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歸隱圖為鐵雅先生賦原文
小橋流水隔紅塵,亦有漁郎解問津。
要路只聞收壯士,好山還許住閒人。
每思李願歸盤谷,獨愛嚴陵老富春。
便擬采芝歌隱曲,白雲紅樹謾為鄰。
詩詞問答
問:富春歸隱圖為鐵雅先生賦的作者是誰?答:元本
問:富春歸隱圖為鐵雅先生賦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富春歸隱圖為鐵雅先生賦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御選元詩卷六十
參考注釋
小橋
(1). 三國 吳 周瑜 之妻。《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時得 橋 公二女,皆國色也。 策 自納 大橋 , 瑜 納 小橋 。”
(2).小型橋樑。 北周 庾信 《詠畫屏風詩》之五:“小橋飛斷岸,高花出迥樓。” 元 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流水
(1) 流動的水
落花流水春去也。
(2) 商店銷售額
流水收入
(3) 立即;趕快;急急忙忙
他流水就說
紅塵
(1) 鬧市的飛塵,借指繁華的社會
紅塵百戲
(2) 佛教指人世間
看破紅塵
漁郎
打魚的年輕男子。 唐 許渾 《灞上逢元九處士東歸》詩:“舊交已變新知少,卻伴漁郎把釣竿。” 明 文徵明 《桃園圖》詩:“桑麻雞犬自成村,天遣漁郎得問津。” 清 魏源 《天台石樑雨後觀瀑布歌》:“山中勝不傳山外, 武陵 難向漁郎道。”
問津
打聽渡口,引申為探求途徑或嘗試
使子路問津焉。——《論語·微子》
遂無問津者。——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無人問津
要路
(1) 重要的道路,主要的通道
(2) 比喻顯要的地位
壯士
勇士,心雄膽壯的人;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
壯士十年歸。——《樂府麻集·木蘭詩》
壯士不死。——《史記·陳涉世家》
田橫齊之壯士。——《資治通鑑》
壯士從之。——《資治通鑑·唐紀》
還許
也許,還可能。《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那戲兒一出是怎么件事,或者還許有些知道的,曲子就一竅兒不通了。” 洪深 《趙閻王》第一幕:“這屋子裡的銀子,就您大哥知道,別人翻箱倒籠的費事,還許找尋不著。”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二八:“ 老張 要是幸而有懺悔的機會, 孫八 還許阻止他。”
嚴陵
(1).即 嚴光 。 光 字 子陵 ,省稱 嚴陵 。 東漢 會稽餘姚 人。少曾與 漢光武帝 劉秀 同遊學。 秀 即帝位後, 光 變姓名隱遁。 秀 遣人覓訪,徵召到京,授諫議大夫,不受,退隱於 富春山 。後人稱他所居游之地為 嚴陵山 、 嚴陵瀨 、 嚴陵釣台 等。詩文中常用其事。《南史·隱逸傳上·劉凝之》:“昔 老萊 向 楚王 稱僕, 嚴陵 亦抗禮 光武 。” 唐 李白 《箜篌謠》:“貴賤結交心不移,惟有 嚴陵 及 光武 。” 前蜀 韋莊 《旅中感遇寄呈李秘書昆仲》詩:“懷鄉不怕 嚴陵 笑,只待秋風別釣磯。”參閱《後漢書·逸民傳·嚴光》。
(2).即 嚴陵瀨 。 宋 楊萬里 《夜泊釣台小酌》詩:“ 牛狸 送我止 嚴陵 ,黃雀隨人赴帝城。”
富春
(1).指 富春山 或 富春江 。泛指古 富春 地區。 唐 韓翃 《送王少府歸杭州》詩:“歸舟一路轉青苹,更欲隨潮向 富春 。” 唐 王維 《送李判官赴江東》詩:“樹色分 揚子 ,潮聲滿 富春 。” 元 張憲 《投贈周元帥十韻》:“ 恩波 城外柳,長拂 富春 潮。”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餘韻》:“年年垂釣鬢如銀,愛此江山勝 富春 ;歌舞叢中征戰裡,漁翁都是過來人。”參見“ 富春江 ”。
(2).古縣名。 秦 置, 漢 因之,治所在今 浙江 富陽 。 晉 太元 中避 鄭太后 諱,改名 富陽 。 五代 吳越 時復名 富春 , 宋 太平興國 三年(公元978年)又改 富陽 。 三國 吳 曾為 安東郡 治所。 晉 陸機 《吳趨行》詩:“ 大皇 自 富春 ,矯首頓世羅。” 南朝 宋 謝靈運 《富春渚》詩:“宵濟 漁浦 潭,旦及 富春 郭。” 郁達夫 《西歸雜詠》之八:“風月三年別 富春 ,東南車馬苦沙塵。”
采芝
秦 末有四皓 東園公 、 甪里先生 、 綺里季 、 夏黃公 見 秦 政苛虐,乃隱於 商雒 ,曾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 唐 虞 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高貴之畏人,不及貧賤之肆志。”見《史記·留侯世家》、 晉 皇甫謐 《高士傳·四皓》。後因以“採芝”指遁隱。名其歌為《採芝操》或《四皓歌》,亦省稱《採芝》。見《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二·<採芝操>序》引《琴集》及 南朝 陳智匠 《古今樂錄》。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二十:“去去行採芝,勿為塵所欺。” 宋 陸游 《對酒》詩:“寄謝採芝翁,無為老青壁。” 明 萬壽祺 《入沛宮》詩:“我亦遠隨 黃 綺 去, 東山 重唱《採芝》歌。” 清 秋瑾 《題<松鶴圖>》詩之二:“勛名浪説 凌煙閣 ,爭是 商山 歌《採芝》。”
謂摘采芝草。古以芝草為神草,服之長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隱居。 漢 張衡 《思玄賦》:“留 瀛洲 而采芝兮,聊且以乎長生。”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十:“已矣行采芝,萬世同一時。” 清 翁照 《送歸愚沉少宗伯予告歸里》詩之二:“弭櫂 香水 溪,采芝 硯山 麓。”參見“ 採芝 ”。
隱曲
(1).幽深曲折。 漢 劉向 《列女傳·阿谷處女》:“處子曰:‘ 阿谷 之隧,隱曲之地,其水一清一濁,流入於海。’”
(2).鮮為人知的苦衷,難言之隱。 明 唐順之 《與王龍溪郎中書》:“而亦若不免以世俗之疑相疑者何也?無乃故為迂其問以剔抉聖賢之隱曲,而白之於世也乎?” 章炳麟 《中華民國解》:“而於吏治得失,民生隱曲,曾不一語及之。”
(3).指房事。《素問·陰陽別論》:“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王冰 註:“隱曲,謂隱蔽委曲之事也。” 章炳麟 《五無論》:“人若不惡淫者,納采問名,既公布婚姻之禮,何以夫婦隱曲當在禁止之中,不如犬豕之遵大路?”
(4).指 * 。《素問·至真要大論》:“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 王冰 註:“隱曲之疾,謂隱蔽委曲之處病也。”
白雲
(1).白色的雲。《詩·小雅·白華》:“英英白雲,露彼菅茅。”《莊子·天地》:“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史記·封禪書》:“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唐 蘇頲 《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里渡 河 汾 。”《文匯報》1983.10.12:“《蓬萊導遊圖》有幅照片,藍天之下,白雲之上,嵌著 蓬萊閣 主要建築,似仙山又似蜃樓。”
(2). 黃帝 時掌刑獄之官。後用作刑官的別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黃帝 雲師雲名” 顏師古 注引 漢 應劭 曰:“ 黃帝 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唐 孫逖 《授裴敦復刑部尚書制》:“委之刑柄,俾踐白雲之師。”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實二》:“ 胡武平 宿 ,賀 晏元獻 轉刑部侍郎啟云:‘紫詔疏恩,白雲登秩。’”
(3).指《白雲謠》。 唐 李白 《大獵賦》:“哂 穆王 之荒誕,歌《白雲》之 西母 。” 唐 白居易 《八駿圖》詩:“《白雲》《黃竹》歌聲動,一人荒樂萬人愁。” 景耀月 《遠遊》詩:“翠華芝蓋入離鏡,《黃竹》《白雲》定古風。”參見“ 白雲謡 ”。
(4).喻思親。《舊唐書·狄仁傑傳》:“其親在 河陽 別業, 仁傑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瞻望佇立久之,雲移乃行。” 宋 岳珂 《桯史·開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雲之思,惻然悽動。”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 梁瑄 不歸, 璟 每見東南白雲即立望,慘然久之。” 清 黃遵憲 《感懷》詩:“下阻黃壚上九天,白雲望斷眼空懸。”參見“ 白雲篇 ”。
(5).喻歸隱。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南朝 梁 陶弘景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唐 錢起 《藍田溪與漁者宿》詩:“一論白雲心,千里 滄州 趣。” 宋 張炎 《甘州》詞:“載取白雲歸去,問誰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徐渭 《贈余君》詩:“三年臥白雲,一醉撫流水。”
(6).特指 陳摶 。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高逸》:“ 陳摶 , 周世宗 常召見,賜號 白雲先生 。 太平興國 初,召赴闕, 太宗 賜御詩云:‘曾向前朝出 白雲 ,後來訊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
(7).指 白雲亭 。參見“ 白雲亭 ”。
紅樹
(1).盛開紅花之樹。 唐 王建 《調笑令》詞:“紅樹,紅樹,燕語鶯啼日暮。” 宋 歐陽修 《豐樂亭遊春》詩:“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緑無涯。”
(2).指經霜葉紅之樹,如楓樹等。 唐 韋應物 《登樓》詩:“坐厭 淮南 守,秋山紅樹多。” 元 張可久 《沉醉東風·秋夜旅思》曲:“青山去路長,紅樹西風冷。”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陶集沖夷中抗烈,忠義從今欲語誰陳三立《陸靄堂求題其遠祖放翁遺像》
- 道人無淨穢,所遇忘嗔喜
- 門客欲誰臨胡祗遹《木蘭花慢 酬宋鍊師贈梅》
- 欲知朝野慶,文教日光輝張說《赴集賢院學士上賜宴應制得輝字》
- 似整復斜僧屋亂,欲吞還吐林煙薄
- 乞索生涯寄食身,舟前波浪馬前塵馮班《朝歌旅舍》
- 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
- 歲晚亦無雞可割,庖蛙煎鱔薦松醪
- 陸郎作賓客,懷橘欲何為林同《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陸績》
- 柳絲蘸、幾族柔煙,兩市簾棟如畫黃公紹《鶯啼序(吳江長橋)》
![富春歸隱圖為鐵雅先生賦原文_富春歸隱圖為鐵雅先生賦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