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官窯方瓶原文
官窯為甲哥窯乙,脩內定評出宋瓷。
生一何妨遜生二,獻之曾是勝徽之。
方難圓易如人品,取美棄瑕亦理宜。
置幾簪花芳滿室,卻饒觸目引清思。
詩詞問答
問:詠官窯方瓶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官窯方瓶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官窯方瓶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六十四
2. 宋時章生一生二兄弟皆龍泉窯工生二所陶青器純為粹如美玉是為官窯生一所陶淺白斷紋號百圾碎是哥窯評者以為遜於官窯
參考注釋
官窯
亦作“官窯”。 宋 代著名瓷窯之一。 北宋 大觀 、 政和 年間,宮廷自建瓷窯燒造瓷器,故稱。其色以粉青為上,其紋以冰裂鱔血為高。南渡後,又於 杭州 別建新窯。又 明 清 兩代 景德鎮 御器廠所燒瓷器,一般亦稱官窯。 明 都穆 《都公譚纂》:“ 時可 家復有荷花宴。每花時,設幾十二面,皆嵌以水晶,置金鯽魚其下,上列器皆官窯。” 清 孔尚任 《小忽雷·巧遇新亭》:“廣錫酒壺偏燦爛,官窰茶具亦風流。”《紅樓夢》第四一回:“然後眾人都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六:“東裡間是 李應 和他叔父的臥室,順著前檐一張小矮土炕,對面放著一條舊楠木條案,案上放著一個官窯五彩瓶和一把銀胎的水菸袋。”參閱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窯器》、 清 朱琰 《陶說》卷二、五,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磁器》。
哥窯
宋 瓷窯名。窯址在 浙江 龍泉縣 南七十里 華琉山 下。 北宋 處州 龍泉縣 舊有 龍泉窯 , 南宋 章生一 、 生二 兄弟在此制瓷,各主一窯。 生一 所制之瓷號哥窯, 生二 所制者號弟窯。哥窯之瓷以胎細質白著稱。參閱 明 王世貞 《宛委餘編》卷十五、 清 朱琰 《陶說·說古·古窯考》。《古今小說·沉小官一鳥害七命》:“做一個金漆籠兒,黃銅鉤子,哥窰的水食罐兒,緑紗罩兒。” 清 曹寅 《銅鼓歌》:“豪華徒夸子父鼎,賞鑑何重哥窰缾。”
內定
在一定範圍內決定(多指人事調配)
出宋
宋 代南方某些山居少數民族首領出歸朝廷者稱出宋。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蠻》:“今刺史 莫延葚 逐其弟 延廩 而自立, 延廩 奔朝廷,謂之出宋。”註:“凡州洞歸朝者皆稱出宋。”
一何
何其,多么
使君一何愚。——《樂府詩集·陌上桑》
一何怒。——唐·杜甫《石壕吏》
婦啼一何苦。
人品
(1) 人的品質
人品很好
(2) 模樣
取美
得到讚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詔策》:“是以 淮南 有英才, 武帝 使 相如 視草; 隴右 多文士, 光武 加意於書辭;豈直取美當時,亦敬慎來葉矣。”
棄瑕
不追究缺點過失。《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伏惟敷含垢之道,存棄瑕之義,遠思 劇孟 ,近取 李邕 ,豈惟成愷悌之澤,實亦歸天下之望。” 明 陳子龍 《直糾大貪疏》:“洗濯肺腸,盡改往轍,以報朝廷棄瑕之恩。”參見“ 棄瑕録用 ”。
簪花
(1).謂插花於冠。《宋史·禮志十五》:“禮畢,從駕官、應奉官、禁衛等並簪花從駕還內。”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新進士釋褐於國子監,祭酒、司業皆坐彝倫堂,行拜謁簪花禮。”
(2).猶戴花。 清 趙翼 《陔餘叢考·簪花》:“今俗惟婦女簪花,古人則無有不簪花者。”
(3).古代書體的一種。 明 王彥泓 《有女郎手寫余詩數十首筆跡柔媚紙光潔滑玩而味之》詩之二:“ 江令 詩才猶剩錦, 衛娘 書格是簪花。” 清 錢謙益 《觀美人手跡戲題絕句》之四:“芳樹風情在,簪花體格新。”參見“ 簪花格 ”。
觸目
(1) 容易被看到
大平原最為觸目的特點是沒有樹
(2) 目光接觸到
觸目驚心
清思
清雅美好的情思。亦謂清靜地思考。《漢書·禮樂志》:“勿乘青玄,熙事備成。清思眑眑,經緯冥冥。”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詩之一:“碧峰遠相揖,清思誰言孤。”《醒世恆言·徐老僕義憤成家》:“﹝ 杜亮 ﹞有時或烹甌茶兒,助他清思;或煖杯酒兒,接他辛苦。”