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鶴鳴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聽鶴鳴原文

白雲捲遙天,澄潦收寒瀨。

入秋詩思清,吟望中心快。

何來警露音,清越振林外。

在陰無子和,孤鳴何幽介。

是時田間雀,喙啄群喧噦。

兒童驅不起,雜沓殊無賴。

忽聽九皋鳴,清耳如梵貝。

會心豈在遠,霜風度天籟。

詩詞問答

問:聽鶴鳴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聽鶴鳴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五部 出處: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十七

參考注釋

白雲

(1).白色的雲。《詩·小雅·白華》:“英英白雲,露彼菅茅。”《莊子·天地》:“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史記·封禪書》:“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唐 蘇頲 《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里渡 河 汾 。”《文匯報》1983.10.12:“《蓬萊導遊圖》有幅照片,藍天之下,白雲之上,嵌著 蓬萊閣 主要建築,似仙山又似蜃樓。”

(2). 黃帝 時掌刑獄之官。後用作刑官的別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黃帝 雲師雲名” 顏師古 注引 漢 應劭 曰:“ 黃帝 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唐 孫逖 《授裴敦復刑部尚書制》:“委之刑柄,俾踐白雲之師。”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實二》:“ 胡武平 宿 ,賀 晏元獻 轉刑部侍郎啟云:‘紫詔疏恩,白雲登秩。’”

(3).指《白雲謠》。 唐 李白 《大獵賦》:“哂 穆王 之荒誕,歌《白雲》之 西母 。” 唐 白居易 《八駿圖》詩:“《白雲》《黃竹》歌聲動,一人荒樂萬人愁。” 景耀月 《遠遊》詩:“翠華芝蓋入離鏡,《黃竹》《白雲》定古風。”參見“ 白雲謡 ”。

(4).喻思親。《舊唐書·狄仁傑傳》:“其親在 河陽 別業, 仁傑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瞻望佇立久之,雲移乃行。” 宋 岳珂 《桯史·開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雲之思,惻然悽動。”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 梁瑄 不歸, 璟 每見東南白雲即立望,慘然久之。” 清 黃遵憲 《感懷》詩:“下阻黃壚上九天,白雲望斷眼空懸。”參見“ 白雲篇 ”。

(5).喻歸隱。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南朝 梁 陶弘景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唐 錢起 《藍田溪與漁者宿》詩:“一論白雲心,千里 滄州 趣。” 宋 張炎 《甘州》詞:“載取白雲歸去,問誰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徐渭 《贈余君》詩:“三年臥白雲,一醉撫流水。”

(6).特指 陳摶 。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高逸》:“ 陳摶 , 周世宗 常召見,賜號 白雲先生 。 太平興國 初,召赴闕, 太宗 賜御詩云:‘曾向前朝出 白雲 ,後來訊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

(7).指 白雲亭 。參見“ 白雲亭 ”。

遙天

猶長空。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三二:“遙天耀四海,倏忽潛濛汜。” 唐太宗 《望終南山》詩:“重巒俯 渭水 ,碧嶂插遙天。”《天雨花》第二回:“遙天如洗出明月,秋氣清高桂蕊馨。”

寒瀨

寒涼湍急的水。 唐 段成式 《猿》詩:“影沉 巴峽 夜巖色,蹤絶石塘寒瀨聲。” 宋 歐陽修 《水谷夜行寄子美聖俞》詩:“ 梅翁 事清切,石齒漱寒瀨。”

詩思

做詩的思路、情致。 唐 韋應物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詩:“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清 王夫之 《乍開梅》詩:“底事花魂多荏苒,逼人詩思在些些。”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弄堂生意古今談》:“先只聽得一片鼓鈸和鐵索聲,我正想做‘超現實主義’的語錄體詩,這么一來,詩思被鬧跑了。”

望中

(1).視野之中。 唐 權德輿 《酬馮監拜昭陵途中遇雨》詩:“ 甘谷 行初盡, 軒臺 去漸遙;望中猶可辨,耘鳥下山椒。” 宋 周必大 《次韻沉世得撫乾川泳軒》:“華闕望中敞,棠陰坐上得。”

(2).想望之中。 宋 王安石 《江口送道源》詩:“六朝人物草連空,今日無端入望中。” 宋 辛棄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 揚州 路。” 明 謝榛 《秋日懷弟》詩:“別後幾年兒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警露

因白露降臨而相警戒。相傳鶴性機警,“至八月白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聲,因即高鳴相警,移徙所宿處,慮有變害”。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 晉 周處 《風土記》。後因以“警露”作為詠鶴的典故。 唐 駱賓王 《初秋登王司馬樓宴賦得同字》:“鴻飛漸陸,流斷吹以來寒;鶴鳴在陰,上中天而警露。” 唐 駱賓王 《送王贊府上京參選賦得鶴》:“虛心恆警露,孤影尚凌煙。” 唐 皇甫湜 《鶴處雞群賦》:“安知警露之質,豈誠凌雲之意。”

清越

清脆激越;清脆悠揚

北音清越。——宋· 蘇軾《石鐘山記》

清越的歌聲

幽介

卑微孤介的人。《文選·謝莊<月賦>》:“臣東鄙幽介,長自丘樊。” 劉良 註:“幽賤孤介之人。” 唐 羅袞 《謝諸知己第三啟》:“豈期幽介,遽獲忝塵。”

時田

指四時田獵。《大戴禮記·夏小正》:“十有一月,王狩。狩者,言王之時田。冬獵為狩。”

兒童

年紀小於少年的幼孩

兒童相見不相識。——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不起

(1).不發動;不發生。《莊子·則陽》:“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韓非子·姦劫弒臣》:“是以國安而 * 不起。” 明 何景明 《內篇》之十七:“生息安理,盜故不起。”

(2).指不出動。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公如不起,孰拯斯危?”

(3).不肯起來;不能起來。《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軍國事皆與籌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平原禰衡傳》:“ 衡 至,眾人皆坐不起。” 唐 杜甫 《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之二:“已知嗟不起,未許醉相留。” 仇兆鰲 注引 盧元昌 曰:“不起者,謂王病酒不能起。”

(4).病不能愈。《戰國策·秦策一》:“ 孝公 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 商君 ,辭不受。” 唐 黃滔 《司直陳公墓志銘》:“方期輟從藩屏,入踐諫垣,不幸寢疾,浹辰不起矣。”《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蘧太守 已是病得重了,看來是個不起之病。” 王西彥 《人的世界·第二家鄰居》:“這給母親的打擊太大了,因此憂鬱成病,終至不起。”

(5).不出任官職。《後漢書·庾乘傳》:“﹝ 乘 ﹞後徵辟並不起,號曰:‘徵君’。” 唐 李白 《贈盧徵君昆弟》詩:“二 盧 竟不起,萬乘高其風。”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徐中丞》:“遷 江蘇 布政使,丁父憂,詔奪情,不起,服闋入都。”

(6).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力量夠不上。 元 無名氏 《來生債》第一折楔子:“沒錢,請良醫不起。”《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主人辭不得,一日供他兩番,而今多了,也供不起了。” 楊朔 《雪花飄在滿洲》:“他的無謂的冒險舉動,當然稱不起勇敢,但我不同意你的話。”

雜沓

亦作“ 雜遝 ”。紛雜繁多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夫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 唐 杜甫 《麗人行》:“簫管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臆論·驕奢》:“其暴殄之最甚者,莫過於 吳門 之戲館,當開席時,譁然雜遝,上下千百人,一時齊集,真所謂酒池肉林,飲食如流者也。” 茅盾 《路》五:“接著是雜沓的腳步聲,接著是窗玻璃響。”

無賴

(1) 放刁;撒潑;蠻不講理

素無賴。——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獷悍無賴。——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耍無賴

(2) 遊手好閒,刁滑強橫的人

地痞無賴

(3) 無奈;無可奈何

(4) 頑皮

最喜小兒無賴。——宋·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九皋

見“ 九皐 ”。

清耳

(1).靜耳。謂專心傾聽。 漢 班固 《答賓戲》:“若乃 牙 曠 清耳於管絃, 離婁 眇目於毫分。” 晉 陸機 《演連珠》之二一:“是以輪匠肆目,不乏 奚仲 之妙;瞽叟清耳,而無 伶倫 之察。”

(2).猶淨耳。表示不願意讓污濁的話語污染耳朵。 晉 葛洪 《抱朴子·君道》:“雖能獨斷,必博納乎芻蕘;雖務含弘,必清耳於浸潤。” 宋 周密 《澄懷錄》卷上:“公嘗出玉磬尺餘……客有談及猥俗之事語者,則急起擊玉數聲,曰:‘聊代清耳。’” 宋 岳飛 《題翠岩寺》詩:“忠義必期清耳水,功名直欲鎮邊圻。”

梵貝

(1).“ 梵冊貝葉 ”的省稱。指佛經。 清 田雯 《病癒早起成詩》:“憑几理素琴,焚香誦梵貝。”

(2).指法螺。貝,螺殼。《文獻通考·樂考十二》:“貝之為物,其大可容數升,蠡之大者也……今之梵樂用之,以和銅鈸。釋氏所謂法螺。 赤土國 吹之以迎 隋 使是也。 梁武 之樂,有童子伎倚歌梵貝。”按,貝,原訛為“具”,今正。

會心

領悟於心

會心的微笑

霜風

(1).刺骨寒風。 北周 庾信 《衛王贈桑落酒奉答》詩:“霜風亂飄葉,寒水細澄沙。” 宋 柳永 《八聲甘州》詞:“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三折:“斷不了你那 章臺 上霜風淅淅, 渭城 邊煙雨霏霏。”

(2).指嚴明的風紀。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治化》:“政德洽於霜風,教義窮於足跡。”

天籟

自然界的聲音,物自然而然發出的聲音。如風聲、鳥聲、流水聲等

詩詞推薦

聽鶴鳴原文_聽鶴鳴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