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應寺八韻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妙應寺八韻原文

遵綸增位祀前朝,禮畢更衣憩梵寮。

五百餘年傳妙應,新正令日現祥標。

1*1輪廿丈誰飛陟,瑞帛一端自綴飄。

不後不前千叟宴,祝禔祝壽曉春朝。

艷稱雖弗為宣付,頂禮亦非禁眾翹。

迎迓異哉致韓疏,荒唐久矣息童謠。

幻真真幻謂何謂,空色色空超又超。

七字偶然為紀實,傳訛防彼遞騰囂。

詩詞問答

問:妙應寺八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妙應寺八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妙應寺八韻是什麼體裁?答:七排

注釋

1. 七言排律 押蕭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十三

2. 日下舊聞載白塔寺遼壽昌二年建元至元八年世祖發視石函銅瓶香水盈滿舍利堅圓瓶底獲一銅錢上鑄至元通寶帝後閱之因加崇飾制度之巧古今罕有天順二年改名妙應寺雲今歲新正初六日賜千叟宴時是塔頂輪下懸有哈達哈達者蒙古語謂奉佛吉祥制帛也塔高二十餘丈瑞帛飄綴實非人力所能升陟蓋是塔靈應夙著於今益驗矣

參考注釋

前朝

以前。 三國 魏 曹操 《讓縣自明本志令》:“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 元 王禎 《蠶連詩》:“前朝繭如山,今朝卵如粟。” 明 高啟 《夢歸》詩:“覺來不見家人面,恰似前朝始別時。”

(1).過去的朝代。 唐 劉禹錫 《楊柳枝詞》之一:“請君莫唱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醒世恆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在城有個 寳蓮寺 。這寺從前朝至今,累世相傳,房廊屋舍,數百多間,田地也有上千餘畝。”《紅樓夢》第四回:“只不過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讀讀,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這幾個賢女便了。” 清 唐才常 《感懷》詩:“年來莫問前朝事,曾否當筵借箸籌。”

(2).上一朝代。《南史·檀道濟傳》:“ 道濟 立功前朝,威名甚重。”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楔子:“夫主姓 崔 ,官拜前朝相國。”

(3).前殿,正殿。《續資治通鑑·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 ,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為中朝,在 漢 為前朝,在 唐 為正衙。”

禮畢

樂名。《隋書·音樂志下》:“《禮畢》者,本出自 晉 太尉 庾亮 家, 亮 卒,其伎追思 亮 ,因假為其面,執翳以舞,象其容,取其諡以號之,謂之為《文康樂》。每奏《九部樂》終則陳之,故以‘禮畢’為名。”

更衣

(1) 更換衣服

是日,武帝起更衣, 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史記·外戚世家·衛皇后》

請更衣

(2) 避諱語。指去廁所大小便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資治通鑑》

五百

(1).古代在官輿前導引的役卒。《後漢書·宦者傳·曹節》:“越騎營五百妻有美色, 破石 從求之,五百不敢違。” 李賢 注引 韋昭 《辯釋名》:“五百,字本為‘伍’。伍,當也;伯,道也。使之導引當道中以驅除也。”

(2).執杖行刑。《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 衡 言不遜順…… 祖 大怒,令五百將出,欲加箠。” 李賢 註:“五百,猶今之問事也。”《三國志·蜀志·劉琰傳》:“ 胡氏 有美色, 琰 疑其與 後主 有私,呼五百撾 胡 。”《續通典·職官十五》:“五百本為執楚導引之人,各代皆不特置, 唐 以後皆無此職名。”

正令

(1).即使;縱使。 宋 陸游 《示子遹》詩:“ 元 白 纔倚門, 溫 李 真市鄶,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

(2).正常的時令。《醫宗金鑒·運氣要訣·五運氣令微甚歌》“重感於邪証不輕”註:“運,五運也,主四時,在天則有寒熱溫涼之正令,在地則有生長收藏之正化。”

(3).政令。政府公布的法令。《荀子·非相》:“故仁言大矣,起於上,所以道於下,正令是也。” 王先謙 集解“正,或為政。”

一端

(1).指物件的一頭。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門口是一塊活板,人一進門,踏著木板的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撲過來,鐵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鉛筆,一端有個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點或一個方面。 漢 王充 《論衡·實知》:“夫術數直見一端,不能盡其實。”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清 方苞 《讀邶鄘至曹檜十一國風》:“或同始而異終,或將傾而復植,豈可以一端盡哉?” 魯迅 《吶喊·端午節》:“他自己說,他是自從出世以來,只有人向他來要債,他從沒有向人去討過債,所以這一端是‘非其所長’。”

(3).表布帛數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為一匹,一端為半匹,其長度相當於二丈。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夫中國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幣錦二兩”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張友正 ﹞與染工為鄰,或問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學書耳。’於是與約,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書數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數量。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飼。”

千叟宴

清 帝 康熙 乾隆 等為籠絡臣民而舉行的大型酒宴。赴宴者均為老人,故稱。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千叟宴》:“ 康熙 癸巳, 仁皇帝 六旬,開千叟宴於 乾清宮 ,預宴者凡一千九百餘人; 乾隆 乙巳, 純皇帝 以五十年開千叟宴於 乾清宮 ,預宴者凡三千九百餘人,各賜鳩杖。丙辰春,聖壽躋登九旬,適逢內禪禮成,開千叟宴於 皇極殿 ,六十以上預宴者凡五千九百餘人,百歲老民至以十數計,皆賜酒聯句。” 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 康熙 開千叟宴數次,命群臣飲酒賦詩,均為籠絡人起見。”

祝壽

向老年人祝賀生日

春朝

謂帝王春季接受諸侯、臣子朝見或諸侯、臣子春季朝見帝王。 宋 蘇軾 《春帖子詞·太皇太后閣三》:“仗下春朝散,宮中晝漏稀。”

春天的早晨。亦泛指春天。 漢 賈誼 《新書·保傅》:“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唐 元稹 《酬樂天三月三日見寄》詩:“獨倚破簾閒悵望,可憐虛度好春朝。” 宋 劉子翬 《和李巽伯春懷》:“山寒古寺清,斷續春朝雨。”

艷稱

羨慕並讚美

牛朗織女的傳說久為人們所艷稱

宣付

(1). 宋 元 以來謂皇帝的詔令交付外廷官署辦理。《宋史·禮志二四》:“通事舍人引 鋹 就獻俘位,將校等詣樓前舞蹈訖,次引露布案詣樓前北向,宣付中書門下,如宣制儀。”《明史·奸臣傳·阿合馬》:“ 阿合馬 所用部官,左丞 許衡 以為多非其人,然已得旨咨請宣付,如不與,恐異日有辭。”

(2).明令交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七回:“這件事已經由督、撫、學三大憲聯銜出奏,請宣付史館,大約可望準的。”按, 清 和 民國 設國史館,當時規定凡有特殊功績或足為後世楷模者,由皇帝或政府將其生平事跡交國史館立傳,謂之宣付史館。

頂禮

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所尊敬的人的腳,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禮

頂禮膜拜

迎迓

猶迎接。 唐 元稹 《沂國公魏博德政碑》:“至則迎迓承奉。”《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前日枉顧,有失迎迓。” 郭沫若 《屈原賦今譯·離騷》:“ 九嶷 的女神繽紛地前往迎迓。”

荒唐

(1) 廣大而不著邊際。引申為誇大不實或荒謬無理

荒唐透頂

(2) 放蕩

荒唐的生活

(3) 慌張

童謠

(1) 有韻的詩歌形式的兒童故事

(2) 在兒童中間流行的歌謠,形式比較簡短

真真

副詞。的確,實在

真真不能忘汝也。——清· 林覺民《與妻書》

謂何

如何;為何。《詩·小雅·節南山》:“赫赫 師尹 ,不平謂何!” 鄭玄 箋:“謂何,猶云何也。”《史記·禮書》:“ 孝文 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 張守節 正義:“是躬化節儉,謂何嫌耳,不須繁禮飾貌也。”《漢書·禮樂志》:“泊如四海之池,徧觀是邪謂何?”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謂何,當如之何也。”

色空

(1).佛教語。“色”與“空”的並稱。謂物質的形相及其虛幻的本性。 唐 王維 《謁璇上人》詩序:“色空無礙,不物物也;嘿語無際,不言言也。” 清 吳偉業 《清涼山贊佛詩》:“色空兩不住,收拾宗風裡。” 靳榮藩 註:“《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2).佛教語。“色即是空”的略語。謂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生,虛幻不實。 唐 白居易 《感悟妄緣題如上人壁》詩:“弄沙成佛塔,鏘玉謁王宮。彼此皆兒戲,須臾即色空。” 明 高濂 《玉簪記·投庵》:“皈依法,願悟著頑空與色空。”

七字

指七言詩。 唐 元稹 《見人詠韓舍人新律詩因有戲贈》詩:“七字排 居敬 ,千詞敵 樂天 。” 唐 陸龜蒙 《和襲美病後春思韻》:“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勞言語傍花開。”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引 清 許可覲 《敘事解疑》:“ 仇長文 闈戰後,忽憶 青青柳 ‘有信欲傳’之句,題七字於扇頭,以贈 許丹忱 云:‘誰將十萬快腰纏,漫道 揚州 好著鞭,不謂秋來多客思,夢魂已到玉臺前。’”

偶然

突然的,不是經常的;意想不到的

偶然現象

偶然事件

紀實

對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現場報導

動員大會紀實

傳訛

亦作“ 傳譌 ”。傳聞非實。 元 吳師道 《九月二十三日城外紀游》詩:“瑤池 漢 殿語茫昧,遂使世俗猶傳訛。”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序》:“著《扶風傳信録》一卷,非敢效《睽車》幽恠之所為,庶不致傳譌於後世云爾。” 魯迅 《朝花夕拾·後記》:“然而從此更傳訛下去。”

詩詞推薦

妙應寺八韻原文_妙應寺八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