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經筵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仲春經筵原文

文華廣殿御香芬,啟迪疇咨大雅群。

詎止循名欲求實,敢因戢武忘崇文。

飛潛動植堪觀化,和一慎難總屬君。

略述會心非逞臆,躬行惟是勉尊聞。

詩詞問答

問:仲春經筵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仲春經筵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仲春經筵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文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二

2. 是日書題四時行焉二句經題其難其慎二句講官各就本條衍繹朕以時行物生蓋孔子知命耳順以後示學者真實至當之理非因子貢以言語觀聖人徒為是不待言而可見之語又諸家解尚書率以難慎屬君和一屬臣不知太甲不惠阿衡是不和庸罔念聞是不一邇訓允德是既和且一則和一亦當屬君始非泛訓之辭因抒所見著論折衷非欲與訓詁家爭堅白異同也

參考注釋

文華

(1).文章的華采。《後漢書·班彪傳論》:“ 班彪 以通儒之才,傾側危亂之閒……敷文華以緯國典,守賤薄而無悶容。” 唐 劉得仁 《上翰林丁學士》詩:“官自文華重,恩因顧問生。”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 宋 、 齊 、 梁 、 陳 惟以文華相尚,門第相夸,亦不足觀。”

(2).才華,文才。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二:“ 周 補闕 喬知之 有婢 碧玉 ,姝艷能歌舞,有文華。” 宋 蘇軾 《謝曹子方惠新茶》:“ 陳植 文華斗石高, 景公 詩句復稱豪。” 王闓運 《祭常都尉文》:“雖懷武志,實藴文華。”

(3).指有才華的人。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名聲》:“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朝廷以為文華。”

(4).文化昌盛。 唐 韋應物 《寄皎然上人》詩:“ 茂苑 文華地,流水古僧居。”

(5).指文華殿。 明 唐順之 《請皇太子受朝疏》:“ 文華 受朝之儀缺而未講,臣民稽首之敬抑而未伸。”

香芬

芳香。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白茅》:“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瓊茅,生 湖南 及 江 淮 間,葉有三脊,其氣香芬。”

啟迪

開導;啟發

人的慈悲能夠啟迪人的心靈

疇咨

亦作“ 疇諮 ”。《書·堯典》:“帝曰:‘疇咨若時登庸。’” 孔 傳:“疇,誰;庸,用也。誰能鹹熙庶績,順是事者,將登用之。”後以“疇咨”為訪問、訪求之意。《漢書·武帝紀贊》:“ 孝武 初立……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晉書·司馬虓傳》:“若朝之大事,廢興損益,每輒疇諮。” 唐 獨孤及 《送陳兼應辟兼寄高適賈至》詩:“天子方在宥,朝廷張四維。料君能獻可,努力副疇咨。”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二:“沖聖當陽,疇咨 方 召 ,東南再造,悉畀元臣。”

大雅

(1).《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舊訓雅為正,謂詩歌之正聲。《詩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為 周 王畿內樂調。《大雅》多為 西周 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歌頌 周 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 宣王 等之功績,有些詩篇也反映了 厲王 、 幽王 的暴虐昏亂及其統治危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公子 札 來聘……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體,其 文王 之德乎!’”後亦用以稱閎雅淳正的詩篇。 唐 李白 《古風》之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自 杜甫 後,大雅不作,至 明 乃復振。”

(2).稱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文選·班固<西都賦>》:“大雅宏達,於茲為羣。” 李善 註:“大雅,謂有大雅之才者。《詩》有《大雅》,故以立稱焉。” 明 蔣燦 《題杜少陵像》詩:“大雅長往矣,遺容後代看。” 清 感惺 《斷頭台·受讞》:“那議會啊,聚四方里耆英大雅。”

(3).泛指學識淵博的人。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剪報一斑>拾遺附文》:“至於分類分得不倫不類,那是小子底學識不到,還得大雅指正指正呢。”

(4).謂高尚雅正。 宋 葉適 《賀縣尉》詩:“端龐還有北人風,大雅元非 楚 士同。”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詩集>序》:“其音和平而大雅,其旨綿渺而藴藉。”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七:“這樣不傷大雅而又含有象徵意義的詞兒正合於一個青年人寄興的需要,他就常常用它。”

欲求

指慾念和要求

戢武

(1).息兵。 明 李東陽 《定興王墓瑞芝詩序》:“今公遭世重熙,坐鎮閫幄,戢武不用。”

(2).閣名。 唐 《段志元碑》:“上又追懷功烈,乃詔司存圖形於 戢武閣 。”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唐人雜記上》:“《金石録》云:‘唐《河間元王孝恭碑》, 唐 初功臣,皆雲圖形 凌煙閣 ,而此碑乃作 戢武閣 , 戢武 之名,不見於他書,惟當時石刻有之,豈 凌煙 先名 戢武 而後改之也?’又《段志玄碑》亦云:‘圖形 戢武閣 。二碑皆當時所立,不應差誤。’”

崇文

(1).謂崇尚文治。《魏書·高祖紀下》:“國家雖崇文以懷九服,修武以寧八荒,然於習武之方,猶為未盡。” 唐 李暠 《奉和聖制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詩:“偃武 堯 風接,崇文 漢 道恢。”

(2).古代掌管文化的官職。《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協律、揔章之司,厚倫正俗;崇文、成均之職,導德齊禮。” 張銑 註:“崇文、成均,文學官也。”

飛潛動植

指各種動物和植物(飛:天空飛的;潛:水中游的)。

觀化

(1).觀察變化;觀察造化。《莊子·至樂》:“且吾與子觀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惡焉!” 唐 李白 《送岑徵君歸鳴皋山》詩:“探元入窅默,觀化游無垠。” 清 姚鼐 《萬年庵次劉石葊韻以呈浦山》:“觀化吾生眇,焉知從古年。”

(2).引申為死亡的婉辭。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二十:“ 熙寧 十年夏, 康節先生 感微疾,氣日益耗,神日益明,笑謂 司馬溫公 曰:‘某欲觀化一巡如何?’ 溫公 曰:‘先生未應至此。’” 明 宋濂 《題李霽峰先生墓銘後》:“未及往見,而先生竟觀化冥冥之中。”

(3).觀察教化。《呂氏春秋·具備》:“ 巫馬旗 短褐衣弊裘,而往觀化於 亶父 。”

和一

亦作“ 和壹 ”。和合一致;和睦同心。《書·鹹有一德》:“其難其慎,惟和惟一。”《禮記·三年問》:“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中取則於人,人之所以羣居和壹之理盡矣。”《三國志·蜀志·譙周傳》:“故國內和一,大小勠力。” 瞿秋白 《餓鄉紀程》五:“我們卻只是決心要隨‘自然’前進--不創造自創造,不和一自和一。”

會心

領悟於心

會心的微笑

逞臆

任意臆測。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一:“然傳古援今,究勝於空談逞臆。” 嚴復 《譯<天演論>自序》:“逞臆為談,不咨其實。” 魯迅 《墳·人與歷史》:“其説逞臆,無實可徵。”

躬行

身體力行;親身實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詩詞推薦

仲春經筵原文_仲春經筵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