 隗囂 以兵守 函谷關 東拒 劉秀 :“今 天水 完富,士馬最強…… 元 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 函谷關 ,此萬世一時也。”見《後漢書·隗囂傳》。後用為守險拒敵的典實。 宋 陸游 《書悲》詩:“何當受詔出, 函谷 封丸泥。” 清 朱彝尊 《百字令·度居庸關》詞:“誰放十萬 黃巾 ,丸泥不閉,直入 車箱口 。”
(4).揉泥,團泥。《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討不從命” 裴松之 注引《江表傳》:“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吞之。” 晉 葛洪 《神仙傳·玉子》:“每與子弟行,各丸泥為馬與之,皆令閉目,須臾成大馬。”《花月痕》第四九回:“亦有良懦輩,忍飢丸泥吞。”
關門
關口上的門
落日
夕陽
士馬
兵馬。引申指軍隊。《漢書·西南夷傳》:“陰敕旁郡守尉練士馬,大司農豫調穀積要害處。”《北齊書·高乾傳》:“乃率 河 北流人反於 河 濟 之間,受 葛榮 官爵,屢敗 齊州 士馬。” 元 無名氏 《桃花女》第一折:“俺則見田野田疇,禾苗豐茂。登場後,鼓腹歌謳。現如今無士馬,絶征鬭。”《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鰻產禍》:“時遇 靖康 丙午年間,士馬離亂。因此 計安 家夫妻女兒三口,收拾隨身細軟包裹,流落州府。” 清 張際亮 《傳聞》詩:“ 翁山 士馬傷亡盡, 支海 夷獠笑舞來。”
矜驕
自大倨傲。 晉 潘岳 《河陽縣作》詩:“福謙在純約,害盈猶矜驕。”《周書·蕭詧傳》:“ 纘 恃其才望,志氣矜驕。” 郭沫若 《楚霸王 * 》:“對岸的 牛渚山 、 白壁山 一帶,也含著矜驕的意氣,在反抗著新生的清早的太陽。”
回身
轉身
他放下東西,回身就走了
漁陽
(1).地名。 戰國 燕 置 漁陽郡 , 秦 漢 治所在 漁陽 (今 北京市 密雲縣 西南)。《史記·陳涉世家》:“ 二世 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 漁陽 ,九百人屯 大澤鄉 。”
(2).地名。 唐玄宗 天寶 元年改 薊州 為 漁陽郡 ,治所在 漁陽 (今 天津市 薊縣 )。 唐 杜甫 《後出塞》詩之四:“ 漁陽 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清 洪昇 《長生殿·傳概》:“ 唐明皇 歡好霓裳讌, 楊貴妃 魂斷 漁陽 變。”
(3).即《漁陽參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鬧榭》:“《玉樹》難諧拍,《漁陽》不辨撾。”參見“ 漁陽參撾 ”。
(4).複姓。 漢 有少府 漁陽鴻 。見《通志·氏族三》。
城闕
(1) 城門兩旁的瞭望閣樓
(2) 宮殿
(3) 城市,特指京城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薊丘
亦作“ 薊邱 ”。古地名。在 北京 城西 德勝門 外西北隅。《史記·樂毅列傳》:“ 樂毅 報遺 燕惠王 書曰:‘ 薊丘 之植,植於 汶 篁。’” 張守節 正義:“ 幽州 薊 地西北隅,有 薊丘 。”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古蹟》:“ 薊丘 ,在縣西 德勝門 外五里西北隅,即古 薊門 也。舊有樓臺並廢,止存二土阜,旁多林木,翳鬱蒼翠,為京師八景之一,名曰‘ 薊門 煙樹’。”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古薊門》:“今都城 德勝門 外有 土城關 ,相傳是古 薊門 遺址,亦曰 薊邱 。”
遺烈
(1).前人遺留的業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論》:“ 句踐 可不謂賢哉!蓋有 禹 之遺烈焉。” 晉 左思 《詠史》之七:“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 宋 蘇轍 《孔君亮郎中新葺闕里西園棄官而歸》詩:“他日東遊訪遺烈,因公導我謁先師。” 壯遊 《國民新靈魂》:“吾登 崑崙 之山巔,溯 黃河 之流域,求吾神聖祖宗 黃帝 之遺烈, 風后 力牧 之餘勛。”
(2).前人遺留的烈節、風操。 宋 蘇洵 《族譜後錄》下篇:“祖母嚴毅,居家肅然,多才略,猶有 竇太后 、 柴氏主 之遺烈。”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二:“ 漢 魏 人詩語,有極得《三百篇》遺意者……此 秦 齊 變風奇峭之遺烈也。”
(3).指前朝或歷史上的堅貞不屈的剛強之士。《宋書·孝義傳·龔穎》:“誠當今之忠壯,振古之遺烈。” 清 王式丹 《睢陽廟》詩之一:“曾披《唐史》傳遺烈,百戰孤城蹟不磨。”
燕昭
即 戰國 時 燕昭王 。後代稱其為渴於求賢之君。 漢 桓寬 《鹽鐵論·非鞅》:“ 樂毅 信功於 燕昭 ,而見疑於 惠王 。” 唐 沉亞之 《上壽州李大夫書》:“昔者 燕昭 以千金市駿骨而百代稱之。” 宋 范仲淹 《上張右丞書》:“昔 郭隗 以小才而逢大遇,則 燕昭 之名於今稱道。” 清 陳維崧 《賀新郎·秋夜呈芝麓先生》詞:“憑高對景心俱折,關情處, 燕昭 、 樂毅 ,一時人物。”參見“ 燕隗 ”、“ 燕臺 ”。
望諸
(1).古澤名。 春秋 屬 宋 , 戰國 時為 齊 地,後歸 趙 。故地在今 河南省 睢縣 與 山東省 菏澤市 之間。參閱《周禮·夏官·職方氏》。
(2).即 望諸君 。 清 顧炎武 《酬李子德二十四韻》:“適 楚 懷 陳軫 ,游 燕 弔 望諸 。”
智勇
智謀與勇敢。《列子·仲尼》:“ 孔子 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 丘 弗知。’” 晉 潘岳 《西征賦》:“臨危而智勇奮,投命而高節亮。”《三國演義》第七回:“ 袁本初 智勇過人,手下名將極廣。” 清 龔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詩之五:“傳聞智勇人,傷心自鞭影。”
蓬蒿
(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並興。”《莊子·逍遙遊》:“﹝斥鴳﹞翱翔蓬蒿之間。” 晉 葛洪 《抱朴子·安貧》:“是以俟扶搖而登蒼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夢陽 《漢京篇》:“ 霍氏 門前狐夜號, 魏其 池館長蓬蒿。” 峻青 《秋色賦·夜宿靈山》:“看到的是滿地荒草,遍野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處。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山居澤處,蓬蒿墝埆,財物流通,有以均之。” 唐 李白 《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並世奇男淑女,慧業天生,湮沒蓬蒿,姓名翳寂,豈少也哉!”
(3).茼蒿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茼蒿》。
朔吹
指北風。 南朝 陳 張正見 《寒樹晚蟬疏》詩:“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 唐太宗 《飲馬長城窟行》:“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 宋 梅堯臣 《李審言學士遺金波酒》詩:“朔吹卷天吼,遠郊無鳥飛。”
驚沙
亦作“ 驚砂 ”。指狂風吹動的沙礫。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稜稜霜氣,蔌蔌風威。孤蓬自振,驚砂坐飛。” 唐 李華 《弔古戰場文》:“利鏃穿骨,驚沙入面。” 清 丘逢甲 《春感次許蘊伯大令韻》:“驚沙捲塞朝呼鶻,吹浪空江夜有豚。”
屯雲
(1).積聚的雲氣。《列子·周穆王》:“化人之宮……望之若屯雲焉。” 南朝 宋 謝惠連 《西陵遇風獻康樂》詩:“屯雲蔽曾嶺,驚風涌飛流。” 唐 杜甫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詩:“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明 李東陽 《送李維正主事使淮》詩:“漕舟百萬如屯雲,材官武士紛成羣。”
(2).《史記·高祖本紀》:“ 秦始皇帝 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 高祖 即自疑,亡匿,隱於 芒 、 碭 山澤巖石之閒。 呂后 與人俱求,常得之。 高祖 怪問之。 呂后 曰:‘ 季 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 季 。’”後因以“屯雲”指帝王登基的瑞兆。《文選·陸倕<石闕銘>》:“命旅致屯雲之應,登壇有降火之祥。” 李善 注引 杜篤 《論都賦》:“大 漢 開基,高祖有勛,斬白蛇,屯黑雲。”
慷慨
(1) 充滿正氣,情緒激昂
慷慨就義
(2) 大方;不吝嗇
慷慨解囊
傷懷
傷心
慷慨傷懷
覽古
遊覽古蹟
覽古勃發幽情
鬱陶
(1).憂思積聚貌。《書·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 孔 傳:“鬱陶,言哀思也。” 陸德明 釋文:“鬱陶,憂思也。”《孟子·萬章上》:“ 象 曰:‘鬱陶思君爾。’”《楚辭·九辯》:“豈不鬱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王逸 註:“憤念蓄積盈胸臆也。” 唐 陳子昂 《臨邛縣令封君遺愛碑》:“鬱陶增思,寤寐永嘆。” 清 姚士陛 《月夜泊慈水》詩:“舟泊聞宵柝,鄉心正鬱陶。” 俞鍔 《島南雜詩》:“蠻蠻蕭雨正鬱陶,挑燈夜半讀《離騷》。”
(2).引申為凝聚貌。 唐 杜甫 《大雨》詩:“上天回哀眷,朱夏雲鬱陶。”
(3).形容喜而未暢。《禮記·檀弓下》“人喜則思陶” 漢 鄭玄 註:“陶,鬱陶也。” 孔穎達 疏:“鬱陶者,心初悅而未暢之意也。” 唐 虛中 《贈秀才》詩:“誰解伊人趣,村沽對鬱陶。” 明 湯顯祖 《紫簫記·遊仙》:“春心鬱陶,春色嬌嬈,花前雁後同驩笑。”
(4).猶鬱燠。暑氣蒸郁。《初學記》卷三引 晉 夏侯湛 《大暑賦》:“何太陽之赫曦,乃鬱陶以興熱。”
將御
統率。《後漢書·袁紹傳》:“ 紹 遂領 冀州 牧,承制以 韓馥 為奮威將軍,而無所將御。”《資治通鑑·漢獻帝初平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將御,猶言統御也。”
泠風
小風;和風。《莊子·齊物論》:“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 成玄英 疏:“泠,小風也。”《呂氏春秋·任地》:“子能使子之野盡為泠風乎?” 高誘 註:“泠風,和風,所以成穀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往新安桐廬口》詩:“既及泠風善,又即秋水駛。”《新唐書·柳宗元傳》:“蒸為清氛,疏為泠風。”
揮手
揮動手臂或手中拿著的東西表示信號、問候或致敬
不住地向他揮手,直到列車在遠處消失
塵囂
指人世間的煩擾、喧囂
借門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陶潛《桃花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