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昨經降旨問方伯,今接奏知豫策資。
於澤由來不宿諾,救災豈肯靳勤施。
憐民共此艱謀食,督吏仍當妥赴期。
別府雖然此勝彼,望沾一例正齎咨。
詩詞問答
問:《降旨緩徵直隸南三府缺雨諸州縣新舊錢糧詩以志事即用昨寬免河南詩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七十三
2. 昨以畿南順德廣平大名三府缺雨既截漕三十萬石運往接濟復馳詢梁肯堂查勘應否緩徵此旨尚未到彼次日即據奏到該三府所屬並毗連之趙州雨澤久愆二麥難望有收請將邢台等十九州縣元城等十三州縣本年應徵新舊錢糧倉谷分別緩徵等語
參考注釋
旨問
旨告。指信。 晉 王羲之 《穆松帖》:“上下近問慰馳情,不知何似,絶不得 松 問。汝得旨問,馳白。宜豫知分春事也,吾日東,可語期,令知訊息。” 晉 王羲之 《司州帖》:“雲必欲尅 餘杭 之遲期,此不可言,要須君旨問。僕事中久,宜蹔東復。” 晉 王獻之 《雜帖》:“頃更寒不適,頗有時氣,君須各可耳,遲旨問。”
方伯
殷 周 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漢 以來之刺史, 唐 之採訪使、觀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稱“方伯”。《禮記·王制》:“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史記·周本紀》:“ 周 室衰微,諸侯彊並弱, 齊 、 楚 、 秦 、 晉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鄭司農 曰:“長諸侯為方伯。”《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唐 韓愈 《送許使君刺郢州序》:“ 於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薦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訪使,旋升方伯,改授 雲南 巡撫。”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不宿
謂非其時。或謂過度而無節制。《漢書·五行志上》:“傳曰:田獵不宿,飲食不享,出入不節,奪民農時,及有姦謀,則木不曲直。”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曰:“不得其時也。或曰,不豫戒曰不宿,不戒以其時也。” 王先謙 補註:“《續志》 劉 注引 鄭 注《大傳》曰:不宿,不宿禽也。角主天兵。《周禮》:四時習兵,因以田獵。《禮志》曰: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羣,過此則暴天物,為不宿禽。”
救災
救濟受災的人民
抗震救災
豈肯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肯”
既然是你先動了手,我豈肯與你善罷甘休?
謀食
設法尋求維持生活的門路
別府
別第。 唐 王勃 《游廟山賦》序:“ 玄武山 西有 廟山 ,東有道君廟,蓋幽人之別府也。”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一例
一律;同樣
齎咨
嘆息。《易·萃》:“齎咨涕洟,無咎。” 王弼 註:“齎咨,嗟嘆之辭也。” 唐 孫樵 《序陳生舉進士》:“累為連帥賓禮,貢之天子,齎咨喑嗚,輒以窮盡。”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三七:“浮雲不可駐,顧盼空齎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