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昌州屯田

作者:呂陶 朝代:宋代

送王昌州屯田原文

百里鄰疆宇,詳聞懿跡多。

本原由簡厚,論議必中和。

平日春陽愛,斯民德澤歌。

藩宣聊息偃,名教足逶迤。

遠業今猶郁,亨塗去若何。

蓬仙終到海,軒鳳必巢阿。

裁割神鋒舉,光輝國鑒磨。

公乎難隱讓,忠義貴無他。

詩詞問答

問:送王昌州屯田的作者是誰?答:呂陶
問:送王昌州屯田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送王昌州屯田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歌韻

參考注釋

里鄰

鄰里;鄰人。 明 劉基 《門有車馬客行》:“何當在異縣,見此舊里鄰。”《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那些地方里鄰,也是一般説話。”

疆宇

疆域;領土。 漢 班固 《東都賦》:“系 唐 統,接 漢 緒,茂育羣生,恢復疆宇。” 明 李東陽 《西北備邊事宜狀》:“ 漢 唐 疆宇雖廣,而和親歲幣所費不訾。”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六節:“在內戰中取得的經驗,對付境外落後國,確是綽有餘裕, 唐 前期大拓疆宇,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本原

(1).根源,根由。《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宋 蘇轍 《御試製策》:“臣請為陛下推其本原,而極言其故。”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上:“説者謂 東漢 多名節之士,賴以久存。跡其本原,正在 子陵 釣竿上來。” 柳亞子 《胡寄塵詩序》:“今日詩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

(2).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管子·水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戴望 校正引 王引之 曰:“本原、根荄、宗室,皆謂根本也。”《漢書·董仲舒傳》:“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宋 陸游 《自責》詩:“文章跌宕忘繩墨,學問荒唐失本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若夫 婁師德 都督 豐州 ,親衣皮褲率士屯田,積穀百萬,無轉餉和糴之費,此又裕餉之本原在於平日者。”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七節:“還在 漢昭帝 時,有所謂賢良文學的儒生,代表下層豪強,力爭鹽鐵私營權,以為這是致太平的本原。”

(3).推究,推本溯源。《墨子·兼愛下》:“姑嘗本原若眾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序》:“六聖之德澤,覆露生養,斯其所以盛也。本原事實,其所繇致此,有自也哉!”

(4).根底,基礎。 宋 曾鞏 《制誥擬詞·相制二》:“某行無錙磷,學有本原。材諝智謀,淑問惟舊。”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 清 顧炎武 《與周籀書書》:“為山覆簣,當加進往之功;祭海先河,尤務本原之學。” 象升 《<振素庵詩集>序》:“君固卓有本原,非近日號為作新體詩者所敢重也。”

(5).哲學上指萬物的最初根源或構成世界的最根本實體。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簡厚

簡樸淳厚。

論議

(1).對人或事物的好壞、是非等表示意見。《管子·輕重丁》:“父兄相睹樹下,論議玄語,終日不歸。” 唐 韓愈 《與李翱書》:“持僕所守,驅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間,開口論議,其安能有以合乎?”

(2).對人或事物的好壞、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見。亦指思想認識、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論議之卑爾。” 宋 洪邁 《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望其容貌,聽其論議,莫不聳然。”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使其羞白心於人前,則不若伏藏其論議,蕩滌穢惡,俾眾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內矅。”

(3).議論文。《後漢書·孔融傳》:“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

中和

(1) 使中和

用酸中和鹼

(2) 相對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質

酸鹼中和

平日

(1) 平時;平常的日子(區別於特殊的日子 ,如:節日、假日)

吾平日不信有鬼。——清· 林覺民《與妻書》

跟平日一樣起得早

(2) 一周中除星期日以外的日子

春陽

(1).陽春。 漢 焦贛 《易林·井之巽》:“春陽生草,夏長條枝。”舊題 漢 枚乘 《雜詩》之七:“蘭若生春陽,涉冬猶盛滋。”

(2).春天的陽光。 漢 荀悅 《申鑒·雜言上》:“喜如春陽,怒如秋霜。” 晉 陸雲 《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閒非秋厲,惠淑春陽。”《舊唐書·文苑傳上·張蘊古》:“安彼反側,如春陽秋露。” 越劇 《庵堂認母》:“聽娘言語我心悲傷,到此刻才知母愛溫暖如春陽。”

(3).喻帝王的恩澤。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坐馳雷電破姦伏,力送春陽煦鰥寡。”

斯民

指老百姓。《孟子·萬章上》:“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管子·侈靡》:“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斯民之良也。” 晉 陸機 《答賈長淵》詩:“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宋 曾鞏 《福州上執政書》:“寇旱之餘,曾未朞歲,既安且富,至於如此, 鞏 與斯民與蒙其幸!” 魯迅 《悼楊銓》詩:“何期淚灑 江 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德澤

恩澤,恩惠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樂府詩集·長歌行》

藩宣

(1).比喻衛國重臣。語本《詩·大雅·崧高》:“四國於蕃,四方於宣。” 馬瑞辰 通釋:“‘宣’,當為‘垣’之叚借……‘四國於蕃,四方於宣’猶《板》之詩:‘價人維藩,大師維垣’也。”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謝上表》:“合當鼎鑊之誅,尚忝藩宣之寄。” 宋 秦觀 《代謝敕書獎諭表》:“因緣肺腑之親,昧冒藩宣之寄。”《續資治通鑑·元泰定帝泰定二年》:“臣小國藩宣之寄,猶懼不任,乞付於子,況朝廷之上相哉!敢以死請。”

(2).用以指藩國、藩鎮。 唐 白居易 《崔群可秘書監分司東都制》:“輔弼藩宣,不失其道。”

息偃

亦作“ 息宴 ”。安息,休息。《詩·小雅·北山》:“或息偃在牀,或不已於行。” 漢 班固 《西都賦》:“乘茵步輦,惟所息宴。” 唐玄宗 《鶺鴒頌》:“桂宮蘭殿,唯所息宴。” 宋 曾鞏 《金君墓志銘》:“嘯歌息偃,以忘其年。” 清 劉大櫆 《與高督鹽書》:“王事劬勞,不遑息偃。”

名教

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西漢武帝時,把符合封建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確立和制定為名分、名目、名節等,以進行教化,習稱“以名為教”。後受到進步思想家的抨擊。

逶迤

蜿蜒曲折;拐來拐去

山路逶迤

匍匐逶迤。——《文選·劉峻·廣絕交論》

逶迤退食。——《後漢書·楊秉傳》

五嶺逶迤騰細浪。——毛 * 《長征》

遠業

遠大的事業。《後漢書·馮異岑彭等傳論》:“若 馮 賈 之不伐, 岑公 之義信,乃足以感三軍而懷敵人,故能尅成遠業,終全其慶也。” 晉 陶潛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贊》:“道悠運促,不終遠業。” 元 姚燧 《中書左丞姚文獻公神道碑》:“惟恐大本一廢,遠業難成。”

若何

如何;怎樣

人馬若何分撥,自由軍師定奪

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裁割

(1).裁剪;剪斷。 漢 蔡邕 《青衣賦》:“精惠小心,趨事如飛。中饋裁割,莫能雙追。” 唐 曹唐 《小遊仙》詩之九六:“蛟絲玉線難裁割,須借 玉妃 金剪刀。”

(2).謂斟酌處置。

(3).猶刪改。 明 何景明 《明月篇》序:“意調若髣髴四子,而才質偎弱,思致庸陋,故摛詞蕪紊,無復統飭,姑録之以俟審音者裁割焉。”

(4).割裂拼湊。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下:“ 李邴 漢 老號 雲龕居士 ,作《王履道內制集序》,其言本朝承 五季 之後, 楊 劉 之學盛於一時,其裁割纂組之工極矣。 石介 憤然,以為破碎聖人之道,著論排之勘。”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 宋 《晁氏讀書志》,凡百七家三卷,余所得本卷五,而所引僅六十餘家,蓋又亡其半矣。其書多裁割前人言語。”《四庫全書總目·別集二五·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自 世貞 之集出,學者遂剽竊 世貞 ,故 艾南英 《天傭子集》有曰:後生小子不必讀書,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前後四部稿》,每遇應酬,頃刻裁割,便可成篇。”

(5).猶制裁。《三國志·魏志·曹洪傳》“乃得免官削爵土”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臣仰視天日,愧負靈神,俯惟愆闕,慚愧怖悸,不能雉經以自裁割,謹塗顏闕門,拜章陳情。”

(6).牽制;抑制。《南齊書·蔡約傳》:“時諸王行事多相裁割, 約 在任,主佐之間穆如也。”《魏書·劉子業傳》:“﹝ 子業 ﹞以奄人 華願兒 為散騎常侍,游止必同。越騎校尉 戴法興 屢有裁割, 願兒 深以為隙。”

神鋒

(1).見“ 神峯 ”。

(2).指劍。極言其鋒利。 元 張憲 《我有二首》詩:“神鋒三尺強,落手斷金鐵。”《西遊記》第六回:“鐵棒賽飛龍,神鋒如舞鳳。”

光輝

光明,燦爛

我們生活在一個開闢人類新歷史的光輝時代。——《土地》

忠義

(1) 忠心和義氣

忠義之士

(2) 指有忠心和義氣的人

表彰忠義

貴無

魏 晉 玄學的重要思想。謂以“無”為天地萬物的精神本原。本於《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代表人物為 何晏 、 王弼 。 晉 裴頠 《崇有論》:“察夫偏質有弊,而覩簡損之善,遂闡貴無之議,而建賤有之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然滯有者全繫於形用,貴無者專守於寂寥,徒鋭偏解,莫詣正理。” 唐 李磎 《廣廢莊論》:“夫虛無用之心也,必憑於有者也;有之得行也,必存於虛也。是以有無相資,而後功立,獨貴無賤有,固已疎矣。”

詩詞推薦

送王昌州屯田原文_送王昌州屯田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