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挽劉養直原文
校讎天祿去無日,藏書善和歸幾時。
殷台落日塵杳杳,象山宿草春離離。
玉雪未曾瞻道貌,梧桐今已識孫枝。
斯文不朽應無憾,刻石埋名有楚奇。
詩詞問答
問:追挽劉養直的作者是誰?答:陳謨
問:追挽劉養直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追挽劉養直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陳謨的名句有哪些?答:陳謨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參考注釋
校讎
亦作“校仇”。 1.一人獨校為校,二人對校為讎。謂考訂書籍,糾正訛誤。 漢 劉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韓愈 《送鄭十校理序》:“秘書,御府也,天子猶以為外且遠,不得朝夕視,始更聚書 集賢殿 ,別置校讎官,曰學士,曰校理。”《宋史·職官志四》:“﹝ 元祐 三年﹞十二月,詔禮部,本省長貳定校讐之課,月終具奏。” 清 吳翊 《洞庭山館呈司寇東海公》詩之二:“錦堂恩詔許歸休,妙選賓僚佐校讐。”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解故上》:“自 隋 以降,書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職諸世儒。”
(2).比試;比較。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潘爛頭》:“或謂 潘 曰:‘汝素以術自衒,今天師至矣,敢與之校讎乎?’” 魯迅 《書信集·致蔣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惡。”
天祿
(1).天賜的福祿。《書·大禹謨》:“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後常指帝位。《後漢書·桓帝紀贊》:“ 桓 自宗支,越躋天祿。”《周書·宣帝紀》:“帝王之量,未肅而成;天祿之期,不謀已至。” 唐 張說 《鄴都引》:“君不見 魏武 草創爭天祿,羣雄睚眥相馳逐。”
(2).俸祿。《孟子·萬章下》:“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定婚店》:“此人命當食天祿,因子而食邑,庸可煞乎?” 元 湯式 《醉高歌帶繡鞋紅·送大本之任》曲:“老母親賸飡天祿,新夫人穩坐香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朝田畝制度》:“功勳等臣世食天祿,其後來歸從者,每軍每家設一人為伍卒。”
(3).傳說中獸名。 漢 代多以石雕其形以為飾。《後漢書·靈帝紀》:“復修 玉堂殿 ,鑄銅人四,黃鐘四,及天祿、蝦蟆。” 李賢 註:“天祿,獸也……今 鄧州 南陽縣 北有 宗資 碑,旁有兩石獸,鐫其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據此,即天祿、辟邪並獸名也。 漢 有 天祿閣 ,亦因獸以立名。”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異事》:“ 至和 中, 交趾 獻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鱗,首有一角。考之記傳,與麟不類,當時有謂之山犀者,然犀不言有鱗……今以予觀之,殆天祿也。”
(4). 漢 代閣名。後亦通稱皇家藏書之所。 唐 楊炯 《渾天賦》:“ 馮唐 入於郎署也,兩君而未識; 揚雄 在於 天祿 也,三代而不遷。” 明 徐渭 《芸閣校書篇》詩:“他年在 天祿 ,羞與俗人同。”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採訪遺方》:“不拘抄本刻本,隨時進呈,以廣 石渠天祿 之儲。”參見“ 天祿閣 ”。
(5).酒的代稱。語出《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之美祿。” 宋 蘇軾 《桂酒頌》序:“ 東坡先生 曰:酒,天祿也。其成壞美惡,世以兆主人之吉凶,吾得此,豈非天哉!”
無日
(1) 沒有一天;表示時間不間斷
無日不思念故土和親人
(2) 不日;不久
亡無日矣。——《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禍至無日矣。——《資治通鑑》
無日而非可死。——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吾村亡無日矣。——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禍至無日
藏書
收藏的圖書
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很多
善和
(1). 唐 柳宗元 《寄許孟容書》:“家有賜書三千卷,尚在 善和里 舊宅。”後因以“善和”借指藏書。 宋 劉克莊 《轉調二郎神》詞:“幸有善和書堪讀,何必然藜芸省。”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余小子遭時多故,不善保藏,善和之書,一旦掃地。”
(2).善良;和善。《老殘遊記》第十三回:“其實,俺媽在這裡頭,算是頂善和的哩。”《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六回:“至於你那兄弟更容易了,找個鄉下善和老兒,我分百把銀子替他置個二三十畝地。”
(3).方言。輕,不厲害。 清 蒲松齡 《磨難曲》第一回:“常時打的還善和些,這一嚮打的甚狠,想是他有了信了。”
幾時
什麼時候,哪一天
你幾時來
落日
夕陽
杳杳
(1).昏暗貌。《楚辭·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宋 歐陽修 《和徐生假山》:“陰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清 方苞 《七思·兄子道希》:“春陽兮載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長夜,患吾心兮若焦。”
(2).幽遠貌。《楚辭·九章·哀郢》:“ 堯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洪興祖 補註:“杳杳,遠貌。” 唐 柳宗元 《早梅》詩:“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體變》:“若後之變者,則萬年浩蕩,杳杳無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測之矣。”
(3).猶渺茫。 唐 許渾 《韶州驛樓宴罷》詩:“簷外千帆背夕陽,歸心杳杳鬢蒼蒼。” 元 李裕 《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四十韻》:“美人何杳杳,良夜獨漫漫。” 魯迅 《書信集·致李霽野》:“我現在正在整理《小約翰》的譯稿,至快須下月初頭才完,倘一間斷,就難免因此放下,再開手就杳杳無期了。”
(4).猶隱約,依稀。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吾昨夜夢遊月宮,諸仙娛予以上清之樂……其曲楚楚動人,杳杳在耳。” 宋 蘇軾 《伏波將軍廟碑》:“自 徐聞 渡海適 朱崖 ,南望連山,若有若無,杳杳一髮耳。”《天雨花》第一回:“珮聲杳杳人何處,日色銜山我也行。”
宿草
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為悼念亡友之辭
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禮·檀鄉上》
離離
(1).盛多貌。《詩·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實離離。” 毛 傳:“離離,垂也。” 鄭玄 箋:“其實離離,喻其薦俎禮物多於諸侯也。” 孔穎達 疏:“言二樹當秋成之時,其子實離離然垂而蕃多,以興其 杞 也其 宋 也二君於王燕之時,其薦俎眾多。”《文選·張衡<西京賦>》:“神木靈草,朱實離離。” 薛綜 註:“離離,實垂之貌。” 前蜀 貫休 《經弟妹墳》詩:“淚不曾垂此日垂,山前弟妹塚離離。” 宋 葉適 《哀鞏仲至》詩:“君文蚤貴重, 蜀 錦載胡車,離離三千首,雅正排淫哇。”
(2).濃密貌。 三國 魏 曹操 《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 唐 陳昌言 《白日麗江皋》詩:“鬱鬱長堤土,離離淺渚毛。” 明 高啟 《與杜進士寅登白蓮閣對雨》詩:“遠愁高樹共離離,風逆潮聲上浦遲。” 清 陳夢雷 《青青河畔草》詩:“離離萬丈松,青青河畔草。” 李瑛 《戰鬥的城》詩:“如今,我看見當年簽約的樓閣,早埋進離離的荒草。”
(3).井然有序貌。《尚書大傳》卷三:“《書》之論事也,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皎皎白間,離離列錢。” 隋 虞世基 《講武賦》:“始軒軒而鶴舉,遂離離以雁行。” 宋 蘇軾 《寄蘄簟與蒲傳正》詩:“ 蘭溪 美箭不成笛,離離玉筯排霜脊。”
(4).曠遠貌;空貌。 宋 蘇軾 《郭熙畫秋山平遠》詩:“離離短幅開平遠,漠漠疎林寄秋晚。”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賦》:“碧瑣離離, * 窺月中之影;白榆歷歷,青龍伏天上之形。”
(5).明亮貌;光鮮貌。 五代 齊己 《還人卷》詩:“金梭札札文離離, 吳 姬 越 女羞上機。” 明 唐寅 《七夕贈織女》詩:“神雲矯矯月離離,帝子飃颻即故期。” 孫世偉 《克庵寄示蒞閩以來詩稿哀時感物憂讒畏譏賦此以志同聲之感並呈朴庵》:“西維星象離離變,南海秋潮暗暗沉。”
(6).引申為光彩、光榮。 清 曾國藩 《彭母曾孺人墓志銘》:“離離令問,匪邇伊遙。”
(7).清晰貌;分明貌。 唐 李白 《扶風豪士歌》:“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 王琦 註:“即水清石見之意。” 明 李東陽 《赤壁圖歌》:“姦雄僭竊何足數,青史離離後人看。”
(8).隱約貌。 唐 盧綸 《奉和戶曹叔夏夜寓直寄呈同曹諸公並見示》:“亂螢光熠熠,行樹影離離。” 唐 李賀 《長歌續短歌》:“夜峯何離離,月明落石底。” 明 張居正 《人日對雪贈朱鎮山》詩:“九逵密如繡,雙闕影離離。”
(9).若斷若續貌;相連貌。 隋 盧思道 《孤鴻賦》:“行離離而高逝,響噰噰而相續。” 唐 元稹 《善歌如貫珠賦》:“吟斷章而離離若間,引妙囀而一一皆圓。” 宋 蘇軾 《文與可飛白贊》:“離離乎其遠而相屬,縮縮乎其近而不隘也。” 元 楊謙 《不礙雲山樓歌》:“海之山兮離離,障我流兮東之。”
(10).懶散疲沓貌。《荀子·非十二子》:“勞苦事業之中,則儢儢然,離離然。” 楊倞 註:“離離,不親事之貌。”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儢儢離離,謂不耐煩苦勞頓,嬾散疏脫之容也。”
(11).飄動貌;搖盪貌。《文選·張衡<思玄賦>》:“拽雲旗之離離兮,鳴玉鸞之譻譻。” 張銑 註:“離離,飛貌。” 唐 白居易 《雜興》詩之一:“東風二月天,春雁正離離。” 明 方孝孺 《游石鏡山》詩:“離離莫雲合,矯矯孤鴈鳴。” 清 洪亮吉 《游幕府山十二洞及泛舟江口記》:“隨波離離,影界水陸,下拂魚尾,上憇鳥足者,名曰葑田。”
(12).輕細貌。 唐 謝偃 《樂府新歌應教》詩:“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
(13).悲痛貌;憂傷貌。《楚辭·劉向<九嘆·思古>》:“曾哀悽欷,心離離兮。” 王逸 註:“離離,剝裂貌。”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五:“離離掛空悲,慼慼抱虛警。” 清 孫枝蔚 《寄懷方爾止》詩:“離離怕見花枝動,藹藹長教酒盞親。”
(14).獨特貌;孤獨貌。 唐 盧照鄰 《病梨樹賦》:“愍茲珍木,離離幽獨。” 唐 常建 《客有自燕而歸哀其老而贈之》詩:“離離一寒騎,嫋嫋馳白天。” 清 劉火炤 《泗州道上》詩:“極目離離土一丘, 漢 皇陵廟此山頭。”
(15).象聲詞。 唐 李德裕 《唐故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劉公神道碑銘》:“落槭槭之霜葉,叫離離之晚鴻。” 唐 溫庭筠 《罩魚歌》:“風颸颸,雨離離,菱茭刺,鸂鶒飛。” 清 金人瑞 《境智二童子》詩:“滿口離離含黑墨,杏花壇上讀書回。”
玉雪
(1).白雪。 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十二月啟·黃鐘十一月》:“彤雲垂四面之葉,玉雪開六出之花。” 宋 楊萬里 《送鄒元升歸安福》詩:“我昔見子 盧谿 南,炯如玉雪照晴嵐。” 明 楊慎 《謝同鄉諸公寄川扇》詩之二:“自覺金風爽仙馭,誰將玉雪灑人寰。”
(2).喻潔白美麗。 唐 韓愈 《殿中少監馬君墓誌》:“眉眼如畫,髮漆黑,肌肉玉雪可念。” 元 湯式 《柳營曲·薛瓊瓊彈箏圖》:“玉雪顏,翠雲鬟, 昭陽殿 里醉了幾番。” 明 王世貞 《石羊生傳》:“兒時肌體玉雪,眉目朗秀。”
(3).喻高潔。 唐 唐彥謙 《吊方乾處士》詩之一:“不謂高名下,終全玉雪身。” 宋 趙以夫 《孤鸞·梅》詞:“記當年曾共花前笑,念玉雪襟期,有誰知道。”
(4).借指白色的花。 宋 范成大 《連夕大風凌寒梅已零落殆盡》詩:“玉雪飄零賤似泥,惜花還記賞花時。” 清 朱鶴齡 《禊日石湖社集》詩:“祓除無異 永和 年,玉雪遺坡賞倍妍。”
(5).喻少妻或愛子。 宋 辛棄疾 《菩薩蠻·重到雲岩戲徐斯遠》詞:“君家玉雪花如屋,未應山下成三宿。” 鄧廣銘 註:“詳詞中戲語或當在 徐 氏已經續婚之後。” 金 元好問 《吊岳家千里駒》詩:“掌中玉雪恩憐在,筆底雲煙取次休。”
未曾
不曾
臣未曾聞也。——《戰國策·魏策》
這樣的豐收年,我活了八十歲也未曾見過
道貌
(1).修道者的容貌。《太平廣記》卷三一引 南唐 沉汾 《續仙傳·李珏》:“ 李 情景恬憺,道貌秀異。” 明 馮夢龍 《邯鄲夢·群仙聚會》:“ 漢鍾離 半世有神仙分,道貌生來坌。”
(2).指清雅飄逸的面貌。 宋 蘇軾 《與王定國書》:“某近頗知養生,亦自覺薄有所得,見者皆言道貌與往日殊別。” 清 侯方域 《答張爾公書》:“前月抵 江陰 ,忽從 陳定生 處接足下手示, 定生 又為面述足下之道貌無減於昔。”
(3).道學家的面貌。形容一本正經的樣子。 魯迅 《花邊文學·一思而行》:“就是革命專家,有時也要負手散步;理學先生總不免有兒女,在證明著他並非日日夜夜,道貌永遠的儼然。”
(4).修道者的容貌。《太平廣記》卷三一引 南唐 沉汾 《續仙傳·李珏》:“ 李 情景恬憺,道貌秀異。” 明 馮夢龍 《邯鄲夢·群仙聚會》:“ 漢鍾離 半世有神仙分,道貌生來坌。”
(5).指清雅飄逸的面貌。 宋 蘇軾 《與王定國書》:“某近頗知養生,亦自覺薄有所得,見者皆言道貌與往日殊別。” 清 侯方域 《答張爾公書》:“前月抵 江陰 ,忽從 陳定生 處接足下手示, 定生 又為面述足下之道貌無減於昔。”
(6).道學家的面貌。形容一本正經的樣子。 魯迅 《花邊文學·一思而行》:“就是革命專家,有時也要負手散步;理學先生總不免有兒女,在證明著他並非日日夜夜,道貌永遠的儼然。”
梧桐
一種落葉喬木,長柄葉呈掌狀分裂,開黃綠色單性花。木材質輕而堅韌,可制樂器等。種子可食,亦可榨油
左右種梧桐。——《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孫枝
(1).從樹幹上長出的新枝。《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 漢 應劭 《風俗通》:“梧桐生於 嶧山 陽巖石之上,採東南孫枝為琴,聲甚清雅。”《古文苑·沉約<箎>詩》:“ 江南 簫產地,妙響發孫枝。” 章樵 註:“詩言 江 南之地,產竹多良,可為樂器,孫枝又其特異者也。” 唐 元稹 《桐花詩》序:“及今六年,詔許西歸,去時桐樹上孫枝已拱矣。” 宋 蘇軾 《次韻子由送千之侄》詩:“江上松楠深復深,滿山風雨作龍吟。年來老乾都生菌,下有孫枝欲出林。”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 潭柘寺 ﹞有銀杏一株,大合抱。 聖祖 臨幸寺中,樹發孫枝一。 高宗 再幸,又發孫枝一。”
(2).喻孫兒。 宋 陸游 《三三孫十月九日生日翁翁為賦詩為壽》:“正過重陽一月時,龜堂驩喜抱孫枝。” 明 高明 《琵琶記·高堂稱壽》:“惟願取連理芳年,得早遂孫枝榮秀。”
斯文
(1) 指文化或文人
帶幾個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樣,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楊。—— 唐· 杜甫《壯遊》
(2) 溫文爾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師兄撒潑。——《西遊記》
不朽
存在於人類的記憶或記載中
人類願望通過他的行動而不朽,這是建立金字塔的特徵
無憾
沒有怨恨;沒有不滿。《論語·公冶長》:“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宋 魏了翁 《題孫教授志銘》:“吾同年友 孫次龍 之葬, 張義立 誌之, 劉文節公 銘之,可以無憾矣。” 巴金 《爝火集·一顆紅心》:“他一直到最後都沒有放下他的筆,他死而無憾。”
刻石
(1).在石上雕刻。《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東行郡縣,上 鄒嶧山 。立石,與 魯 諸儒生議,刻石頌 秦 德。”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婦》詩:“後人高其節,刻石像婦形。” 清 龔自珍 《說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 李季 《菊花石》二:“ 林家灣 前柳成蔭,柳下住著刻石人。”
(2).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圖畫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於石上的文字、圖畫等。《南史·范雲傳》:“ 雲 以山上有 秦始皇 刻石,此文三句一韻,人多作兩句讀之,並不得韻。”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坡谷前身》:“世傳 山谷道人 前身為女子,所説不一。近見 陳安國 省乾 云: 山谷 自有刻石,記此事於 涪陵江 石間。” 葉聖陶 《記金華的兩個岩洞》:“ 達夫 遊記說內洞石壁上‘ 唐 宋 人的題名石刻很多,我所見到的,以 慶曆 四年的刻石為最古’。”
埋名
隱瞞自己的真實名字
隱姓埋名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追挽劉養直原文_追挽劉養直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