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

作者:王弘誨 朝代:明代

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原文

慷慨陳孤憤,倉皇就逐臣。

危言難悟主,直道豈謀身。

荊玉原無玷,隋珠別有因。

由來失路泣,不向賜環人。

詩詞問答

問: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的作者是誰?答:王弘誨
問: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王弘誨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弘誨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真韻

參考注釋

慷慨

(1) 充滿正氣,情緒激昂

慷慨就義

(2) 大方;不吝嗇

慷慨解囊

孤憤

韓非 所著的書篇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韓非 ﹞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做《孤憤》。” 司馬貞 索隱:“孤憤,憤孤直不容於時也。”後以“孤憤”謂因孤高嫉俗而產生的憤慨之情。 唐 劉知幾 《史通·自敘》:“雖任當其職,而吾道不行;見用於時,而美志不遂。鬱怏孤憤,無以寄懷。” 清 顧炎武 《贈錢行人邦寅》詩:“孤憤心猶烈,窮愁氣未申。” 魯迅 《準風月談·“吃白相飯”》:“第一段是欺騙。見貪人就用利誘,見孤憤的就裝同情。”

倉皇

匆促而慌張。也作“倉黃”、“蒼皇”、“蒼黃”

敵棄炮倉皇遁。——徐珂輯《清稗類鈔》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倉皇出逃

逐臣

被朝廷放逐的官吏。《戰國策·秦策五》:“ 太公望 , 齊 之逐夫, 朝歌 之廢屠, 子良 之逐臣, 棘津 之讎不庸, 文王 用之而王。” 南朝 梁 王僧孺 《何生姬人有怨》詩:“逐臣與棄妾,零落心可知。” 唐 錢起 《江行無題》詩之二十:“憔悴異 靈均 ,非讒作逐臣。” 宋 蘇軾 《儋耳》詩:“野老已歌豐歲語,除書欲放逐臣回。”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坡公 ( 蘇軾 )不過逐臣, 遺山 ( 元遺山 )則遺臣孤臣也。”

危言

(1) 正直的話

邦有道,危言危行。——《論語·憲問》

(2) 故意說嚇人的話

危言聳聽

悟主

使主上覺悟。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宣力王室,匪惟厥武。揔乾 鴻門 ,披闥帝宇;聳顏誚 項 ,掩淚悟主。”《新唐書·房琯傳贊》:“ 琯 以忠誼自奮,片言悟主而取宰相,必有以過人者。”

直道

(1).古道路名。(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命 蒙恬 開築,北起 九原 (今 內蒙古 包頭市 西北),南至 雲陽 (今 陝西 淳化 西北),是聯結 關中 平原與 河套 地區的主要通道。《史記·蒙恬列傳論》:“吾適北邊,自 直道 歸,行觀 蒙恬 所為 秦 築 長城 亭障,塹山堙谷,通 直道 ,固輕百姓力矣。”《新民晚報》1984.6.8:“‘ 秦始皇 直道 ’原來是一條專供軍隊大規模進攻的寬闊大道……全長一千四百里。由於是‘直道’,因此遇山開山,遇溝填溝,工程十分浩大。”

(2).泛指直的路。《北史·張衡傳》:“帝上 太行 ,開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魏書·太祖紀》:“車駕將北還,發卒萬人治直道。”

(3).猶正道。指確當的道理、準則。《禮記·雜記》:“其餘則直道而行之是也。”《韓非子·三守》:“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 唐 呂岩 《促拍滿路花》詞:“是非海里,直道作人難。”《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二:“﹝ 朱熹 ﹞慨然嘆息道:‘看此世界,直道終不可行!’”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五:“‘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直道。”

謀身

為自身打算。 唐 盧綸 《春日書情贈別司空曙》詩:“壯志隨年盡,謀身意未安。”《金史·鄧儼傳》:“平章政事 完顏守貞 曰:‘ 儼 有才力,第以謀身為心。’” 景耀月 《送邵質侯歸國和留別原韻》:“叔世謀身拙,迷陽悟道窮。”

荊玉

(1). 荊山 之玉。即和氏璧。 晉 盧諶 《覽古》詩:“連城既偽往, 荊 玉亦真還。”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還趙州》詩:“ 荊 玉已三獻, 冀 群當一空。”

(2).喻美質賢才。《藝文類聚》卷四七引 晉 孫綽 《賀司空修(循)像贊》:“質與 荊 玉參貞,鑒與南金等照。” 唐 權德輿 《過張監閣老宅對酒奉酬見贈,其年停貢舉》詩:“ 荊 玉收難盡, 齊 竽喜暫閒。”

無玷

沒有瑕疵;不受玷污。 晉 王該 《日燭》:“爰有五德無玷,十淑道全。”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攸 素有德業,言行無玷。” 唐 白居易 《祭故贈婕妤孟氏文》:“修令顏以顧德,蘭幽有香;守明節而保身,玉潔無玷。”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魁元再甲子》:“榮哀始終,名德無玷。”

隋珠

隋侯 之珠。《戰國策·楚策四》:“寳珍 隋 珠不知佩兮,褘布與絲不知異兮。” 南朝 梁 沉約 《詠帳》:“ 隋 珠既吐曜,翠被復含風。” 唐 楊炯 《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 隋 珠一寸, 魏後 揚眉; 和 璧千金, 秦王 動色。” 清 孫枝蔚 《送方聖羽還山》詩之二:“令弟贈以詩,美言如 隋 珠。”參見“ 隨侯之珠 ”。

有因

(1).有道行。《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 顧夫人 ﹞請了幾個有因的道士,在 青城山 老君廟 里建醮,祈求仙方,保護少府回生。”

(2).有緣故。如: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失路

(1).迷失道路。《韓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即不成迷也。” 唐 方乾 《初歸鏡中寄陳端公》詩:“雲島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關扉。”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秀姑》:“小人失路,茫茫無所之。”

(2).指放棄正道。《楚辭·九章·惜誦》:“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

(3).喻不得志。 漢 揚雄 《解嘲》:“當塗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 唐 錢起 《送鄔三落第還鄉》詩:“十年失路誰知己,千里思親獨遠歸。” 清 鄭燮 《雍正十年杭州韜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貴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環人

《周禮》官名。《周禮》“夏官”和“秋官”均置環人。屬夏官者,掌卻敵及巡察內外之事;屬秋官者,掌迎送賓客及警衛之事。後以泛稱警衛官員。 清 黃遵憲 《紀事》詩:“環人各帶刀,故示官威儀。”

詩詞推薦

  • 游盤塘山後廢寺

    董嗣杲宋代〕前生修行來,見山入骨貪。自昔盛緇流,無處無精藍。大風起江頭,吹我菊帽簪。景物日自殊,登頓我所甘。青紅
  • 倒次元韻

    吳融唐代〕南陌來尋伴,東城去卜鄰。生憎無賴客,死憶有情人。似束腰支細,如描發彩勻。黃鸝裁帽貴,紫燕刻釵珍。身近
  • 失題

    王珪唐代〕初見迎春識春新,欲插迎春驚春半。朱門深鎖不知春,苒苒年光暗中換。
  • 胡君防宋代〕水邊閒詠處,雲島月斜明。
    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原文_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的賞析_古詩文
  • 浣溪沙

    向子諲宋代〕進步須於百尺竿。二邊休立莫中安。要知玄露沒多般。花影鏡中拈不起,蟾光空里撮應難。道人無事更參看。
  • 午睡初起

    陸游宋代〕曲腰桑上午雞鳴,喔喔還如報五更。睡起展書摩病眼,油窗喜對夕陽明。
    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原文_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的賞析_古詩文
  • 和陳子文入蜀詩二首·其一·鳳縣金絲柳

    王士禎清代〕鳳州三絕無縴手,又少旗亭酒共傾。唯有金絲幾株柳,臨江映驛拂人行。
  • 賦梅影·其一

    李之世明代〕半壁疑見畫,虛廊月上時。輕霜含遠韻,空水澹寒姿。祇自沈吟久,還堪折贈誰。繞檐凡幾匝,宿鳥誤投枝。
  • 眼兒媚

    佚名宋代〕前時同醉曲江濱。初樣小梅春。花殘人遠,幾經風雨,結子青青。誰知別後無腸斷,行盡水雲程。修峰萬仞,郵亭
  • 信道人歸西京

    楊億宋代〕寢邱遺業廢多年,衣裓空藏命說篇。北闕上書陳祖德,上林結社會時賢。風塵不肯留京邑,龍象重歸啟梵筵。聞有
  • 澄懷堂

    乾隆清代〕豐澤園中堂,最古他弗若。皇祖初年間,此而事游托。政餘課農桑,民艱細斟酌。兩字煥龍章,百世垂鴻略。澄懷
  • 晚春四首

    張耒宋代〕薔薇倒架筍過鄰,夢澤茫茫欲晚春。綠暗紅稀君莫嘆,滿枝梅杏欲嘗新。
  • 一剪梅

    王吉昌元代〕一氣升騰寶鼎煎。相交水火,玉路飛鉛。不能神定兩團圓。隔若雲泥,難契重玄。切要澄心剿萬緣。自然性命,混
    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原文_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的賞析_古詩文
  • 送丕上人南遊

    魏野宋代〕江山獨去游,游遍始應休。雲外敲清磬,船中剃白頭。阻風孤島晚,聽雨二林秋。南國多嘉境,詩牌幾處留。
    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原文_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的賞析_古詩文
  • 十二月十八日海雲賞山茶

    范成大宋代〕追趁新晴管物華,馬蹄鬆快帽檐斜。天南臘盡風曦雪,冰下春來水漱沙。已報主林催市柳,仍從掌故問山茶。豐年
  • 屬疾

    劉筠宋代〕暫困秦王痔,無疑廣客蛇。職清唐內相,宅僻魯東家。行藥虹梁闊,披襟蕙徑斜。香凝虛白室,露泫紫微花。冰飲
  • 昭君怨(送人赴上庠)

    卓田宋代〕千里功名岐路。幾糹兩英雄草屨,八座與三台。箇中來。壯士寸心如鐵。有淚不沾離別。劍未斬樓蘭。莫空還。
  • 次雲居老詩韻·其三

    彭汝礪宋代〕荊山有玉比山丘,愛玩還將木李投。掣電一機吾會得,天邊月在水中流。
  • 南歌子詞三首

    裴諴唐代〕不是廚中丳,爭知炙里心。井邊銀釧落,展轉恨還深。不信長相憶,抬頭問取天。風吹荷葉動,無夜不搖蓮。簳蠟
  • 陰地關見入蕃公主石上手跡

    雍陶唐代〕漢家公主昔和蕃,石上今餘手跡存。風雨幾年侵不滅,分明纖指印苔痕。
    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原文_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的賞析_古詩文
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原文_送盧思仁祠部抗疏歸田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