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交三勝武貔雄,黠鼠徒嗟五技窮。
一線沿溪進魚貫,千尋列嶂突蠶叢。
遊魂釜底雖潛脫,馳檄天邊竟定功。
蕆事追思臨事慎,持盈永以勵深衷。
詩詞問答
問:《戰圖補詠六首·其六·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東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五十三
2. 我師乘勝追賊七月十一日抵伊西洱庫爾賊復據山阻水此地山高石危淖爾緣邊僅容單騎大和卓木波羅泥都先據山嶺為往拔達克山之計小和卓木霍集占以眾賊阻絕淖爾隘口與我對敵我兵分布攻擊豎纛招降眾賊跳崖丐命阻水者 * 淤泥中霍集占止之不能遂奪馬繞山會其兄遁往拔達克山我軍直壓其境索取賊魁自是之後兵不血刃矣
參考注釋
武貔
即虎貔。泛指猛獸,借指武士。 唐 人避 唐太祖 李虎 諱改。 前蜀 貫休 《賀鄭使君》詩:“ 三衢 蜂蠆陷城池,八詠龍韜整武貔。”參見“ 虎貔 ”。
黠鼠
狡猾之鼠。 宋 范成大 《曉起》詩:“黠鼠緣鈴索,飢鴉啄井欄。” 趙光榮 《里湖紀游》詩之五:“鑽穴黠鼠穿,負殼浮螺漾。”
技窮
謂方法用盡,本能使完。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宮鴉》:“修內司諸兒聚彈射而驅之……未幾,鴉復如初,彈者技窮。”《續資治通鑑綱目·宋高宗紹興十年》:“ 飛 留大軍於 潁昌 ,命諸將分道出戰,自以輕騎駐 郾城 ,兵勢甚鋭, 兀朮 大懼,會諸帥欲併力一戰, 飛 聞之,曰:‘ 金 人技窮矣!’” 清 孫雨林 《皖江血·屈殺》:“伊無可奈何,技窮術盡,竟硬科儂罪,加以死刑。”
一線
見“ 一線 ”。
亦作“ 一綫 ”。1.一根線,亦形容細長如線。 唐 杜甫 《至日遣興》詩之一:“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終朝,而一線之溜可以潦石者,一與不一故也。” 元 薩都剌 《鸚鵡曲》:“覺來粉汗濕香臉,一線新紅枕痕淺。” 明 唐寅 《曉起圖》詩:“曉鴉無數盤旋處,緑樹枝頭一線紅。” 毛 * 《菩薩蠻·黃鶴樓》詞:“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關事物之間的脈絡。《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學射於 庾公差 , 公差 又學射於 公孫丁 ,三人是一線傳授。”《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四年》:“毋竝進君子小人以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論以為皇極,以培養國家一線之脈,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潛虛 《徐節婦傳》:“彼公侯將相跨州連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婦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線之緒,而使之復興,豈不悲哉!”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其學界為螺線形,雖千變萬化,殆皆一線所引也。”
(3).形容極其細微。 金 元好問 《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悞半生。” 清 曹寅 《重題晚研跋後兼傷懷南洲》詩之三:“酒邊花外打乖人,劫後剛回一線春。”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若是乎兩 漢 之以著述鳴者,惟 江都 龍門 二子,獨有心得,為學界放一線光明而已。”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這是一線生機,我記好街名廠名就去了。”
(4).第一線。指作戰的最前線,亦指從事實際工作的基層。
魚貫
形容前後接連著,像魚群遊動一樣
無氈衫者各用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三國演義》
千尋
古以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晉 左思 《吳都賦》:“擢本千尋,垂蔭萬畝。” 唐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詩:“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旛出 石頭 。” 清 林則徐 《輿縴》詩:“一綫劃開雲徑曉,千尋曳入洞天秋。” 趙朴初 《西江月·參觀密雲水庫工程》詞:“鐵壁千尋鎖浪,碧波萬頃如油。”
列嶂
相連的山峰。 唐 李益 《再赴渭北使府留別》詩:“列嶂高峯舉,當峯太白低。”
蠶叢
(1).相傳為 蜀 王的先祖,教人蠶桑。《藝文類聚》卷六引 漢 揚雄 《蜀本紀》:“ 蜀 始王曰 蠶叢 ,次曰 伯雍 ,次曰 魚鳧 。” 唐 李白 《蜀道難》詩:“ 蠶叢 及 魚鳧 ,開國何茫然。”
(2).借指 蜀 地。 宋 司馬光 《仲庶同年兄自成都移長安以詩寄賀》:“蠶叢龜印解,鶉野隼旟新。”參見“ 蠶叢路 ”。
(3).見“ 蠶叢路 ”。
遊魂
(1) 游散的精氣(迷信)
(2) 比喻舊勢力苟延殘喘
馳檄
迅速傳送檄文。《後漢書·孔融傳》:“ 融 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講武,馳檄飛翰,引謀州郡。”《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建 因馳檄四方,會兵討 梁 ,四方知其非誠實,皆不應。” 清 楊琯 《驅蝗》詩:“上官馳檄急如火,下令未雨須綢繆。”
天邊
無限的空間
你從哪裡來的,親愛的小東西?從天邊來到這裡
定功
建立功業。《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奮戈東城,禽 項 定功。” 晉 乾寶 《晉紀總論》:“以三聖之智,伐 * 之 紂 ,猶正其教,曰:‘逆取順守,保大定功,安民和眾。’”
蕆事
謂事情辦理完成。 前蜀 杜光庭 《王宗玠宅弘農郡夫人降聖日修大醮詞》:“瀝丹欵以騰詞,拂碧壇而蕆事。”《宋史·樂志九》:“新廟肅肅,蕆事以時。” 清 魏源 《再上陸制府論下河水利書》:“加以木樁灰漿工費不貲,斷非汛前所能蕆事。”
追思
回想;回憶
追思往昔
臨事
(1).謂遇事或處事。《晏子春秋·雜下十二》:“臨事守職,不勝其任,則過之。”《漢書·雋不疑傳贊》:“ 雋不疑 學以從政,臨事不惑,遂立名跡,終始可述。” 宋 朱熹 《上宰相書》:“謀國之計,乖戾若此,臨事而悔,其可及哉!”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 許地山 《綴網勞蛛·商人婦》:“你造作時是苦,希望時是樂;臨事時是苦,回想時是樂。” 沉從文 《從文自傳·預備兵的技術班》:“操演時因為有鎮守使署中的參謀長和別的許多軍官在場,臨事雖不免有點慌張,但一切動作做得還不壞。”
(2).特指治理政事。《管子·立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 三國 吳 韋昭 《博弈論》:“其在朝也,竭命以納忠,臨事且猶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躭?”《新唐書·楊恭仁傳》:“ 仁壽 中,累遷 甘州 刺史,臨事不苛細,徼人安之。” 宋 周必大 《二老堂雜誌·袁安吳雄葬地》:“按 安 理 楚 獄之連繫,還 匈奴 之生口,臨事如此,平時用心仁恕可知矣。”
持盈
保守成業。語本《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國語·越語下》:“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 韋昭 註:“持,守也。盈,滿也。”《後漢書·蔡邕傳》:“心恬澹於守高,意無為於持盈。” 唐 劉禹錫 《上門下裴相公啟》:“然持盈之術,古所難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俾後御民者鹹知懍朽索,戒持盈。”
深衷
內心;衷情。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劉參軍》:“頌酒雖短章,深衷自此見。” 唐 高適 《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詩:“光祿經濟器,精微自深衷。” 宋 范仲淹 《讓觀察使第三表》:“伏奉聖旨,以臣上表陳讓 邠州 觀察使事,當體深衷。” 清 陸嵩 《贈龔藍生照琪大令》詩:“相逢一語感相許,便與深衷吐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