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行宮六景·其五·挹霞叫月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橫陳西嶺據崇台,不設窗欞面面開。

寫霧出楹招便止,高山得月喚應來。

聊因曠朗堪成伴,詎為淋漓共舉杯。

識得住行原一貫,幽情暢敘幾徘徊。

詩詞問答

問:《隆福寺行宮六景·其五·挹霞叫月》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三十八

2. 東山初吐流光入帷開軒招之冉冉欲下挹流霞與同賞結契獨深

參考注釋

橫陳

(1) 橫七豎八地排列

難民橫陳街頭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2) 橫穿

一水橫陳,把市區分成兩半

窗欞

窗格子

面面

每一方面;每個地方。 宋 范成大 《詠吳中二燈·琉璃球》:“迭暈重重見,分光面面呈。” 魯迅 《集外集拾遺·關於知識階級》:“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高山

(1).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三國志·魏志·杜畿傳》“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 注引 晉 杜篤 《杜氏新書》:“今吾亦冀眾人仰高山,慕景行也。” 宋 秦觀 《呂與叔挽章》之一:“舉舉西州士,來為邦國華。藝文尤爾雅,經術自名家。正有高山仰,俄成逝水嗟。”參見“ 高山景行 ”。

(2).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北五十里 高山 ,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雄黃。”

(3).少數民族名。 清 魏祝亭 《兩粵傜俗記》:“其在西者,種凡三:曰 高山 ,曰 花肚 ,曰 平地 。”

得月

受到月光的照臨。 唐 李白 《經離亂後贈江夏韓太守良宰》詩:“窺日畏銜山,促酒喜得月。” 宋 王阮 《和陶詩六首·和歸田園》:“野曠易得月,谷虛常帶煙。” 宋 俞文豹 《清夜靈》:“ 范文正公 鎮 錢塘 ,兵官皆被薦,獨巡檢 蘇麟 不見録,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公即薦之。”

喚應

呼應,照應。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訛丁》:“《子華子》全剽百氏成文,至章法起伏喚應,宛然 宋 世塲屋文字。”

曠朗

(1).開闊明亮。 晉 張協 《七命》:“天清泠而無霞,野曠朗而無塵。” 唐 李華 《靈濤贊》:“淒清陰渰,曠朗陽晞。”《紅樓夢》第四十回:“ 賈母 因見岸上的清廈曠朗,便問:‘這是 薛姑娘 的屋子不是?’”

(2).開朗。《藝文類聚》卷三六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尋山志》:“於是散髮解帶,盤旋巖上,心容曠朗,氣宇調暢。”

淋漓

(1) 液體濕濕地淌下,即流滴的樣子

淋漓不淨

(2) 形容痛快

淋漓肺腑之言

識得

懂得,知道。《水滸傳》第三八回:“ 李逵 雖然也識得水,卻不甚高。當時慌了手腳。”《儒林外史》第一回:“況你埋沒在這鄉村鎮上,雖有才學,誰人是識得你的?”

一貫

一向如此,從未改變

幽情

深遠或高雅的情思

發思古之幽情

暢敘

亦作“ 暢敘 ”。盡情敘說。 晉 王羲之 《三月三日蘭亭詩序》:“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六回:“我們三個人,多年沒有暢敘,今日又碰在一起,還是吃酒罷。” 柯岩 《奇異的書簡·船長》:“ 貝漢廷 立即請代理到船上作客,暢敘別情。”

見“ 暢敘 ”。

徘徊

(1) 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猶豫不決

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追者益近。——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3) 危險常顧

經常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詩詞推薦

隆福寺行宮六景·其五·挹霞叫月原文_隆福寺行宮六景·其五·挹霞叫月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