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天階集疏卷為章三洲作原文
夫君東南英,起際雲龍會。
中舍披日華,西台挺風槩。
埋輪欽古賢,落筆懾時輩。
名動縉紳間,影落江湖外。
九萬方迅征,一息力愈倍。
向仆初登朝,寡識言語悖。
鎩翮荷生全,推心安可悔。
甘為草莽臣,老死聖明代。
搔首望京華,浩然成獨嘅。
詩詞問答
問:題天階集疏卷為章三洲作的作者是誰?答:朱浙
問:題天階集疏卷為章三洲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夫君
(1) 舊時妻對夫的尊敬親愛稱呼
(2) 朋友
東南
介於東和南之間的方向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龍會
龍庭之會。《後漢書·南匈奴傳》:“單于每龍會議事, 師子 輒稱病不往。”參見“ 龍庭 ”。
中舍
亦稱“ 中舍人 ”。太子屬官。《文獻通考·職官十四》:“ 晉 鹹寧 初置中舍人四人,以舍人才學之美者為之,與中庶子共掌文翰。” 宋 洪邁 《容齋三筆·中舍》:“官制未改之前,初升朝官,有出身人為太子中允,無出身人為太子中舍,皆今通直郎也。近時士大夫或不能曉,乃稱中書舍人曰中舍,殊可笑雲。”《宋史·選舉志四》:“大理寺丞轉中舍。”
日華
(1).太陽的光華。 南朝 齊 謝朓 《和徐都曹》:“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 唐 韓偓 《漫作》詩之一:“暑雨灑和氣,香風吹日華。” 宋 司馬光 《同舍會飲金明沼上書事》詩:“日華駘盪金明春,波光浄緑生魚鱗。” 清 唐孫華 《喜呂無黨及第》詩:“卿雲瑞靄日華邊,臚唱聲聞玉陛宣。”
(2).道家指太陽的精華。 漢 劉向 《列仙傳·關令尹喜》:“ 尹喜 抱關,含德為務;挹漱日華,仰玩玄度。”《黃庭內景經·瓊室》“專閉御景乃長寧” 唐 梁丘子 註:“瞑目握固,存日中五色流霞來繞一身,於是日光流霞俱入口中,名曰日華。” 唐 皎然 《贈張道士》詩:“玉京真子名 太一 ,因服日華心如日。”
(3).古代宮名。《西京雜記》卷四:“ 河間王 德 築 日華宮 ,置客館二十餘區,以待學士。”
(4).為殿門名。 唐 杜甫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詩:“窈窕清禁闥,罷朝歸不同。君隨丞相後,我往 日華 東。” 仇兆鰲 註:“《唐六典》: 宣政殿 前有兩廡,兩廡各有門。其東曰 日華 , 日華 之東則門下省也……西廊有門曰 月華 , 月華 之西即中書省也。”
西台
(1).官署名。御史台的通稱。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六:“ 唐 人本謂御史在 長安 者為西臺,言其雄劇,以別分司東都,事見《劇談録》。本朝都 汴 ,謂 洛陽 為西京,亦置御史臺,至為散地。以其在西京,亦號‘西臺’,名同而實異也。”
(2).官署名。中書省的別稱。《文獻通考·職官五》:“﹝中書省﹞ 後魏 亦謂之西臺…… 唐 武德 三年,復中書省。 龍朔 二年改為西臺。”
(3).官署名。刑部的別稱。 清 梁章鉅 《稱謂錄·刑部》:“ 隋 改都官為刑部尚書。 唐 天寶 中改為憲部,亦曰西臺。”
(4).台名。 宋 謝翱 哭 文天祥 處。在今 浙江省 桐廬縣 南 富春山 。 宋 謝翱 《登西台慟哭記》:“須臾雨止,登 西臺 設主於荒亭隅。”
埋輪
(1).埋車輪於地,以示堅守。《孫子·九地》:“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 曹操 註:“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 清 顧炎武 《海上》詩:“埋輪拗鏃 周 千畝,蔓草枯楊 漢 二京。”
(2). 東漢 順帝 時,大將軍 梁冀 專權,朝 * 敗。 漢安 元年(公元142年)選派 張綱 等八人巡視全國,糾察吏治,餘人皆受命之部,而 綱 獨埋其車輪於 洛陽 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遂上書彈劾 梁冀 ,揭露其罪惡,京都為之震動。事見《後漢書·張綱傳》。後以“埋輪”為不畏權貴,直言正諫之典。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王源》:“雖埋輪之志,無屈權右;而狐鼠微物,亦蠹大猷。”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靈應寺》:“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塵;執法之吏,埋輪謝其梗直。”亦作“ 埋車 ”。《舊唐書·畢構傳》:“載馳原隰,徒煩出使之名;安問狐狸,未見埋車之節。” 明 無名氏 《四賢記·分歧》:“恩沾九霄,榮齊六曹,埋輪自有 張綱 操。” 清 李漁 《玉搔頭·情試》:“念臣等啊,埋輪親矢,願從君側除奸宄。”
(3).比喻月落。輪,喻月。 唐 唐彥謙 《七夕》詩:“露白風清夜向晨,小星垂珮月埋輪。”
(4).比喻停留。 明 高啟 《<獨庵集>序》:“譬猶行者,埋輪一鄉,而欲觀九州之大,必無至矣。”
古賢
古代賢人。《後漢書·方術傳上·謝夷吾》:“方之古賢,實有倫序。”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表》:“以罪棄生,則違古賢夕改之勸。” 晉 盧諶 《贈劉琨》詩:“桓桓撫軍,古賢作冠。” 清 方苞 《書考定<文王世子>後》:“先聖之經,古賢之記。”
落筆
下筆書寫或作畫
他在有了生 * 驗後才落筆畫畫?
時輩
當時的著名人物
深為時輩推重
禮與 盧毓同郡時輩,而情好不睦。——《三國志·孫禮傳》
縉紳
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於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縉,也寫作“搢”,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帶子
縉紳大夫士。——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名達於縉紳間。——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縉紳士大夫。——清· 周容《芋老人傳》
萬方
(1) 指各地;四方
(2) 指形態多種多樣
儀態萬方
(3) 種種方法;各個方面
迅征
疾行。《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濟 楢溪 而直進,落 五界 而迅征。” 呂向 註:“言濟此險阻,經峻道而疾行也。” 唐 李白 《大鵬賦》:“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
息力
休息。 宋 陳亮 《酌古論·李靖》:“節制之兵……前者鬭,後者息力;後者進,前者更休。”
登朝
進用於朝廷。《漢書·敘傳下》:“ 賈生 矯矯,弱冠登朝。” 唐 王翰 《奉和聖制送張尚書巡邊》:“登朝身許國,出閫將辭家。”《宋史·劉熙古傳》:“歷官十八,登朝三十餘年,未嘗有過。” 清 袁枚 《答朱石君尚書》:“公本大儒,登朝之後,仁義其身,禮樂其民。”
寡識
見識淺陋。 漢 張衡 《東京賦》:“鄙夫寡識,而今而後,乃知大 漢 之德馨,鹹在於此。”
言語
說話
與人罕言語。——明· 魏禧《大鐵椎傳》
市人之言語。——唐· 杜牧《阿房宮賦》
鎩翮
猶鎩羽。 晉 左思 《蜀都賦》:“鳥鎩翮,獸廢足。” 唐 劉禹錫 《韓十八侍御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因令屬和重以自述故是成六十二韻》:“鎩翮重疊傷,兢魂再三褫。” 宋 歐陽修 《述懷》詩:“鎩翮追羣翔,孤唳驚眾聽。” 明 吾丘瑞 《運甓記·諸賢渡江》:“豹虎劘牙,鵷鸞鎩翮,胸懷技癢難禁。”
生全
保全生命,全身。《呂氏春秋·適音》:“勝理以治身則生全,以生全則壽長矣。” 唐 王建 《送唐大夫罷節歸山》詩:“年少平戎老學仙,表求骸骨乞生全。”《三國演義》第三九回:“吾屬生全,皆使君得賢人之力也。” 陳毅 《哭阮嘯仙賀昌同志》詩:“哀哉同突圍,獨我得生全。”
推心
真心待人,即推心置腹
非推心待尉帥。——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草莽
(1) 叢生的雜草
零落同草莽。——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2) 偏僻的鄉間;落後愚昧之地
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呂氏春秋·慎行論》
身居草莽
老死
(1).年老而死。《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唐 韓愈 《復志賦》:“甘潛伏以老死兮,不顯著其名譽。”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終年碌碌,至於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么,可哀也已!” 魯迅 《熱風·隨感錄四十一》:“ 中國 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氣里成功,在如此空氣里萎縮腐敗,以至老死。”
(2).猶言到老至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九回:“他祖父是個翰林,只放過兩回副主考,老死沒有開坊,所以窮的了不得。”
明代
政治清明的時代。 唐 馬戴 《懷故山寄賈島》詩:“心偶羨明代,學詩觀國風。” 前蜀 韋莊 《寄湖州舍弟》詩:“何況別來詞轉麗,不愁明代少知音。”
搔首
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唐 高適 《九日酬顏少府》詩:“縱使登高只斷腸,不如獨坐空搔首。” 清 納蘭性德 《霜天曉角》詞:“休為西風瘦,痛飲頻搔首。” 歐陽予倩 《關王廟》:“看起來絕瞭望生機已斷,對蒼天我這裡搔首無言!”
京華
國都
譽滿京華
浩然
(1).水盛大貌。《法苑珠林》卷八二引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時積雨大水, 懿 前望浩然,不知何處為淺,可得揭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崖頭之南,江流浩然自放。”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洪波浩然,精神亦以振,國民風氣,因而一新。”
(2).廣大壯闊貌。《管子·內業》:“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淮南子·要略》:“誠通其志,浩然可以大觀矣。” 唐 李白 《日出入行》:“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明 方孝孺 《題<鄭叔致字辭>後》:“發之為文章,則浩然而無涯。”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吾嘗登 帕米爾 之原,天風浩然,梅花開矣,白雲飛矣。”
(3).正大豪邁貌。 晉 陶潛 《扇上畫贊》:“至於 於陵 ,養氣浩然。” 元 張可久 《金字經·偕王公實尋梅》曲:“浩然英雄氣,塞乎天地間。”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三:“﹝ 趙忠節 ﹞有俠丈夫風,呼盧縱飲,意氣浩然。”參見“ 浩然之氣 ”。
(4).不可阻遏、無所留戀貌。《孟子·公孫丑下》:“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 朱熹 集註:“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 唐 溫庭筠 《送人東遊》詩:“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 清 徐士鸞 《宋艷·叢雜》:“ 楊蟠 宅在 錢塘湖 上,晚罷 永嘉郡 浩然掛冠。” 朱自清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再到 南美洲 去看那茫茫的大沙漠……到 南沙群島 去看那鬱郁的大森林--於是浩然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