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餚韻原文
多壘頻年備四郊,鄉書西望隔函崤。
慚無勝算堪謀國,空有雄文托解嘲。
薄宦淹留同泛梗,故人歸去暫誅茅。
懸知後夜關情處,嶺上梅花月半梢。
詩詞問答
問:得餚韻的作者是誰?答:李孫宸
問:得餚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得餚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孫宸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孫宸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餚韻
參考注釋
多壘
營壘眾多。喻寇亂頻繁。《禮記·曲禮上》:“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 孔穎達 疏:“寇戎充斥,數戰郊坰,故多軍壘。” 宋 王禹偁 《平陽公主贊序》:“人心大歸,兵勢大振,卒見削平多壘,底定京師。” 宋 王禹偁 《擬長孫無忌讓代襲刺史表》:“至於平定兩京,並因英武,盪除多壘,皆是睿謀。” 明 文徵明 《南樓》詩:“敢言多壘非吾恥,空復崩天負 杞 憂。”
頻年
連續幾年
頻年災旱
四郊
城市四周的地方;郊外
四郊農事興,老稚迭歌舞。——陸游《春雨》
鄉書
(1).家信。 唐 王灣 《次北固山下》詩:“鄉書何處達,歸雁 洛陽 邊。” 元 揭傒斯 《吳子高悼亡歸岳陽》詩:“客心閒轉切,鄉書近卻稀。” 清 孫道乾 《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哭舍妹》:“鄉書甫啟讀未終,涕泗狼藉縑素中。”
(2). 周 制,鄉學三年大比,鄉老與鄉大夫薦鄉中賢能之書於王,謂之“鄉書”或“鄉老書”。見《周禮·地官·鄉大夫》。後世科舉因以“鄉書”代指鄉試中式。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翁中丞》:“ 孟燁 補上庠生……次 孟桂 登辛丑第,又次 孟寅 嘗首 臨安 鄉書。”《宋史·張孝祥傳》:“年十六,領鄉書,再舉冠里選。”
函崤
函谷關 與 崤關 的並稱。 南朝 宋 謝靈運 《擬魏太子<鄴中集>詩·王粲》:“ 伊 洛 既燎煙, 函 崤 沒無像。”
勝算
精密地策劃;取勝的計謀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計篇》
而雄略勝算,又得竊聞一二。——唐順之《答曾石塘總制書》
得勢,則勝算在我
謀國
(1).謀劃取得國家政權。《後漢書·馮異岑彭等傳贊》:“奇鋒震敵,遠圖謀國。” 三國 魏 嵇康 《太師箴》:“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謀國,不吝灰沉。”
(2).為國家利益謀劃。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十:“ 禹 非但不能謀國,亦不善養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征安南》:“ 夏貴溪 不欲用兵,亦謀國遠慮,迨其後議復 河套 ,又力主其事,致陷重辟。”京劇《楊門女將》第三場:“ 寇天官 ,謀國之道,持重為是啊!”
空有
(1).佛教語。空,指法性;有,指幻相。謂相反相成的真俗兩諦。《佛地經論》卷四:“菩薩藏,千載已前,清淨一味,無有乖諍;千載已後,乃興空有二種異論。”《後漢書·西域傳論》:“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 李賢 註:“不執著為空,執著為有;兼遣謂不空不有,虛實兩忘也。” 南朝 梁簡文帝 《 * 頌》:“二諦現空有之津,二智包權實之底。” 宋 王安石 《望江南·歸依三寶贊》詞:“普願眾生同我願,能於空有善思惟。”
(2).徒有;只有。 後蜀 歐陽炯 《江城子》詞:“空有 姑蘇臺 上月,如 西子 鏡,照江城。”
雄文
有才氣、魄力的文章
解嘲
受人嘲笑時自己找個理由辯解
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 雄解之,號曰解嘲。—— 揚雄《解嘲》
自我解嘲
薄宦
卑微的官職。有時用為謙辭。 晉 陶潛 《尚長禽慶贊》:“ 尚子 昔薄宦,妻孥共早晚。” 逯欽立 註:“薄宦,作下吏。” 唐 高適 《鉅鹿贈李少府》詩:“ 李侯 雖薄宦,時譽何籍籍。” 宋 王安石 《和君叔懷灊樓讀書之樂》:“聊為薄宦容身者,能免高人笑我不?” 清 邵長蘅 《沛縣官舍留別楊簡庵表兄》詩:“我昔弱齡今有鬚,君亦蹉跎四十餘。薄宦千里不快意,一官仍擁青氊居。”
淹留
長期逗留;羈留
泛梗
亦作“泛梗”。《戰國策·齊策三》:“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為人,至歳八月,降雨下, 淄水 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 淄水 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後因以“汎梗”喻漂泊。 唐 張說 《石門別楊六欽望》詩:“暮年傷泛梗,累日慰寒灰。” 唐 賈島 《岐下送友人歸襄陽》詩:“蹉跎隨汎梗,覊旅到 西州 。”亦泛指漂浮的草木梗。 明 方孝孺 《東河驛值雪次茅長史白戰體韻》:“瓦溝早滴為炊煙,水面難消因泛梗。”
故人
(1) 舊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國演義》
(2) 古稱前妻或前夫
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來。——《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從門入,故人(指前妻)從閣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誼,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對門生故吏既親切又客氣的謙稱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後漢書·楊震傳》
歸去
回去
離家已久,今當歸去
誅茅
亦作“ 誅茆 ”。1.芟除茅草。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或誅茅而剪棘,或既西而復東。” 閩 徐夤 《新葺茆堂》詩:“翦竹誅茆就水濱,靜中還得保天真。” 明 汪廷訥 《獅吼記·談禪》:“他風流慷慨世間稀,選勝誅茅堂搆美。”
(2).引申為結廬安居。 龐樹松 《檗子書來約游》詩:“到此倘嫌山水淺,人間何地可誅茅。”
懸知
料想;預知。 北周 庾信 《和趙王看伎》:“懸知曲不誤,無事畏 周郎 。”《太平廣記》卷七一引《玄門靈妙記》:“法之效驗,未敢懸知。” 宋 秦觀 《和東坡紅鞋帶》:“懸知百年事已定,卻笑列仙形甚臞。” 明 吳承恩 《移竹寺中得詩》之四:“懸知此君意,亦自要狂夫。”
後夜
後半夜。 唐 劉長卿 《喜鮑禪師自龍山至》詩:“猿聲知後夜,花發見流年。” 宋 梅堯臣 《依韻和劉六淮潮》:“後夜人無寐,遙聽入浦聲。” 清 吳下阿蒙 《斷袖篇·任懷仁》:“後夜忽見形雲。我家明日當除服作祭。”
關情
(1).掩飾感情。 唐 張鷟 《遊仙窟》:“琵琶入手,未彈中間,僕乃詠曰:‘心虛不可測,眼細強關情;迴身已入抱,不見有嬌聲。’”
(2).動心,牽動情懷。 唐 陸龜蒙 《又酬襲美次韻》:“酒香偏入夢,花落又關情。” 元 關漢卿 《金線池》楔子:“語若流鶯聲似燕,丹青,燕語鶯聲怎畫成?難道不關情。” 郁達夫 《題淡然手冊》詩:“風雨雞鳴夜五更,浮雲聚散總關情。”
(3).謂對人或事物注意、重視。 唐 崔峒 《送蘇修游上饒》詩:“世事關情少,漁家寄宿多。” 明 劉基 《鷓鴣天·冬暖》詞:“塵勞事,莫關情,清風皓月共忘形。”《再生緣》第十四回:“君王聞言心大悅,連呼繼父太關情。”
梅花
(1) 梅樹的花
(2) 〈方〉∶臘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齋志異·促織》
月半
每月的第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