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瑄蘊中住持處州南明禪剎原文
南風吹沙江雨晴,道人挾錫辭神京。
金陵故舊走相送,柳枝折盡勞勞亭。
輕舟掛席二千里,山落南明如畫屏。
三平老禪獨跨虎,溪頭撫掌來相迎。
老禪高行世所重,叢林草木皆知名。
高陽洞口洗缽處,石門日暮聞鐘聲。
仙都勝境在咫尺,鼎湖龍去仙山青。
龍髯隨地化碧草,服食壽與天齊傾。
道人此地重經營,兵餘樓閣猶崢嶸。
蘭燈粲月夜皎皎,天花吹雨朝冥冥。
龍河倦客雙鬢星,作詩贈別難為情。
明朝悵望隔山嶽,少微一點雲邊明。
詩詞問答
問:送瑄蘊中住持處州南明禪剎的作者是誰?答:大圭
問:送瑄蘊中住持處州南明禪剎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三百六十六
參考注釋
南風
從南邊吹來的風
吹沙
(1).吹揚沙土。《舊唐書·郭子儀傳》:“大風遽起,吹沙拔木。” 唐 張祜 《詠風》:“引笛秋臨塞,吹沙夜遶城。”《剪燈新話·永州野廟記》:“未及數里,大風振作,吹沙走石。”
(2).鯊。古代小魚名。《爾雅·釋魚》“鯊鮀” 晉 郭璞 註:“今吹沙小魚,體圓而有點文。”《詩·小雅·魚麗》“於罶鱨鯊” 唐 孔穎達 疏:“ 陸璣 疏云:‘﹝鯊﹞魚狹而小,常張口吹沙。’故曰吹沙。”
道人
(1)
(2) 舊時對道士的尊稱
(3) 稱道教徒為道人
(4) 和尚的舊稱
神京
京城
金陵
(1).古邑名。今 南京市 的別稱。 戰國 楚威王 七年(公元前333年)滅 越 後在今 南京市 清涼山 ( 石城山 )設 金陵邑 。 南朝 齊 謝朓 《鼓吹曲·入朝曲》:“ 江 南佳麗地, 金陵 帝王州。”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別范宣》:“ 金陵 昔時何壯哉!,席捲英豪天下來。”
(2).中晚 唐 人常以指 潤州 (今 江蘇省 鎮江市 )。 唐 李紳 《宿瓜州》詩:“煙昏水郭津亭晚,迴望 金陵 若動搖。” 唐 杜牧 《杜秋娘》詩序:“ 杜秋 , 金陵 女也。” 馮集梧 註:“…… 唐 人謂 京口 亦曰 金陵 。” 宋 王楙 《野客叢書·北固甘羅》:“ 趙璘 《因話録》言 李勉 至 金陵 ,屢讚 招隱寺 標緻。蓋時人稱 京口 亦曰 金陵 。”
(3). 北魏 拓跋珪 陵墓。在今 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 ,故 盛樂城 西北。《魏書·太祖紀》:“ 永興 二年九月甲寅,上諡 宣武皇帝 ,葬於 盛樂 金陵 。”
(4).指 四川 銅陵山 。 唐 王勃 《為人與蜀城父老書》:“山分玉字,水向 金陵 。” 蔣清翊 注引《後漢書·公孫述傳》註:“ 蜀 有 銅陵山 。”
故舊
(1).舊交;舊友。《論語·泰伯》:“君子篤於親, * 興於仁;故舊不遺, * 不偷。”《漢書·王莽傳上》:“﹝公﹞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於故舊,篤於師友。” 元 王曄 《桃花女》第二折:“我待親去埋殯他,也見的我一點不忘故舊之意。” 駱賓基 《鄉親--康天剛》二:“現在他們望見雪車來了,都想能認識他是誰。是本村的呢,還是父親的故舊?”
(2).陳舊,過去。 許傑 《<明日的文學>自序》:“但是深印在腦筋里的故舊的遺毒,還一時不能洗清。”
走相
失去原來的相貌
胖嫂大病一場,這一走相就成瘦嫂了
柳枝
(1).柳樹的枝條。 唐 岑參 《送懷州吳別駕》詩:“ 灞上 柳枝黃,壚頭酒正香。” 元 貫雲石 《殿前歡》曲:“夜啼烏,柳枝和月翠扶疎。”《紅樓夢》第二六回:“不期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鳥栖鴉,一聞此聲,俱‘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 巴金 《抹布集·第二的母親》:“白的衣服、紅的淨水瓶、綠的柳枝,我都記得很清楚。”
(2).古樂府曲調名。又稱《楊柳枝》。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亡國音》:“《柳枝》者,亡 隋 之曲。 煬帝 將幸 江都 ,開 汴河 ,種柳……有是曲也。” 宋 張先 《武陵春》詞:“看著嬌妝聽《柳枝》,人意覺春歸。”
(3).詞調名。又稱《楊柳枝》。蓋由樂府橫吹曲《折揚柳》演變而來。有三體:(1)單調,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韻。形似七言絕句,聲律較靈活,平仄不拘定。 前蜀 牛嶠 《柳枝》詞五首即用此調。(2)雙調,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為句。平韻。 前蜀 張泌 《柳枝》詞即三、七、三字為句,共三十二實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聲(亦稱“ 和歌 ”)“柳枝”,共十二虛字,合為四十四字。參閱 清 萬樹 《詞律》卷一。
(4).詞曲歌唱時的和聲,無義。 宋 朱敦儒 《柳枝》詞:“ 江 南岸(柳枝), 江 北岸(柳枝),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酒一杯(柳枝),淚雙垂(柳枝),君到 長安 百事違,幾時歸(柳枝)!”
(5).侍姬名。 唐 韓愈 侍姬之名。 宋 陳師道 《後山詩話》:“﹝ 韓愈 ﹞老有二妓,號 絳桃 、 柳枝 。”
(6).侍姬名。 唐 白居易 侍姬 小蠻 善舞,腰似柳枝, 樊素 善歌《楊柳枝》,因以為兩人的暱稱。 唐 白居易 《別柳枝》詩:“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 唐 白居易 《對酒有懷寄李十九郎中》詩:“往年江外拋 桃葉 ,去歲樓中別 柳枝 。”自註:“ 樊 蠻 也。”
勞勞亭
在今 南京市 西南古 新亭 南, 三國 吳 築,為送別之所。 唐 李白 《勞勞亭》詩:“天下傷心處, 勞勞 送客亭。” 唐 皎然 《塞下曲》之一:“ 勞勞亭 上春應度,夜夜城南戰未迴。” 清 孫枝蔚 《楊柳枝》詩之五:“ 勞勞亭 上淚沾巾,弱柳絲邊錯怨春。”
輕舟
狹長的,兩舷彎曲、首尾尖削的小船,通常用輕質材料(如樹皮、獸皮、帆布、輕質木料、輕金屬)製成
一葉輕舟
掛席
亦作“掛席”。猶掛帆。《文選·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詩:“揚帆採石華,掛席拾海月。” 李善 註:“揚帆、掛席,其義一也。” 唐 孟浩然 《晚泊潯陽望廬山》詩:“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宋 蘇軾 《歸朝歡·和蘇堅伯固》詞:“明日西風還掛席,唱我新詞淚沾臆。” 郁達夫 《己未秋應外交官試被斥倉卒東行》詩:“明朝掛席 扶桑 去,回首中原事渺茫。”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山落
山間村落。 明 王守仁 《仰南安贛州府印行告諭牌》:“十家牌甲,每家給與一通,其鄉村山落,亦照屯堡里甲分散。”
南明
明 亡後 南京 的 福王 弘光 、 福州 的 唐王 隆武 、 紹興 的 魯王 、 廣州 的 唐王 紹武 、 肇慶 的 桂王 永曆 和 川 鄂 邊界的 韓王 定武 先後在南部諸省建立的政權,歷史上統稱“南明”。 清 錢綺 有《南明書》三十六卷。 田漢 《歌柳亞子》:“避地 香港島 ,將寫《南明史》。”
畫屏
(1).有畫飾的屏風。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賦》:“亦有曲帳畫屏, * 綵扇。” 前蜀 韋莊 《奉和觀察郎中春暮憶花言懷見寄四韻之什》:“落花帶雪埋芳草,春雨和風溼畫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道士》:“兩女對舞,長衣亂拂,香塵四散;舞罷,斜倚畫屏。”
(2).《新唐書·后妃傳上·太穆竇皇后》:“﹝父 毅 ﹞畫二孔雀屏間,請昏者使射二矢,陰約中目則許之…… 高祖 最後射,中各一目,遂歸於帝。”後以“畫屏”為擇婿之典。 明 葉憲祖 《鸞鎞記·探婚》:“我羨你玉京遊方少年,我羨你畫屏間多妙選。”
(3).在屏條上作畫。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鑑·吳》:“ 曹弗興 , 吳興 人,以畫名冠絶一時。 孫權 命畫屏,誤墨成蠅狀, 權 疑其真,以手彈之。”
三平
明 馬森 、 鄭曉 、 周延 三人屢平疑獄,時稱“三平”。《明史·馬森傳》:“﹝ 馬森 ﹞屢駁疑獄,與刑部尚書 鄭曉 、都御史 周延 稱為‘三平’。”
跨虎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十載:“ 順陽 南鄉 楊豐 ,與息名 香 於田獲粟,因為虎所噬。 香 年十四,手無寸刃,直搤虎頸, 豐 遂得免。”後因以為典。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三折:“ 楊香 為父跨虎曾行李。” 元 武漢臣 《老生兒》第三折:“且問你那跨虎的 楊香 。”《雍熙樂府·鬥鵪鶉》:“ 賈氏 誅龍, 楊香 跨虎。”
溪頭
猶溪邊。 唐 李端 《送客東歸》詩:“行人相見便東西,日暮溪頭飲馬別。” 宋 辛棄疾 《清平樂·村居》詞:“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 吳偉業 《過諸乾一細林山館》詩:“橋痕穿谷口,亭影壓溪頭。”
谿頭:猶溪中。 清 徐恪 《桃葉曲》:“五月南風來,谿頭長蓮葉。”
撫掌
(1).拍手。多表示高興、得意。《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公用 荀攸 計”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無名氏《曹瞞傳》:“公聞 攸 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 子遠 ,卿來,吾事濟矣!’”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 陸士衡 聞而撫掌,是所甘心; 張平子 見而陋之,固其宜矣。” 宋 樂史 《廣卓異記·蕭瑀》:“ 太宗 撫掌,極歡而罷。”《二刻拍案驚奇》卷二:“諸王撫掌稱快道:‘兩個國手,原是天生一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法時帆謔語》:“ 時帆 曰:‘ 孔 孟 二夫子著述千載,請公慎勿將其文再行割裂也。’聞者撫掌。”
(2).猶言笑談。《晉書·王羲之傳》:“衣食之餘,欲與親知時共歡讌,雖不能興言高詠,銜杯引滿,語田裡所行,故以為撫掌之資,其為得意,可勝言邪!” 唐 司空圖 《擢英集述》:“翹心不朽,撫掌浮雲。” 清 顧士榮 《<柳南隨筆>序》:“著《虞初》、《諾皋》之異事,標解頤撫掌之新聞。”
高行
(1).高尚的品行。《管子·法法》:“故雖有明智高行,倍法而治,是廢規矩而正方圜也。” 三國 魏 嵇康 《釋私論》:“寄胸懷於八荒,垂坦蕩以永日,斯非賢人君子高行之美異者乎?” 清 吳偉業 《贈同年嘉定王進士內三》詩之一:“ 孺仲 清名交宦絶, 彥方 高行里閭傳。”
(2). 戰國 梁 (即 魏 )一寡婦的尊號。 漢 劉向 《列女傳·梁寡高行》:“ 高行 者, 梁 之寡婦也。其為人榮於色而美於行。夫死早寡不嫁, 梁 貴人多爭欲娶之者不能得。 梁王 聞之使相聘焉……﹝ 高行 ﹞乃援鏡持刀以割其鼻,曰:‘今刑餘之人殆可釋矣。’王大其義,高其行,乃復其身,尊其號曰‘高行’。”《晉書·隱逸傳·夏統》:“聞《河女》之音,不覺涕淚交流,即謂 伯姬 、 高行 在目前也。聆《小海》之唱,謂 子胥 、 屈平 立吾左右矣。”
林草
林木花草。《後漢書·逸民傳序》:“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
知名
(1) 出名。聲名為世所知
知名人士
(2) 聞知其名聲或名字
岸旁草樹密,往往不知名
(3) 告知姓名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禮記》
高陽
(1).指高而向陽之地。《孫子·地形》:“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張預 註:“居高面陽。”《後漢書·馮衍傳上》:“鑿巖石而為室兮,託高陽以養仙。”
(2). 顓頊 有天下,號 高陽 。《楚辭·離騷》:“帝 高陽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 王逸 註:“ 高陽 , 顓頊 有天下之號也。”《史記·五帝本紀》:“帝 顓頊 高陽 者, 黃帝 之孫而 昌意 之子也。” 漢 劉向 《九嘆·逢紛》:“雲余肇祖於 高陽 兮,惟 楚懷 之嬋連。”
(3).“高陽酒徒”的略語。 宋 賀鑄 《答杜仲觀登叢台見寄》詩:“何以遇 高陽 ?多營瓮頭醁。”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三》:“古人嗜酒,以斗為節。十斗一石,量之極也。故善飲若 淳于髠 、 盧植 、 蔡邕 、 張華 、 周顗 之輩,未有逾一石者。獨 漢 於定國 飲至數石不亂,此是古今第一 高陽 矣。”
(4).池名。 晉 山簡 置酒游賞的園池。 唐 李白 《襄陽曲》之二:“ 山公 醉酒時,酩酊 高陽 下。” 唐 李百藥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詩:“ 山公 不可遇,誰與訪 高陽 。”參見“ 高陽池 ”。
石門
(1). 春秋 魯 城外門。《論語·憲問》:“ 子路 宿於 石門 。晨門曰:‘奚自?’ 子路 曰:‘自 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2).借指賢者。 漢 焦贛 《易林·革之旅》:“ 石門 晨開,荷蕢疾貧,遁世隱居,竟不逢時。”《後漢書·蔡邕傳》:“是故天地否閉,聖哲潛形, 石門 守晨, 沮 溺 耦耕。”
(3).控制水流的石閘。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五》:“ 靈帝 建寧 中,又增脩石門,以遏渠口,水盛則通注,津耗則輟流。”
(4).古代用於控扼要道的一種石砌防禦工事。《三國志·蜀志·張嶷傳》“拜為牙門將,屬 馬忠 ” 裴松之 注引《益部耆舊傳》:“ 羌 於要厄作石門,於門上施牀,積石於其上,過者下石槌擊之,無不糜爛。”
(5).古道路名。(1) 隋 唐 時自 四川盆地 通向 雲貴高原 的重要道路,在 秦 五尺道的基礎上修築而成,因路經今 四川省 高縣 境內的 石門山 得名。起自今 四川 宜賓 ,南抵 雲南 曲靖 ,再通往 昆明 、 大理 等處。 唐 與 南詔 之間的交通,多經由此道。(2)指古 褒斜谷 通道。在今 陝西 西南,道旁多摩崖刻石,以 東漢 的《石門頌》、 北魏 的《石門銘》最為著名。
日暮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
日暮時分,炊煙裊裊
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仙都
(1).神話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海內十洲記·聚窟洲》:“ 滄海島 在北海中……島中有紫石宮室,九老仙都所治。” 明 屠隆 《綵毫記·蓬萊傳信》:“道士何來,輒敢至此仙都境界?”
(2).山名。在今 浙江省 縉雲縣 。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 縉雲山 。 唐 神龍 初,以此名縣。又名 丹峯山 , 天寶 七載改今名。道書以為第二十九洞天。 唐 賈島 《處州李使君改任遂州因寄贈》詩:“ 仙都 山水誰能憶,西去風濤書滿船。”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浙江六·處州府》。
勝境
風景優美的地方
名山勝境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鼎湖龍去
同“ 鼎成龍去 ”。 唐 杜甫 《驪山》詩:“ 鼎湖 龍去遠,銀海雁飛深。”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 荊公 《字説》成,以為可亞六經。作詩云:‘ 鼎湖 龍去字書存,開闢神機有聖孫。’” 明 秦夔 《同金廣信宗器游番湖》詩:“ 鼎湖 龍去不復返,只有雁鶩飛茫茫。”
仙山
(1).仙人居住的山。 唐 劉禹錫 《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詩:“ 三鄉 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
(2).比喻遠離市廛的幽靜所在。 明 高濂 《玉簪記·幽情》:“芳草掩重門,住仙山欲避 秦 ,門前怕有漁郎問。”參見“ 仙山樓閣 ”。
龍髯
亦作“ 龍髥 ”。1.龍之須。《史記·封禪書》:“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 黃帝 。 黃帝 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 黃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黃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其弓曰烏號。”後用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嶠 《汾陰行》:“自從天子向 秦關 ,玉輦金車不復還。珠簾羽扇長寂寞, 鼎湖 龍髯安可攀?” 清 顧炎武 《謁欑宮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駒隙之難留;涉路三千,望龍髯而愈遠。” 清 葉方藹 《授職翰林學士感恩述懷》詩:“身離牛口驚還在,夢挽龍髥恨不廻。” 梁啓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而 文宗 顯皇帝 ,復為 英 法 聯軍所迫,北狩 熱河 , 鼎湖 一去,龍髯不返。”
(2).帝王之須。 唐 李遠 《贈寫御容李長史》詩:“玉座塵消硯水清,龍髯不動綵毫輕。”
(3).喻松葉;松。 唐 李賀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葉滿濃光,細束龍髯鉸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虬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南山。”
隨地
不拘何地;到處
不可隨地吐痰
碧草
(1).青草。 南朝 梁 江淹 《貽袁常侍》詩:“ 幽 冀 生碧草, 沅 湘 含翠煙。” 唐 陳子昂 《春台引》:“感陽春兮生碧草之油油,懷宇宙以傷遠,登高臺而寫憂。” 宋 蘇軾 《題織錦圖上回文》詩之一:“春晚落花餘碧草,夜涼低月半枯桐。”
(2).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可釀酒的草。舊題 漢 郭憲 《洞冥記》:“ 瑤琨 去 玉門 九萬里,有碧草,如麥,割以釀酒,則味如醇酎。飲一合,三旬不醒;但飲甜水,隨飲隨醒。”
服食
(1).衣著食物。《書·旅獒》:“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
(2).服用丹藥。道家養生術之一。《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呼吸吐納,服食養身。”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長安 風俗,自 貞元 侈於游宴……或侈於卜祝,或侈於服食,各有所蔽也。” 清 黃景仁 《池陽寫望》詩:“服食未能遂,名理亮可窮。” 龔爾位 《己酉九日麓山待鈍庵不至》詩:“昏人累塵想,服食不長生。”
與天
謂凡合乎天道者,則得天助。《國語·越語下》“持盈者與天” 韋昭 註:“與天,法天也。”《管子·形勢》:“持滿者與天。” 尹知章 註:“能持滿者,則與天合。”《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持滿者與天。” 司馬貞 索隱:“與天,天與也。言持滿不溢,與天同道,故天與之。”
此地
這裡,這個地方。 唐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詩:“此地別 燕丹 ,壯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我初到此地,並不曾認得一個人。” 洪深 《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經營
(1) 籌劃經管;組織計畫
這屆運動會真是煞費經營
韓魏之經營。—— 唐· 杜牧《阿房宮賦》
畢世而經營。——清· 黃宗羲《原君》
經營商業
(2) 規劃治理
經營天下
(3) 往來
經營原野
樓閣
泛指樓房。閣,架空的樓。《後漢書·呂強傳》:“造起館舍,凡有萬數,樓閣連線,丹青素堊,雕刻之飾,不可單言。” 唐 白居易 《長恨歌》:“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西遊記》第三六回:“幸得那壁廂有樓閣不遠,想必是庵觀寺院,我們都到那裡借宿一宵。”
崢嶸
(1) 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築物的高大聳立
(2) 高峻的山峰
敢請相公平賊後,暫攜諸吏上崢嶸。——唐· 韓愈《奉和裴相公東征途經女兒山下作》
(3) 高爽空曠
舉目四顧,霜天崢嶸。——唐· 李白《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
(4) 魁梧
形容典雅,體段崢嶸。——《西遊記》
(5) 卓異,不平凡
元龍( 陳登)本志陋曹吳,豪氣崢嶸老不除,—— 蘇軾《和劉景文見贈》
蘭燈
精緻的燈具。《南齊書·劉祥傳》:“故墜葉垂蔭,明月為之隔輝;堂宇留光,蘭燈有時不照。” 唐 韋應物 《郡齋臥病絕句》:“香爐宿火滅,蘭燈宵影微。” 元 盧琦 《燭》詩:“蘭燈交暉奪明月,玉盃照影傾流霞。”
月夜
有月光的夜晚。《魏書·李諧傳》:“座有清談之客,門交好事之車。或林嬉於月夜,或水宴於景斜。”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花盛時,每月夜有小人五六,長尺餘,游於上。” 清 吳敏樹 《新修呂仙亭記》:“至於為月夜泛舟之游,無風波卒然之恐,惟亭下可也。” 巴金 《滅亡》第九章:“她很愛月夜,每逢月夜總是睡得很遲。”
皎皎
(1).潔白貌;清白貌。《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三國 魏 曹植 《蟬賦》:“皎皎貞素,侔 夷 節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 宋 曾鞏 《明妃曲》之一:“喧喧雜虜方滿眼,皎皎丹心欲語誰?” 明 楊珽 《龍膏記·邪萌》:“美目娟娟,涵著一泓秋水;芳顏皎皎,帶著幾度清風。” 郭沫若 《滿江紅·贊南京路上好八連》詞:“不染纖塵, 南京路 八連皎皎。盡教你,染缸多大,糖衣多巧。”
(2).明亮貌。《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盈盈江上女,兩兩溪邊舞。皎皎綺羅光,輕輕雲粉粧。” 明 許潮 《南樓月》曲:“皎皎銀蟾如晝,看扶疎丹桂,影落金甌。” 聞一多 《晴朝》詩:“皎皎的白日啊!將照遍了朱樓底四面。”
(3).明白貌;分明貌。 晉 葛洪 《<抱朴子>自敘》:“不為皎皎之細行,不治察察之小廉。” 唐 孟郊 《秋懷》詩之六:“單牀寤皎皎,瘦臥心兢兢。” 宋 曾鞏 《祭王平甫文》:“何堂堂而山立,忽泯泯而颷馳。訃皎皎而猶疑,淚汍汍而莫制。”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陳羽》:“寫難狀之景,了了目前;含不盡之意,皎皎言外。”
天花
(1) 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表現為嚴重的病毒血症及接連出現的各階段皮疹,皮疹最後以膿泡、脫痂及瘢痕形成為特徵
(2) 玉蜀黍的雄花,因為長在植株的頂部,所以叫天花
(3) 雪花
夜散下無數茸毛似的天花,織成一片大氅。——聞一多《雪》
冥冥
(1) 不明亮
天色冥冥
杳以冥 冥。——《楚辭·屈原·涉江》
薄暮冥冥。——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2) 指人不明事理
(3) 形容高遠;深遠
鴻飛冥冥
(4) 迷信的人指有鬼神暗中起作用的境界
倦客
客游他鄉而對旅居生活感到厭倦的人。 南朝 宋 鮑照 《代東門行》:“傷禽惡弦驚,倦客惡離聲。” 宋 蘇軾 《書普慈長老壁》詩:“倦客再遊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宋 陸游 《雙頭蓮》詞:“悲歡夢裡,奈倦客又是關河千里。”
贈別
贈送禮品,遠送離別;贈言而別
年年御溝柳,贈別雨霏霏。——馬戴詩
難為情
害羞,臉面不好看;情面上過不去
眾目睽睽之下,她倒有點難為情
明朝
〈方〉∶明天
悵望
惆悵地看望或想望。 南朝 齊 謝朓 《新亭渚別范零陵》詩:“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 唐 杜甫 《詠懷古蹟》之二:“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元 薩都剌 《滿江紅·金陵懷古》詞:“六代繁華,春去也,更無訊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西遊記》第五十回:“卻説 唐僧 坐在圈子裡,等待多時,不見 行者 回來,欠身悵望道:‘這猴子往那裡化齋去了?’”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九:“在那高坡上立著悵望的時候,有一群 日本 的新聞記者也走了來,其中有幾個是我在 漢口 認識的。”
隔山
指同父異母所生子女之間的關係
隔山兄弟
少微
(1).微賤。 宋 歐陽修 《瀧岡阡表》:“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
(2).稍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農婦》:“腹少微痛,想孽障欲離身也。”《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應酬已畢,少微歇息,吃些東西。”
(1).星座名。共四星,在太微垣西南。《史記·天官書》:“廷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 張守節 正義:“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南北列:第一星,處士也;第二星,議士也;第三星,博士也;第四星,士大夫也。占以明大黃潤,則賢士舉;不明,反是;月、五星犯守,處士憂,宰相易也。”按,五,當從《漢書·天文志》作“四”。《晉書·隱逸傳·謝敷》:“初,月犯少微。少微一名處士星,占者以隱士當之。”
(2).稱處士。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況乃少微真人,天山逸民。” 唐 牟融 《送沉翔》詩:“清朝盡道無遺逸,當路誰曾訪少微。” 清 龔自珍 《夜坐》詩:“塞上似騰奇女氣, 江 東久霣少微星。”
一點
(1) 漢字的一種筆畫。常指書畫中的點畫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數量
做一點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4) 一小時
下午一點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行邊好語應聽得,秋月春風六萬家陳著《次韻邑宰徐何慊出示所作五首》
- 幽岩鳥飛靜,晴嶺雲歸密竇群《晨游昌師院》
- 不賴學問力,終孤雲水心陳造《山居十首》
- 白皙少年子,秋郊臂蒼隼
- 別情遠去尤割草,相送不須離畫橋華岳《贈美人別》
- 江南江北那識春,況此寄鎮埋煙塵董嗣杲《辛酉富池元宵寫懷二首》
- 思減祝融權,期匡諸子宅楊巨源《夏日苦熱,同長孫主簿過仁壽寺納涼》
- 滿捧霞觴璨鯉庭石孝友《南鄉子》
- 朝廷平日祗尊儒,文武於今遂兩途鄭剛中《避方寇五絕》
- 門地榮聽履,夫家世夢松周必大《信國太夫人慕容氏輓詞二首》
![送瑄蘊中住持處州南明禪剎原文_送瑄蘊中住持處州南明禪剎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